美文网首页新零售大家谈
7-11把它母公司收购了,它都做了什么?

7-11把它母公司收购了,它都做了什么?

作者: 湖边的阿曦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10:16 被阅读1次

    “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它的「创始人」。 ”

    当你去7-Eleven买面包或者其它时,你有没有注意到,它在附近不单单只是几家店,而是开的到处都是,遍地都是,甚至不到100米的距离就会有毗邻的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么近不怕相互残杀,自相竞争吗?难道那些开店的都是房东自己吗(免租金)?

    有时出国转一转也发现“遍地”的7-Eleven。而且,当你看着它的时候还特有一种安全感。而有的地方你认为该有它的存在,但却是“不毛之地”,一家7-Eleven的影子都看不到。

    当我们看一个企业时,往往是在看它的创始人或掌舵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企业的基因大部分来自创始团队,特别是创始人。举个栗子:乔布斯先生给Apple带来的高端路线创新基因,至今还保持着。那,7-Eleven日本创始人是谁呢?

    铃木敏文

    铃木敏文他曾在出版科学研究院(为了探寻出版业现代化的调查机构)任职,在职期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收集并分析各类出版物的相关数据,如出版量、读者类型、读者需求特点等。

    关键在于,在这过程中,铃木前辈逐渐掌握了有助于经营的两大技能树——统计学心理学。并锤炼得让自己不会盲目的轻信数据,而且能在第一时间捕捉数据出现的细微变化,并深层次地思考变化的原因。

    这技能在现在也能去应聘个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师,或者数据运营之类的职位了。关键是这些积累的经验也深深地影响着他之后掌舵7-Eleven和实施经营策略

    面对现代消费性社会,不能仅仅借助经济学来分析,也必须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 —— 铃木敏文

    随后铃木前辈跳槽到伊藤洋华堂编辑刊物,但一进公司该项目就变成了“将来再说”。你说这么一个大活人在公司总不能白养着嘛。所以,公司考虑到他凡事注重逻辑过去担任过工会总书记的经验,在公司发展期间干过推广、宣传、人事、财务等职位。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跨行业的工作经验,让他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跳出行业常识和商业习惯的禁锢不断在业务上提出新的改革方案,并贯彻实施

    千山万水,第一家7-Eleven开业

    伊藤洋华堂期间,一次赴海外研修时,偶然与一家美国7-Eleven初遇(7-Eleven不是日本的吗?我曾经也以为是,其实最开始是美国南方公司的)。这个小店什么都在卖,吃的呀、用的呀,比如热狗、咖啡、香皂、毛巾等等。

    这让他产生了兴趣,因为当时伊藤洋华堂(大型超市)的扩张正遭受当地小卖铺、杂货店、夫妻店等形态的小商店反对,他们认为正是大型超市的不断扩张导致了小商店们的不景气。

    铃木敏文回家查阅资料后发现原来这种店叫“便利店”,来自美国南方公司。心想这个叫“便利店”的东西肯定拥有某些独特的核心技术,嗯,要是引进到日本发展好的话,正好可以证明“小商店”也是可以和大型超市之间共存共荣的,而且“便利店”的业务形态也和伊藤(大型超市)形成产业互补。

    这个新颖的想法遭到了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对。为什么?因为自从大型超市出现在消费者生活里之后,多数街边小卖铺度变得门可罗雀,营业额大幅跳水。所以他们认为,大型超市是大势所趋,是风口上的猪。这个时间点来搞小型“便利店”,根本就是违背商业逻辑的逆水行舟行为。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沃尔玛、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超市不断扩张,到处开店,小商店们业绩越来越差,越来越不景气的时候。突然有个人跟你说,他想要开个升级版小商店,你大概会想:“你这是要逆势而为吗?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牛人之所以牛,就在于遇到挫折时不会轻易放弃,也不会乱发脾气。而是冷静思考分析找思路找办法。

    铃木敏文分析得出小商店衰败的原因是:

    生产效率低下:如商品周转率低,物流效率低等;

    市场的变化:消费者不再仅仅关注价格的高低,价廉并不等于畅销;

    并提出了可执行的解决办法:

    中小型店不能和大型商店采用相同的经营办法,而应找到不同的定位,挖掘出差异化的经营特点。

    因此,说服了大家。然后,搞定了美国南方公司的7-Eleven特许经营权。然后,发现南方公司的营业手册全是针对店铺经营初学者的入门运营知识,营销和物流等核心技术只字未提。然后,蓝瘦香菇。然后,既然是自己选择的路,含着泪也要走下去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由于便利店事业曾饱受公司内外强烈反对,因此几乎没有几个员工愿意主动加入新事业部。而且为了提倡创业精神,7-Eleven提供的薪资福利也非常严苛。最后只有寥寥几人愿意加入。搭不了班子就带不了队伍呀,只好去外面招人了。但是,你知道的,那时候在日本根本还没有便利店,更别说有相关经验的人才了。招来的都是没有经验的“外行人”。不管怎样,就这样,总算是把班子搭起来了。

    7-Eleven的第一家店就是加盟店,而没有选择直营。据说是为了表明创建7-Eleven的目的在于“实现小型店和大型店的共存共荣”和“激活既有的小型零售店”。这家第1号店是由一家酒坊改装而来,此后7-Eleven的新店也是选择了一些老店铺来改装成便利店。

    好,总算是走出了第一个跨步,然而想要跑起来,还需要更多助力。

    为了你,开个银行又何妨

    一开始7-Eleven就选择了“全年无休”和“24小时营业”的经营方式,它的目的就如其名“便利”店,一直秉承为顾客提供便利的核心价值观经营。到第二年,7-Eleven的总店铺数已经达到了100家。

    7-Eleven从1987年开始便在业界首创了代收水电煤等公共事业费的服务。后来,为了给顾客提供便利的取现(金)服务,7-Eleven希望在便利店安装ATM。但是一家便利店肯定没有安装ATM的资格,正常的办法都是与既有的金融机构——银行合作,安装银行的ATM,三下五除二就可以运行起来。

    然而,银行工作日和周末收取的手续费是两套价格体系,而7-Eleven十分费解,表示臣妾做不到。就这样结束了谈判。万万没想到的是,7-Eleven毅然决然坚持自己的道路,选择了自行申请银行牌照

    一个便利店开银行?想想都会招来许多非议和唱衰。然而7-Eleven还是坚持一条路走到黑,开起了银行(Seven Bank)装起了ATM,并顺利实现了金融厅规定的“三年内盈利”的目标。顺便还有个意外收获:店里的商品转移了排队取钱顾客的关注点,顾客会用购物或阅读杂志缓解排队时间,相比银行排队取钱那怨声载道的场景,在7-Eleven排队取现的顾客“愉悦”多了。而且大多数利用ATM取钱的顾客,都会顺便在店里消费

    在店里消费呀,ATM活生生成了一个吸引流量的利器。同时还收着取款手续费,机智如你。

    IT+ 便利店

    假如你现在也是便利店老板了,你肯定想知道今天哪些商品卖的最好,以便尽快补货,避免备货不足丧失本该销售出去(赚钱)的机会

    我们现在都知道一个叫POS(Point of Sales 销售时点信息管理系统)机的东西,连小区里面一楼小卖铺都在使用。但在那个IT(信息技术)还没怎么发展的时代,那可是个新奇玩意儿。如你所猜,7-Eleven成了日本第一家引进POS系统的公司。

    从此7-Eleven更效率地精准掌握产品销售的数量和时间,从而促进其“单品管理”策略——即“假设->执行->验证”。信息化系统也促进了总部与分店之间的信息同步效率,如进货单、销售数据上报等。

    前些年有个时髦的词叫互联网+,那个时代应该叫IT+吧?

    消费升级走一波

    当市场上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时,买方(消费者)就会占据优势地位。如果推出的产品不能契合消费者的需求点,即使价格相对低廉也难有销路。这时的消费者会追求新的产品价值

    7-Eleven顺势推出了自有品牌“7-Premium”和更高端的品牌“7-Gold”,提供更优质的和即食类的食品。它没有选择单纯地去打价格战,而是提供“更优质、更便利”,差异化来满足顾客对品质、对效率的新需求

    颇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的味道。无论如何,作为销售方,一定要主动给予消费者一个买你产品的理由

    7-Eleven在产品研发上也非常重视被称为“基本款”的基本产品,如便当、饭团、面包等。铃木认为那些新奇的产品虽然会让顾客觉得好吃就越想吃,但是不会天天都想吃。反倒是“基本款”的产品顾客每天都会购买。所以7-Eleven一直在“基本款”的口味上严格要求,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单身人士和少开火家庭增多,7-Eleven逐渐转换思路研发“无法轻易在家中厨房烹饪的菜肴”和“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才能做出的味道”进一步提升7-Eleven的“便利”特征。——真的是戳中了我的痛点。

    产品的研发能力成为了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产品研发,7-Eleven还发生过一个小故事。午饭时间,公司董事们聚在一起试吃已经上线了的产品:炒饭。但是入口感觉饭粒都是黏在一起的,口感不能让他们满意。然后这款刚上市的炒饭就被无情地要求全店当天下架,之后经历了一年八个月的努力,研发负责人和厂商研发出了新炒饭设备,改进了烹饪方法才成功推出“正宗炒饭”。

    由此看出,7-Eleven在品控方面真的是吹毛求疵的存在。

    从“等待型经营”转为“进攻型经营”

    7-Eleven前后推出了“Seven安心送货服务”和“Seven轻松送货服务”,以此主动接近顾客。他们的“外卖”可不是外卖小哥哥送货哟,都是门店的店员直接负责送货。熟悉的面孔能让顾客消除对外送产品品质的顾虑,也能让顾客有种安全感,强化与顾客之间的信赖关系。同时还能从顾客处了解一些卖方不曾注意到的衍生需求,顺口介绍一下新产品或促销活动也是可以的。

    7-Eleven还会根据顾客的生活、年龄、性别、爱好等相关数据,分析顾客需要怎样的产品和服务。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等信息而抽象出的一个标签化的用户模型

    7-Eleven当初对网络零售也是抱有拥抱变化的态度。通过网络和实体店铺的相互融合,进一步拓宽经营的可能性。虽然,现如今在各大外卖平台、“新零售”概念的大力推进下,线上线下融合的观念早已普及。但在当时,这还是非常有预见性的判断。

    从等待消费者,到主动接近/吸引消费者的转变,是我们所有经营者必须跨越的山和大海。呃~应该是跨越的土堆和小溪,思想转变并不是很难嘛,主要是在行动,说干就干。

    到1990年,当初授权(特许经营)给日本7-Eleven的美国南方公司在夏威夷向铃木敏文提出了收购请求。从首次从美国南方公司获得特许经营权,到收购美国南方公司,历时17年

    有位记者问铃木敏文:“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你会如何形容7-Eleven?”

    铃木敏文回答道:“7-Eleven是一家不断主动做出改变的公司。“

    总结总结,敏而好学

    1. 改变卖方市场的思维方式,明白消费者追求的是什么,不是“为了顾客”,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考虑;

    2. 围绕核心价值定位,推陈出新,主动开拓新市场,满足顾客新需求;《当消费者越来越“喜新厌旧”,我该拿你怎么办?》

    3. 爱上各种经营数据,收集它分析它,同时了解顾客消费心理/行为

    4. 从“等待型经营”转为“进攻型经营”

    5. 遇到挫折不会轻易放弃,不乱发脾气,冷静思考分析,找思路找办法(一点都不鸡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11把它母公司收购了,它都做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w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