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4 二百五十一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10.12席不正,不坐。
语音整理
本章虽然只有五个字,但是理解上还是有争议的。最传统的观点就认为这是说孔子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恪守礼仪。
首先说“席”。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既没有椅子,也没有凳子,是在地面上铺席子。所谓“席地而坐”就是人把地当成席子而坐在上面。所以从理解上来说,本章的意思很直白,就是孔子由于讲究礼仪,坐席摆放的不端正,他就不坐。
周礼中关于铺席的礼制还是比较复杂的,比如铺席的层数,“天子五,诸侯三,大夫二,士一”。像孔子的身份,大概只能用两层席。除了这个层数区分以外,它的用途也名目繁多。比如国家大典用的席,还要分主席次席,现在我们的国家元首主席一词也来源于这种礼仪。除此以外,日常起居有专门的席,婚礼丧礼也各有专门的席。席的摆放方位也有讲究,大致是以北为至尊,西次之,东再次之。
为什么要有这些区别呢?它实际上就是要确定君臣父子在政治上、在伦理上的尊卑关系,使之井然有序。
“席不正,不坐”,就是说孔子心存至正,事事都要符合礼制,连坐席都一丝不苟。对于这个“正”,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正”就是指坐自己的位置才叫正。如果坐的不是属于自己的位置,那就叫不正。孔子在鲁国走上仕途以后,他非常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都要符合特定的礼节和规矩,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坐属于自己的位置,如果不是,那就干脆就不坐了。
对于“席不正”,还有一种理解。就是说大家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要互相谦让,互相请对方上座。但是哪些是上座,哪个方位是上座,在不同的情形之下还有很多规则。只有把所有的座位都安排妥帖,才叫“席正”。现在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山东的农村,主要场所吃饭的时候,关于这个座位总会出现一番谦让,推来搡去十几分钟才能确定各地的座位。
总之,孔子出于威严和礼仪的需求,对于座位本身是非常讲究的,要坐属于自己的位置,其他人也要各就其位,当然座位本身也要摆放整齐。
钱穆讲解
不正,谓席有移动偏斜。临坐先正席,然后坐。此句孤出,于上下文皆不得其类,疑是错简,当在“割不正不食”句之下,如“食不语”连及“寝不言”之例。又说:古人坐席,天子五重,诸侯三重,大夫再重;南北向,以西为上,东西向,以南为上;此席之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