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回家,简单吃了饭之后,就开始给娃填评优评先的表格。
原本以为就只是简单的两张表格,填起来应该很快,但真正填的时候才发现,我想错了。
主要有几个问题:
1.重新拍照片修照片。
一张表要一寸的照片,另一张表要两寸的照片,关键是还不是随便找张登记照即可,还要是带红领巾的照片。
于是乎,我只得拉着女儿重新换衣服,带红领巾,重新拍,重新修图,好一通折腾,总算是把登记照的问题解决了。
2.写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我原本以为随便写几项即可,仔细看了要求才发现,不仅要按照时间、获奖名称、颁发单位逐一填好,还要按照省市区的顺序做好排列。
又是一通找证书、登记、挑选、填写的过程。
不仅如此,填写的过程中还要挑选分类,尽可能的填写简洁、美观。
3.写评语。
按照以往的经验,很多这种自主申报的评语都是自评,相当于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
可当我哼哧哼哧的写完,再一看要求,才发现,评语要求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评价。只能怪我身体不准确,重来。
4.找佐证材料
就这样,几番折腾下来,花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是把文字工作完成了。到最后才发现还差佐证材料,要求提供5张电子照片,并且要求是戴红领巾的图片。
说实话,我看到这要求,着实是有点不解。你说孩子在学校每天戴红领巾,在家里做个家务也把红领巾戴着,那不是很做作,也很假嘛。除非人家事先就知道以后需要这类型的图,否则谁会专门让娃干个啥事都戴着红领巾啊。
于是乎,找这些佐证图片我就犯了难。
但最后思来想去,还是找了一些图放进去,虽然没有戴红领巾,但我真的是尽力了。
就这样,几个小时折腾下来,总算是把女儿评优评先的表填好发给老师了。
但等手工完成的时候,我却有些疑惑和不解。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不明白,为什么在我们读书年代都是我们自己干的这些填评优评先表格的活儿,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孩子上学了,还是需要我们来填这些表格?
我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应该是学生和老师该干的活儿,怎么都落到家长身上了?
这是不是真的应了那句话说的:80后是最苦逼的一代,曾经我们读书的时候,父母放养,做个甩手掌柜,啥都靠我们自己,如今,好不容易熬到我们当了父母,本以为解脱了,最终却发现孩子和学校啥都要找我们。
真是太不容易了。
说到这儿,该吐槽的也吐槽的差不多了。虽然即便如此,该干还得干,谁叫我们是父母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