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老子》新读第33章-1

《老子》新读第33章-1

作者: 格致教练蒋海涛 | 来源:发表于2021-02-10 21:18 被阅读0次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五千言堪称金句大合集,譬如这一章满是金句。就算你没读过《老子》,也肯定听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样的话,但是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真的搞清楚了吗?

    金句是那种一看就懂,瞬间有共鸣,但是越看越深,越看越觉得自己还不懂的那种东西。比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听觉得好深刻哦,但是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最初的共鸣往往是浅层次的,有一种麻醉作用,非但不能带来行动,往往还会让行动变得没有意义,因为那一刻心理上已经满足了。

    只有不满足于浅层的麻醉性共鸣,深入去探究,去践行,才能推开“金句”这扇大门,进入另一个洞天。

    我们读这一章,就是要穿透浅层的麻醉性共鸣,用结构化阅读的方式,从语句之间的关联入手,来探究这些金句背后的奥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是什么意思?“知”是认识行为。什么是认识?认识就是分别,把整体分割成部分,摸清摸透了还能整合回去,这就叫“知”。

    有“知”的能力叫做“智”。“知”和“智”本来是同一个字,在老子的时代经常通用,后来语言发展越来越精细,于是分化出两个字来区分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

    自知就是把“知”这种能力调转方向,对准自己,具备这种能力的叫做“明”。

    显然,“明”超越了“智”,智者未必明,明者必定智。

    这种超越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反思性,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如果你没有运用自己的反思能力,说明你还在象动物一样地活着。

    什么叫“反思性”?我们借用下面这张图来试着解释一下。

    最外面一圈代表外部现实,当我们说“现实”的时候,是假设存在一个客观的、中立的、先在的世界。至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就另当别论了。

    然而我们觉知到的却并非那个客观的、中立的世界,道理很简单,同一片风景,每个人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无非是一团振动,通过视觉系统转化为图像,通过听觉系统转化为声音,对色彩敏感的画家之于普通人,对声音敏感的音乐家之于普通人,各自所感知到的世界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者。我们的大脑不是被动地反映一个世界,而是主动地建构一个世界。我们的大脑所建构出来的是一个表征世界,符号的世界。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也是佛家所揭示的“一人一世界”。

    观察一个黑匣子的输入输出,我们能够测知黑匣子内部的构造。同样的,审视一个表征世界也能看见建构者的内部工作模型,表征世界就是我们的内部工作模型。

    认识到我的表征世界不同于现实世界,我的工作模型不同于他人的工作模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生命,就有多少个内部工作模型。看见这个差别说明你已经连接上了反思性自我,因为你只有反观自己,才能看见内部工作模型的存在。

    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冒出来了,是谁在反思呢?

    当你调转镜头,向内探寻的时候,你会惊讶地发现,并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好比你想搞清楚洋葱是个什么东西,你一层一层地剥,剥到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

    我只是纯粹觉察本身,能觉察的是觉察性自我,所觉察的是反思性自我。反思性自我和觉察性自我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反思性自我对应着内容。觉察性自我对应着过程。

    当我们认同了纯粹觉察,才发现本无内外分别,原来外面的世界,其实还是我自己。正如那句话说的,“亲爱的,这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外在是最深的内在,于是整个世界明亮起来。

    自知之明的“明”,是一种“敞亮”的感觉。开灯了,房间里一下子明亮了起来。天亮了,世界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就是那种感觉。连接到觉察性自我,体验到的是那种纯粹而干净的明,宁静而喜悦。

    知人则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知人”还没有连接到觉察性自我。知人是看见了另一个不一样的工作模型,有了对比,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工作模型,本质上还是在反思性自我的层面。更进一步地说,我们看到的别人的工作模型是也只是自己的工作模型的一部分,是一种投射作用。

    当然,明和智并非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相互依存。认识自己也就是认识世界,不存在离开世界去孤立地认识自己。他人是我的坐标,我是他人的尺度。离开了坐标,谈不上定位。没有了对象,尺子也毫无意义。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正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区别在于“知”的方向不同,“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则暗示了“行”的方向不同。

    胜人者的行动指向他人,自胜者的行动指向自己。在这一点上,孔子和老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中庸》: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路是个猛人,孔子弟子中最能打的一个。他所理解的”强“,基本上等同于有力量。而孔子的回答,更强调内心的强大,“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无论环境怎么变化,我的初心不变。

    当然两者的区别不止于此,在《老子》的语境里,有力是一种用力的感觉,是有为。而自胜者无为,无为才是真正的强。所以王弼解读这一章时说:

    胜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胜者,无物以损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则物无避焉;力用於己,则物无改焉。

    每当我们想要用力地说服他人,甚至压服他人的时候,想一想:

    是谁在用力?为了谁用力?用力向谁?

    反思性自我?觉察性自我?还是那个内部工作模型?

    原来只是小狗咬了自己的尾巴,团团转。

    正合了那句话: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新读第33章-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il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