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章常被用来描述领导力境界的高低,我们也先从这个角度切入。
太上,下知有之。最高境界的领导者,就像个泥菩萨戳在那儿,下面的人知道有个领导在,也没看见他干什么事儿,但是一切都挺好的、挺顺的。所以百姓皆谓「我自然」。都是我自己的功劳,没领导什么事儿。
领导真的什么都没干吗?非也。这样的领导“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而“天下希及之”。老百姓水平有限,看不懂。
其次,亲而誉之。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而且水平高,老百姓都喜欢。尧舜禹就是典范。
其次,畏之。秦皇汉武就是这样的领导,他们的管理哲学是建立在恐惧之上的,属下都怕他们。这样的团队往往执行力很强。
其次,侮之。这是想学秦皇汉武而不得的领导,小姐的心气丫鬟的水平,所以落得个“侮之”的下场。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统治者信用不足,老百姓自然不会相信。
太上境界如何可能?有两条路径:
一是跟扁鹊的大哥学。《鶡hé冠子·世贤第十六》里有篇文章,说到魏文王和扁鹊有过一段交流: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侯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chán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扁鹊的大哥是太上境界的人,要做这样的人,不光要水平高,有远见,还要耐得住寂寞。
二是最近几年兴起的青色组织的实践。青色组织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比如CEO)这个职位,把领导者原先承担的各个职能分散到组织中去,由团队成员自愿承担,从而践行最大限度的自我管理。
青色组织重新定义了领导力,他们认为没有领导者,只有领导力。领导力是蕴藏在组织中的一种潜力。领导行为就是能激发组织中蕴藏的领导力的行为。组织中的领导力是一种共享领导力(sharing leadership),可以通过任何一个成员表达出来。
即便还有CEO这样的头衔,但是其职能和传统金字塔结构的CEO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青色组织就很象“太上下知有之”,甚至是“太上不知有之”(没有CEO),有的版本的《老子》就是“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其次”的结构也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在时间上的演进过程。
上古时代老百姓只知道上头有个王而已,可能是那个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每个人都要劳作。我们看尧舜禹那个时代,王也是要干重活的,大禹成年累月地加班,皮肤黑得要死,大腿上没肉,小腿上没毛,老辛苦了。怪不老有让王的事件发生,而务光这样的人宁愿跳河也不接这差事。
道家认为这是最好的时代。
后来生产力水平发展了,可以养活一批专业的管理者了,同时社群扩大了,从部落到部落联盟,也需要更专业的治理。最初的统治者一定是行仁政的,管理团队内部一定是民主的,于是就出现了文武周公这样的领导,爱民如子,视民如伤,这是亲而誉之的时代。
再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部落联盟有更多的力量可以从解决吃饭问题转移到文化建设上来,各种礼仪规范应运而生,等级设定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领导的位置也老有人惦记着,于是暴力元素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管理实践中,这就是畏之的时代。
再后来礼崩乐坏了,就侮之了。
先秦诸子中,法家推行“畏之”的管理理念。儒家倡导“亲而誉之”的管理理念。道家坚守“下知有之”的管理理念。
最后法家成功了,但他们的下场是侮之。法家人物的结局大多不太好:商鞅被车裂了,吴起乱箭穿身,韩非子被李斯毒死了,李斯被赵高腰斩了。靠法家理论统一天下的秦王朝二世而亡,汲取了教训的汉帝国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经过七十年休养生息,天下大定以后确立了以儒家价值观为核心的,杂用道法的官方意识形态体系,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