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老师在《激荡三十年》里有过这样的场景描述:1978年,有一个3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的一个助理研究员,他叫柳传志。他每天上下班进中科院的时候,门口有个传达室,传达室里面有一个格子,上面写着“柳传志”三个字,他从那里面拿报纸出来,看报纸。有一天,他打开《人民日报》的时候突然发觉,有一篇新闻是教大家如何养牛的。在1978年以前的很长时间里面,《人民日报》上面只有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教育,和意识形态几方面的文章,突然间出现了一篇如何养牛的文章。柳传志心里一咯噔,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时代可能需要变了。几个月以后,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体制改革开始,柳传志成为了中科院第一个下海经商的人,而他创业的地方就是几年前他拿报纸的那个传达室,他创立的企业就叫联想。
我想,当年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有这样思想和意识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是大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对信息的战略性解读。
影响战略宏观层面的三大要素就是新技术、政治格局和国家政策(包括外国政策)。当特朗普上台没多久对中兴通讯动刀,从那时起拉开了中美博弈的升级。中国企业就应该开始思考:国际政治格局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这里不得不说华为的任正非真是居安思危的战略专家,不仅在中美关系紧张之后胸有成竹,更是在他的早期的发言和文章中看到对未来技术发展、政治格局会对企业的影响的前瞻性判断。当孟晚舟被抓时记者采访他问到:孟晚舟的事件对华为的影响,是否是华为成立以来最危险的时刻?任总回答道:不是,在她出事之前才是华为最危险的时刻。这些年华为取得了一些进步,企业快速发展,我说危险就在眼前,很多人是不相信的,所以才危险!现在事情出现了,每个人都意识到了危机四伏,大家思想统一了。就是出于技术的前瞻,对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考虑,华为早早投入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才有了现在"从容"的应对。
看起来这是大企业的事,其实不然。中小企业虽然是船小好调头,但如果对宏观层面没有观察和思考,也是会面临企业发展的巨大风险。虽然,中小企业不会受到像中兴、华为这样的巨大影响,但如果你的上游企业收到这样的打击,城门失火必定殃及池鱼。
当然,任总的战略思维也不是天生的,公司就曾经因为紧盯2G,而错过了3G的CDMA时代,甚至开始对手机也不感兴,但4G迎头赶上、5G引领潮流。战略永远都是企业家不断思考的头等大事,这样我们错过一个时代,只要活着我们就会赢得下一个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