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是职场人永远绕不开的一个吐槽话题。
案例1:张要栗,一名职场陪会者,对陪会现场有自己的想法。
张要栗偶尔被拉去陪会,所谓陪会,就是陪着开会的意思,一般不用过于关注会议内容,他一般玩玩手机,或者借上洗手间机会溜号。会议结束后,派他参加会议的领导向他了解会议内容,他懵掉了,一问三不知,或者出现回答模棱两可的情况,领导不高兴,而他也郁闷,这样的会根本没有营养,你还安排我参加,简直是浪费我的时间。
案例2:唐萍,一名性格强势、能力较强的员工。
正因为唐萍的积极主动,她能争取参加会议,并能主动发言。有几次,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多次打断了主持人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在与会其他人员看来不专业,随意性大,但是,她坚持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参会者,就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案例3:陈悦,一名胆小喜欢挑选角落的参会者。
陈悦,胆小,怕被领导关注到,所以,每次参加不得已的会议,她总是夹着一个本子,走进会场,随便找一个靠门或者角落的地方,最好不在会议主持者的直角视线中,一来怕被领导关注到,二来为临时办事方便些。
案例4:张华,一名小组负责人。
这次参加的会议是他的竞争对手召集的,部门负责人也参加,张华一直认为这位职场竞争对手很蠢,至少比自己蠢,提交的议题非常low,在会上,当着负责人面,对竞争对手及方案进行批评,心里暗爽,也希望拉低竞争对手在负责人心中的印象分,博取对自己的关注。
案例5:李大成,一名用心的员工。
李大成,对被安排参加的任何会议,都会主动去了解会议的主题、参加人、可能要讨论的内容,至于他也了解到可能与自己的岗位关联度偏弱的情况下,仍能用心记录,他认为多了解点终究没有错,或许对以后工作有所帮助。在这样想法的驱动下,他一般会选择靠近会议召集人较为合适且较近的地方,方便来观察下召集人与员工之间的互动情况,保证能清楚听到召集人的语音和语调。
…………
那么,会议病有哪几种类型?
这些均为身边真实的案例,此外,大家还总结出了三种参会者“会议病”。
第一种:无所事事高高挂起型。简单的说,游离在外,内心抵触。
第二种:恐惧型。听到开会就觉得非常排斥,因为在会场要与别人打交道,这就是一种负担,主要是担心很多,如,怕被召集者问问题,答不出来;担心表现不好,降低在领导心中的印象分。每想起这样的可能性,急得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拳头都捏出水来了。具体表现在找个犄角旮旯躲起来,最好不要被发现。
第三种:特爱表现型。别管会议与自己关联度大不大,总要发言表达下,表达观点,或者,遇到对手,就使劲踩,希望引起重视。
深以为然,这样的「病状」,在我们身边层出不穷,那怎么才能解决心中的恶魔,如何“有效参加一个会”? 如何“扮演好参与者”?对于一些成功人士,会议就可能是他们走向成功的一个弯车道,先扮演好参与者,才有机会扮演召集者,乃至影响你在职场的未来。
【声明】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