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了电影《驴得水》。看过电影之后,我极力忍住自己没有去搜电影的评论。因为我想,在没有看评论的情况下,我对这部电影的认识是什么。
贴上来我之前写的一些感受,想到哪写到哪的。
从笑到哭的一个电影,用夸张的手法,反应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疯狂的不公的事情。刚开始时电影中的五个人是亲密的,默契感十足,电影的节奏也是清爽利落,看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怼,也觉得轻快有趣。
只是始料未及,电影中各个人物的命运,最后会被演变成那样的一种地步。那股气也是聚不齐了。
电影讽刺的是一个时代。愚昧的时代。
“驴得水”三个字本身就是满满的讽刺,在那个时代,所谓的有污点的被下乡的三五个人,为了钱,给农村教育投资的那一些钱,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上下折腾。他们是在和什么作斗争?和一直在贪污钱财的特派员?和当时巨大的笼罩在每个人头顶的命运?和那个无谓好歹的时代?还是和他们这个小团体的内部人员?还是和自己?
电影中的每个人都是矛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个东北爷们,热烈张狂,看不惯不公之事,最后还是屈服在枪眼之下,是的,我们现在都没有经历过“子弹从额头擦过”是什么感受,所以我们不能评判什么。现实往往是这样,把我们的骄傲自尊狠狠地拍在地上,还不忘在上面碾上几脚。最后的最后,几乎每个人都对命运做了投降,这是电影中最噎人的地方,因为这样的事情对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除了那个小姑娘,她走向远方。没有和命运硬碰硬,而是逃离到远方。
剧中的每个人都含有悲剧色彩,包括铜匠、铜匠媳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在巨大的时代命运面前,每个人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或者被迫选择什么。
电影中最悲剧的人物当属一曼了,她是自由浪漫的代表,却被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们亲手杀死。其实我不太明白一曼,但是我感觉,她不是别人嘴里“放荡”的人,她爱自由、听音乐、做美丽的衣裳、爱花,当然,她肯定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不过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包容力显然就没那么强了,或许应该说,没有包容力。
最惋惜的情感是,是东北小伙和小姑娘,可是他们的感情,最后也只能随着那一箱彩球,飘向远方了。
电影戏剧色彩浓厚,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电影隐藏的点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很多。可是我看完电影之后最直观的感受,都在上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