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荧屏上热播了“我的团长我的团”、“滇西1944”、“中国远征军”等一批反映远征军滇西抗战题材电视剧,极大地引发了人们对远征军和滇西这片热土的关注,吸引众多游客到此寻访远征军足迹,本人也加入到寻访队伍中。
(一)畹町:万里边关第一镇
畹町系傣语,意为“太阳当顶的地方”,人口一万多,是全国最小城市之一,现为瑞丽市下属的县级镇,也是建国以来唯一的一个县级镇,与缅甸九谷市相邻。畹町虽小,抗战期间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滇缅、中印两条战略公路在此交汇,数十万中国远征军在此出入国境,国际反法西斯阵营大量援华战略物资通过滇缅公路由此进入中国,铸就了抗日功勋。
畹町桥旁边的中国远征军抗战文化走廊陈列着大量抗战史料和文物:
远征军战士使用过的物品:
现在的畹町文化园:
(二)松山战役遗址
松山战役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南天门战役原型,其遗址位于保山市龙陵县腊勐乡,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往返都有过路客车。到龙陵第二天我去了松山,在松山干训基地一位保安推荐下,找了一位讲解员,包接送全程陪同讲解,50元费用。
坐上导游摩托直上松山主峰,来到了古榕树边,这是松山幸存的三棵古树之一,当年它的上半段被炮火毁掉,浑身是弹痕。听导游说该榕树1949年后自然枯死,2005年又奇迹般复活且开出了花,几十年后居然活过来成为不死的老兵形像,也是今天历史的见证,真正的英雄树啊。
去主峰途中,沿途观景, 极目瞭望,远处可见怒江及东岸的滇缅公路:
边走边听导游讲解并结合之前看过的有关资料理解。这次亲临松山,真切体会到该战役是远征军在滇西最惨烈、最关键性的一战。松山战役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保存较好,地堡、战壕、掩体、坑道等随处可见。这是拍到的一些原日军工事:
简介松山战役: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远征军余部撤退到怒江东岸,炸掉跨越怒江两岸的惠通桥,与日军隔岸对峙。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失利后又花大力将松山建为永久性防御要塞,派出工兵联队,并强征滇西、缅甸、印度等地民工昼夜施工,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完全惨无人道。日军在松山建成大大小小几十个子母堡,构成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且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电灯、供水均已解决。由于伪装良好,无论空中或陆地,都不易被察觉和破坏。松山由被誉为“战争之花”的日军第56师团113联队驻守,日寇狂言不死10万人休想攻取松山。松山战役从1944年6月4日开始至9月7日结束,历时95天,十战松山。在出动飞机、使用重炮对日军阵地进行轰击,均无效果且远征军伤亡严重的情况下,改用从“道人坪子”挖两条坑道至山顶(据导游讲宋希廉将军亲临此处视察指导),埋藏炸药以引爆方式将整个山顶炸坍,才攻取松山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斗,全歼日寇第56师团113联队(团级建制),仅一人逃出,至此该联队不复存在,这是中国军队首次成建制的消灭日军一个联队。
据肉博山遗址介绍,1944年8月20日,远征军攻破松山主峰敌堡后,日军组织敢死队疯狂反扑,远征军与敌展开近战肉博。清理战场时,发现敌我双方缠打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场面十分骇人,后人为此将马槽洼头山称为“肉博山”。站在曾经的战场,仿佛当年博杀的撕咬声、呐喊声在耳边响起。
半山腰的“道人坪子”曾是日军操练场,当年远征军就是从这儿开挖坑道的:
攻取松山的部队主要是远征军第八军103师,战后所修的纪念碑内埋有103师672具官兵遗骸:
在95天的战役里,远征军先后有10个团2万人参战,共伤亡7700多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杀日军超过1250人,敌我伤亡比1:6.2,战斗中战死人数超过负伤人数。可见日军战斗力之强,特别是单兵独立作战能力之强悍。为纪念这次战役,由雕塑家李春华自费200多万创作并捐赠一座中国远征军雕塑群,共12个方队402座单体雕塑,面朝松山战场遗址。
因连年征战伤亡很大,兵员严重不足,远征军放宽征兵条件,致使部队里出现了许多12.3岁左右的娃娃兵,雕塑群的娃娃兵方阵体现了这一现象:
以戴安澜、史迪威、孙立人等22位将军为军官代表组成的军官方阵(历史开了个大玩笑,这些抗日民族英雄中的部分将领如杜聿明、宋希濂、廖耀湘等在几年后却成了解放军的俘虏,郑洞国将军率部起义。):
最令人感动的是付心德(113岁)、刘桂英(野人山走出的唯一女兵)、陈宝琛等28位仍在世的远征军老兵组成的方阵,这都是按老兵原型雕塑的。远征军幸存者本已寥寥无几,由于历史原因,在战后他们却遭遇了比战场更加漫长的屈辱。好在老兵们终于熬过来,赢来了他们应受到的尊重和礼遇,虽为迟到的关怀仍令人欣慰。
跪射兵方阵:
炮兵方阵:
步兵方阵:
战马方阵:
吉普车方阵:
在滇西抗战中盟军(美)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雕塑群里的盟军方阵:
远征军的遭遇曲折坎坷,这段功勋有几十年曾一度被掩没。第八军在松山大垭口建的阵亡将士公墓于上世纪60年代被摧毁,刻有烈士姓名的石碑,被人砸成两截后抬到小学做石阶,刻有烈士名字的石碑正好朝上,任由小学生们踩踏,直到英烈们的名字再也无法看清。1947年,昆明圆通山公园修建的8军滇西阵亡将士纪念碑在文革时也遭到破坏,现只残存碑基地座和围栏。
导游告诉我,龙陵过去把许多抗战文物送给腾冲,使他们发展起来,而主战场的龙陵却落后了。现在当地政府正在打造抗战遗址这张名片,借以发展旅游经济。
这次到松山战役遗址参观,使我对此战役有了更全面更详细的了解及更深刻认识,如美国军事专家所称松山是中国的直布罗陀。摘录资料一段话说明该战役的意义: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战役的胜利,不仅极大增强了抗战胜利信心,还打破了滇西战役僵局,为最终打通滇缅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序幕。这次战役还被美国西点军校列为二战时期山地丛林攻坚战经典案例录入教材。
(三)腾冲国殇墓园
腾冲是抗战以来我国收复的第一座城池(1944年9月14日收复),滇西成为了我国最早收复的失地。据资料记载,在收复腾冲战役中,远征军(主要是20集团军)官兵阵亡9168名,盟军(美)官兵阵亡19名。为纪念攻克腾冲而牺牲的20集团军阵亡将士,曾任民国国务总理、时任云贵监察使的李根源老先生倡议建立烈士陵园。该墓园于1945年7月7日落成,是全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宏大的国军抗日烈士陵园,也是大陆唯一悬挂“青天白日旗”的烈士陵园,墓园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殇墓园就在腾冲县城,去那儿很方便,乘坐4路、6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我首先去的烈士名録墙,在这里听到了最震撼心灵的讲解。讲解员是个30岁左右的小伙子,音质很好,他的这几句话永远留存在我脑海里,无须用笔记录。他饱含深情的讲到:先烈们,现在国家已经承认了你们的英雄业绩,你们为之奋斗用鲜血生命所追求的理想实现了。先烈们放心吧,现在祖国已强大、人民已富裕。人民没有忘记先烈们为国家、民族所做的重大贡献,今天亲人们穿着鲜艳漂亮的服装、从祖国各地来看望你们,英雄们、先烈们,安息吧!他动情的讲解使听众为之动容,人们不禁潸然泪下。刻满烈士姓名的纪念墙:
去忠烈祠要上两级台阶,第二级台阶挡土墙中嵌有蒋先生题李根源先生书写的“碧血千秋”刻石。祠堂建在第二级台阶上,正门上是gmd元老于佑任手书“忠烈祠”匾额,忠烈祠上檐下是蒋先生题的“河岳英灵”,祠内正面是孙中山像及遗嘱,地上摆放有重庆北碚游客敬献的花圈:
忠烈祠后面是被称为小团坡的小山坡,小山坡下有一长条石,上书“天地正气”。往上走,坡顶建有“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简称远征军抗战阵亡烈士纪念塔。坡上苍松翠柏青草相伴着3000多座碑石,每块碑石上刻有当年攻城阵亡烈士的姓名、籍贯、、军衔、职务等。听说当年整个山坡密密麻麻布满了9000多座碑石,看后非常震撼,现在只找回3000多座碑石,请记住这些民族英雄们。很遗憾,小碑石照片无法上传。
王树荣、李生芬两位英烈,被日军抓捕后,受尽了严刑拷打、酷刑折磨,仍坚贞至死不屈,被日寇杀害,李生芬遭杀害后被沉尸水塘。
为支援中国滇西抗战英勇牺牲的盟军官兵长眠于此:
山坡下有一片树林,林子里有当年滇西各族人民抵抗日寇侵略支援远征军的感人事迹。照片中这位小脚大嫂饿死不吃军粮:
寸性奇将军的父亲88岁,恨自己年事已高,无力报国,坐在被雷电击倒的千年古杉下绝食而亡,彰显其民族气节。
紧邻国殇墓园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馆藏丰富,很值得一看,其中一些文物我已在畹町、松山和国殇墓园看过,拍了几张没见过的做纪念。
参观缅怀远征军滇西抗战事迹,主要是这3个地方,大家有机会都可去看看。
请铭记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