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宁子
户县(今鄠邑区),南依秦岭,北邻渭水,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群热爱生活的农民,他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握着锄头的手,用夸张的手法,粗狂的线条,鲜艳的画笔,详尽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的壮观场面、热烈活泼的节庆场景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人们称之为“农民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几代农民画家的努力下,户县农民画走出户县,享誉中外,八十年代末,户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在这群热爱生活,有独特的创作力的农民画家中,朱丹红就是其中的一员。
创作中~朱丹红,七零后,生于西安市户县父慈村,现为中国美协陕西分会会员、陕西省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妇女手工艺能手、户县农民画协会会员、西安交大继续学院民间剪纸艺术特聘常年课座。
金秋十月,有幸走进朱丹红位于鄠邑区农民画馆的工作室,和这位淳朴的农民画家促膝长谈,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聆听~~谈起农民画,朱丹红说一切源于自己喜爱剪纸。
朱丹红的家乡是远近闻名制作灯笼的村子。每年秋季麦子进了地,庄稼人也就闲了。为了补贴家用,各家各户都以糊灯笼为生。做灯笼最不好把握的工序就是烙绸子。灯笼扎好,灯笼围子用烧热的烙铁烙上去,精致美观。这工序看似简单,并不简单,即使娴熟的手艺人也有失手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烫坏红绸,就会前功尽弃。为了减少损失,勤俭的父慈村人用剪纸弥补灯笼的缺憾。他们用代表吉祥如意的剪纸图案贴在烙伤的灯笼上,成为元宵节一道独特的风景。
朱丹红老师精美的剪纸从小受母亲剪纸刺绣的影响,朱丹红与剪纸结缘。上世纪七十年代,每逢过年,各家各户的主妇们会糊窗户,贴窗花。小丹红为了学习剪纸,会自告奋勇帮别人撕窗户纸。为了得到完整的旧窗花,她把撕下的窗户纸像宝贝一样捧回家,然后小心翼翼地揭下窗花,铺在废纸上,用铅笔一点一点勾好。第一次剪窗花,她紧张的手心里全是汗,唯恐一不小心剪坏了浪费纸张。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冬天,她的剪纸就可以为父亲的灯笼遮丑了。
朱丹红的作品――《烟头不落地》艺术来源于生活。朱丹红从小善于观察,她的剪刀下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也有浓郁的关中民俗。寒来暑往,她的剪纸水平不断提高,想剪啥,只需看一眼,便在手中栩栩如生地脱颖而出。
2008年9月被中国邮政以特种明信片、邮票在全国限量发行初中毕业,没有考上高中的朱丹红为了谋生,报了在当时很吃香的裁剪班。理论结束,实践开始。没有缝纫机的朱丹红买了一把小剪刀,一脸茫然的在街头徘徊。世间万物都讲缘分。当朱丹红忧心忡忡地转悠到户县农民画馆时,看到画馆门口张贴的农民画培训班,而且还是免费。对于喜欢艺术的朱丹红来说,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她手里攥着剪刀兴高采烈地跑进画馆报名,工作人员问她会画画不,她说艺术相通,她会剪纸。就这样,朱丹红在现场,用她准备做裁缝的小剪刀,剪了一幅剪纸,赢得了工作人员的认可。从那以后,接连四期,她风雨无阻。也是那个时期,她开始创作,将自己所看到的至善至美,融进自己的作品中。
朱丹红的农民画作品她父亲是村剧团的一名演员,农闲季节唱戏,农忙时种庄稼。在劳动过程中,为了调节繁重枯燥的农活,父亲一边干活一边讲戏,《八件衣》、《赵氏孤儿》、《三滴血》、《苏武牧羊》等忠烈肝胆的戏曲人物让她着迷。逢过年过会,有实力的村子会唱几天大戏,方圆几十里的人们会携家带口蜂拥而至。那时候,父亲也常带着她看戏,对老百姓痴迷秦腔的场景记忆深刻。第一次拿起画笔,曾经那热闹非凡的画面浮现在眼前。89年,她创作的第一幅作品《看戏》赢得好评。
朱丹红的农民画作品婚后,为了生活,她利用自己的剪纸特长开了一家纸花店。她说,剪纸源于信俗,也正是开店那几年,为她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朱丹红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在农村人眼里,一个女人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就是围着锅台转。若有爱好,有追求,在乡党们的眼里,那就是不好好过日子,就是胡成精。朱丹红在这种环境下,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从家人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支持,她付出的是汗水泪水,和对艺术的执着。
她的外国学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眼里处处是真善美。她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熟悉的场景,用她的手中的剪刀,剪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她有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不管是田间地头,还是茶余饭后,走到哪儿,创作灵感就到哪儿。带着儿子回娘家,路过一片糜子地,就有了作品《稻草人》;作品《接城隍》和剪纸作品《豆村大蜡》民风纯朴,用震撼的画面展示关中悠久的民俗文化,和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心愿。
走进高校~她的作品丰富多彩,画面简洁饱满,想象大胆丰富,古拙中流露天工。她注重表情达意,以自身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画出熟悉的生活,透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作品《耕织图》长四米,宽一米五,金黄的底色象征着丰收,画面里近百个人物形态各不相同,她用画笔描绘着五谷丰登、祥和喜庆的劳作场景。连同六米长的作品《接城隍》,历时半年,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民间艺术家 朱丹红成功永远属于有备而来的人。2009年,中央电视台旅游栏目《有多远走多远》采访朱丹红,村中哗然一片。那天,乡亲们兴高采烈地敲着锣打着鼓为她喝彩,为她骄傲。
从踏进农民画馆创作培训班,她一丝不苟,不忘初心。经前辈刘志德、李凤兰等的传授和雒志俭、王文吉风老师的指导下,朱丹红的创作更上一层楼。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农民画作品《清风细雨》在2008年9月被中国邮政以特种明信片、邮票在全国限量发行,作品《稻草人》在1998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春耕》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农民画精品展中入选,作品《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在2013年华北农民画第二届中国汉牡丹文化艺术节中荣获金奖并授予奖杯和永久性收藏;作品《接城隍》在2014年首届根深叶茂西安市民间美术精品展中荣获一等奖;作品《耕织图》在同年迎国庆原创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多幅原创作品在大赛中得到专家好评,并受到央视采访和报道,作品在很多画册刊物中刊登,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爱好者收藏。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民间艺术家 朱丹红朱丹红,不仅在农民画领域成绩斐然。她在剪纸领域里也闯出一片天空。她的作品活灵活现,富有想象力,富有生活气息。《天狗吃月亮》等作品在1989年北京举办的中国民族民风大奖赛中入选;作品《喜花》、《猫戏蝶》在陕西省举办的妇女技能中荣获二、三等奖,并被授予陕西省妇女手工艺能手称号;2013、2014年《豆村大蜡》、《三娘教子》在山西省右玉县举办的民间剪纸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收藏;作品《老鼠嫁女》同年在延安首届华夏剪纸精品中获得三等奖;2017年《关中口语特色字画》在中国“潼关杯”剪纸大赛中荣获铜奖。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民间艺术家 朱丹红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朱丹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她说自己一个农村妇女,要不是有这爱好,怎会走出家门,去看外面的世界。是剪纸,是农民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让她走进西安各大名校,走上讲台,为老师和学生们传授剪纸和绘画,讲述艺术背后的故事。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民间艺术家 朱丹红每个成功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正是有了老公和家人的支持,朱丹红才能安心创作。2017年在户县农民画馆的安排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家距离画馆二三十里的路程,因交通不便,她每天骑车往返。几平米的小房子,除了一张画桌和一把椅子,挂满了近几年的作品。她每天起早贪黑,握着画笔近十小时。她说时间对于她来说就是奢侈品,只有不停的摸索,不停的创作,作品才有生命力。面对目前户县农民画的低谷期,这个倔强的女人说,她不会放弃自己脚下的路,她坚信只有原生态的作品才能走的更远。
十月的阳光,暖暖的,柔柔的,透过窗户落在画桌上,落在她的发梢上,落在她执着的画笔下,成为一幅绚丽的农民画。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民间艺术家 朱丹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