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读书人物
《干校六记》感——红色风暴下的坚韧

《干校六记》感——红色风暴下的坚韧

作者: 独有的偏见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17:24 被阅读58次

    我们这个民族,不幸的是,向来多灾多难;而更不幸的是,对于我们自己折腾自己的灾难,我们大都选择颂扬或者忘却,铭记是要付出代价的,忘却才不需要背负良心的沉痛。大多数人就像乔治奥威尔笔下的鸡,牛,羊,马,俯首甘为沉默的大多数,但这沉默的民族中总有人选择发声,于是我先赶紧在时代忘却他们前,迈向美好的明天前,自己在窥一窥我们的过去,那没人愿意,也不被允许审视的过去。

    “记这,记那,都只不过是大背景中的小点缀,大故事中的小穿插”时过境迁,历史遭际被时间淡去,除了被黑纸白字强制印刷在教科书上的历史,大多数会被遗忘,也只剩下被遗忘。

    我们父辈经历的浩劫,现在只沦为他们早期的回忆与茶余饭后的谈资;而那对夫妇的遭遇,只被零零散散的涂抹在简单几记和尘封的回忆录中。

    然后有一天,默默无闻的“遭遇人”去世了,我们开始毫无端倪的高潮,不断高潮:铭记杨绛!纪念杨绛!缅怀杨绛!死亡,成了我们的G点,而这对夫妇成为我们发泄和消费的工具,跟风的人们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文化人,一篇又一篇患上媚俗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文章扯下群众们廉价的泪水,于是铭记着,追忆着,然后什么都没有了。

    杨绛和钱钟书的文笔比较相像,也许是夫妻生活多年达到融合的缘故,私以为他们的文风总结开来就是“平淡下匿藏的锋芒,如水一般透明的现实下黑色的血淋漓”。

    这部书没有批判,没有宣泄,没有指责,没有痛,有的只是记录,冷酷到对现实的极致描摹。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所在,而像直接在大街上拉横幅,写标语,企图把意识形态直接灌进人脑中的 简直...............

    此书名为“记”记录着杨绛本人在干校的别,劳,闲,情,幸,妄;也同时大底对应着在干校的心境,一共包括从一开始收到消息准备下放,和钱钟书及与得一和钱媛的分别,再到下放到荒无人烟的土地上,靠着自己的双手和同样境遇“同志”一齐开辟出勉强栖居之所,靠自己的双手补齐生活所需,再到想尽各种办法阻止当地的农民偷这,偷那,偷光你的厕所帘子,偷到你一物不剩还得同时搞好阶级关系,还有中间探望钱钟书再从漆黑的乡夜下摸索回家的“冒险”,直到最后百般经历误传回家的失落,但最终侥幸“遣返”的短短六记,篇幅很短,短到刚收到网购的这本书我就就咒骂三联书店开出的十七块八,这么薄的玩意你卖我将近二十块?!,但当在咒骂中和带有被坑的感觉中翻开这本书中,我就知道,这本书,远不是她那六十二页所能衡量的。

    六记,都是生活的琐碎,也都是生活的情感,她的视角来自于一个忠实的记录者。不同于卡夫卡的“扭曲”,或者米兰昆德拉的“迷雾”,她有的只是一个记录者的独白,这在当今出书都是为了宣泄自己垃圾般的情感来说,真的是弥足珍贵。

    六记当中和钱钟书的牵念,算是横贯本记的一个线索,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对钱钟书的温情引发的种种“冒险”"奇遇"是本书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这种对生活的态度,称得上是红色风暴下的一股清流,杨绛本人既没有直接控诉自己不公待遇,亦或忘却掉自己及同辈同行遭受的不必要的磨难,在我看来她选择了另一种方法:以自己的方的方式,特有的视角,写实的展现给众人,更是自己。

    当我在炎炎夏日中,蜷在松软的沙发上,周遭空调凉风习习,在书中与杨绛一齐经历她的经历时,心中充满了惊异与敬佩,自小生在苏州,养在苏州,本为书香门第之家的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竟在息县这个黄沙漫天的,养狗也要被鄙视成资产阶级贵妇的玩物的地方,生活的如此不愠不怒,自觉发挖掘生活剩下的情谊和与爱人“相见”的机会。

    杨绛说自己“我大约没让他们看透我多么软弱可欺”,可就是这么一个“软弱可欺”的人没有让出离的愤怒淹没她的文字,没有被泯灭人性毫无休止的运动折磨的自我了结,没有被单调清贫的日子消磨了她对生活的品味,于是她坚韧的挺立着,熬过了开始的分离,熬过了没有尽头的绝望,熬过了这段错乱的岁月,熬到了人们理性的重拾。不同于邓拓,老舍,叶以群,王重民,熊十力,傅雷的戛然而止,诚然,戛然而止让人肃然起敬,但活下来的隐忍者,活下来的“就连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的隐忍者,更加伟大。

    “我还是依然故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干校六记》感——红色风暴下的坚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il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