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ao,三声)。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读这几句时,就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地球怎么样形成的,宇宙怎么形成的,人类怎么产生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地球到底有多大,宇宙的运转到底有没有次序和规则,有和无各指什么,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译文:万物没有产生的无名世界,万物产生之前世界没有名像,没有任何可感知的有名之物,所以是种无名的状态,万物没有任何称谓,一片混沌状态,那个时候是万物开始的时候。老子认为万物不是神创造的,是一种说不清楚的一种能量,也就是老子定义的“道”,所形成了万物,蕴藏所有的信息,“道”孕育了万物的开始,它是一种无名无实无形的一种状态,“无” 指的不是万物从没有开始,而是没有一个具体形态的意思。“道”是生养推动万物发展的动力,在有名有实后“道”是万物的母亲,都是“天之道”的设计和规划,是有一个力量设计着我们的世界,世界是有规律的。
据科学家说光速绕地球走一圈0.13秒,光要走到我们已知的宇宙边缘,要120亿年,古人说上下四方为宇,宇代表方位,古往今来曰宙,也就是时间坐标讲的是宙,那么时间有多久呢?天文学家认为我们整个宇宙是在137亿年之前产生的,原来是非常非常小的一个点产生的,比原子还要小,是一个极小的微观颗粒,微观颗粒群的运转,突然一个偶然事件的爆发,互相碰撞能量大爆炸,膨胀,然后能量转化成物质再转化成星球,然后互相碰撞形成现在的天体,现在依然还在爆炸过程中,天文观测显示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
译文:我们要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一种状态,来观察来体会“道”的奥妙,保持自己的欲念来观察“道”如何推动万物运行的。
老子告诉我们要用两种状态观察事物和世界,一是无欲(放下自己的学识,角度,观点和欲望),一是有欲(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观察世界),能发现不同的方法与内容。“常无欲”是一种智慧,通常我们会带着自己的观点和角度去观察事物,这是带着有色眼镜的,不知不觉的,老子告诉我们“放下”,保持一种虚空的状态,没有主观臆断的去观察事物,也是我们现代常说的“空杯心态”,跳出事物本身观察;还有更深的一层意思是老子认为万物在刚刚起源时无名无形没有任何特质,这是万物的最初状态,这种状态需要一种清静虚空没有任何杂念的去体会,才能和这种力量相沟通,才能真正体会这种力量运转的模式,真的想获得很高的大智慧,需要清空自己,让自己安静下来,更容易和这种力量沟通,很多有大成就的智者都是在安静的状态下产生智慧和力量的,打坐是种好的方法,每天20分钟会有很大的助益。
一个事物学会两者切换,本能体会本质(无欲),另一方面理性分析规律把关(有欲)。
译文:有和无是同出一源起出来的,名字不同讲的是一件事,玄妙啊玄妙,是“道”所呈现出来的门径路径。
《道德经》第一章全部分享完,这一章是老子大的世界观的全部展现,是对“道”的概述,“道”是洞悉一切玄妙,深奥变化的门径,充分看出他老人家是位无神论的智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