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课】20180519 解读:《当下的力量》

【心理学课】20180519 解读:《当下的力量》

作者: 鞍山孙勐 | 来源:发表于2018-05-20 13:16 被阅读704次

作者介绍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作者,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担任研究员和导师。29岁那年,一次意外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致力于解释、整合和深化这种变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倾向于任何一种宗教或传统。在他的教学当中,他用一种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了古代心灵导师的简单而深刻的信息:我们可以摆脱痛苦并进入内心的平和世界。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游讲学,他努力将自己的心灵启迪实践传授给世界各地的人。

作品简介

《当下的力量》堪称心灵读物经典,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指出了我们日常痛苦的主要来源——被大脑思维所控制、焦虑过去和未来而非活在当下。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内在的智慧和真正的喜悦。作者在《当下的力量》中提出了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让自己认清时间的幻象,活在当下。《当下的力量》对于普遍焦虑、抑郁、压力大的现代大众读者来说,是一本切实有用的好书,将让我们认清时间的幻象,活在当下,找到真正的力量,发现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作品序言

过去对我来说几乎无用,我也很少去想它。然而,在这里,我要简短地告诉你,我是如何成为一个心灵导师,以及这本书是如何诞生的。30 岁以前,我一直生活在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中,时常伴随着有自杀倾向的抑郁。但是现在说起来,我感觉好像在谈论我上辈子的事或是别人的生活。在29 岁生日之后不久的一个晚上,我在凌晨醒来时,有一种可怕的感觉。我已经多次有这种感觉了,但这次是感觉最为强烈的一次。夜的寂静,黑暗房间内家具的模糊轮廓,火车经过传来的遥远的鸣笛声,所有的一切都感觉如此陌生,如此充满敌意,如此没意义,让我深深地厌恶这个世界。然而,最令人厌恶的还是我自己的存在。何苦要继续生活在悲惨的负担中?为什么要继续这样挣扎求存?我感觉到想要毁灭自己,让自己不存在的渴望,远远超过本能求生的欲望。

权威评论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260页大约23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7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1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当下的力量》。应该说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每一次读它,我都有新的收获。这本书被形容为“灵性开悟的指引之书”,可对我而言,《当下的力量》是教导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我们受的苦减到最少。每个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活得更好、 过得更开心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张德芬,身心灵畅销书作家

核心内容

人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根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作者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思维和时间,我们受控于思维而不自知,因为我们无法从身上找出任何一个按钮能立刻停止我们的思维。而思维创造了小我,小我赖以生存的土壤却是来自外界的身外之物,比如社会地位、财富、名声等,过去的一切造就了小我,小我意味着对当下的抗拒、不宽容、冲突、矛盾等消极的一面,这也是小我能存在的根基。时间分为过去、当下和未来,无论你是沉溺于过去还是幻想一个美好或者糟糕的未来,都会带来痛苦,只有活在当下才是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

《当下的力量》起源于研讨会、冥想课程和私人咨询会谈中,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是世界一流的心灵导师,他针对人们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所以全书采用了问答的形式。他指出,“我们有可能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没有焦虑、没有神经质的状态中”。全书指导人们怎样生活在这种轻松的状态中。这种经验来自作者的亲身经历——很长时间的压抑和绝望,如何在他29岁生日后不久的一个晚上突然消失,之后作者的生活一直处于一种深深的宁静和极乐状态中。对于特别希望改变内心状态的人来说,它好似一种催化剂。

一、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这本书开篇讲了一个乞丐的故事:一个乞丐在路边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个陌生人经过他身边的时候,乞丐说:“给点儿吧。”陌生人说:“我没有任何东西给你。”然后问:“你坐着的是什么?”乞丐说:“什么都没有,只是一个旧箱子而已,自从我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让乞丐打开箱子,没想到,箱子里装满了金子。

作者就是这个“陌生人”,而没有找到自己真正财富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们有很多物质财富,却内心空虚,四处寻找成就、安全感或爱情带来的欢乐和满足。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这些东西,而且拥有比这更珍贵的东西。作者希望帮助这些“乞丐”找到真正的财富——极乐状态。这就需要达到“开悟”的状态。

佛陀将“开悟”简单地定义为“受苦的终结”,并不完整。作者认为“开悟”其实“是一种简单的与存在合一的自然状态。它是一种与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毁的事物相联系的状态。几乎矛盾的是,它其实就是你自己,然而它比你更为伟大”。对本体的觉知的失而复得,并保持这种觉知状态就是开悟。

那么,什么是存在?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于生死的各种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个生命”。不要试着去理解它的含义,只有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你才能领会它的含义。你可以在每个当下接触到它。当你的思维处于静止时,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当下时刻时,你就会感觉到存在。很多人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有思维,会思考。哲学家笛卡尔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作者认为笛卡尔犯了一个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

作者认为,思维是人们痛苦的根源。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受控于思维,正确利用思维将是一个超强的工具,如果利用不当,危害很大。可以说,80%~90%的思维是无用而且有害的。很多人认为人类的思考很有用,人们利用自己的大脑创造完成了很多事。在作者眼中,你能解答一个填字游戏或制造一颗原子弹,并不能说明你利用了大脑,大脑就像狗喜欢啃骨头一样喜欢思考问题,你或许根本对这些活动不感兴趣。一个有力的证据是:思考不是你说停就停止的,你身上没有哪个按钮可以按一下,就停止思考了。

很难停止思考的原因是因为你从思考的内容和活动中获取自我的感觉,你认为,如果停止思考,你就不复存在。你以自己的思考在脑海中勾勒出自己的形象,这个虚幻的自我称为小我,即错误的自我,它是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进行思考它才存在,是我们无意识地认同于思维而产生的。无法停止思考就无法达到内心的宁静。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

终结思考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你不是思考问题的实体——思考者,而是观察者,在你开始观察思考者时,停止思考的按钮就被激活了。那么,怎样终结思考呢?在大街上,你可能会遇到喃喃自语的“疯子”,他在不停地评论、比较、抱怨等,这个声音可能与当下无关,有可能是关于过去或者他正在幻想未来,有时这种声音可能还会伴随着一些视觉意象或者“心理电影”。其实,这些“疯子”跟大多数人区别不大,只是我们没有把心里的声音说出来。

这些声音是人类自己最大的敌人,越纠结的人听到的声音越多,因此备受折磨,甚至精神分裂。这就是数不清的灾难、痛苦以及疾病产生的原因。唯一的解脱方式是:从你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创造思维空白,作者提出了两种方式:

第一,倾听你脑袋中的声音并作为一个观察者的临在。当你倾听你脑海中的声音时,不要做任何判断,因为这样又会产生另外一种声音。你很快就认识到:那里有一种声音,我在这里倾听它,观察它。这是强迫性思维终结的开始,你会体验到一种短暂思维空白。当这种空白出现时,你在内心会感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多练习,这种平和宁静的感觉会加深。随着你进一步深入这种“无念”的状态,你会认识到一种纯意识的状态,进入无我的状态。

第二,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创造思维空白。比如洗手时,关注与洗手有关的所有感觉:水声、手的动作和肥皂的香味等,觉察到那个宁静且强有力的临在,你越沉浸于当下,越能感受到宁静。

所以,迈向开悟之途最为关键的一步是:超越你的思维。上文多次提到“临在”一词,这也是本书中的一个关键词,到底临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作者做了一个小实验。闭上你的眼睛并对自己说:“我想看看我的下一个想法是什么?”然后集中精力并等待你的下一个想法出现。就像猫注视着老鼠洞一样,你会发现要等很久下一个想法才会出现。只要你强烈地在临在的状态中,你就会从思维中解脱出来,这时你会非常平静并且处于一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但是,你的注意力一旦放松,思维就会趁虚而入,你的想法就会出现,你又回到了时间中。

在佛教中,禅宗大师为了测试弟子们的临在程度,会悄悄从背后突然用棍子敲打他们,如果弟子处于临在中,就能感受到大师悄悄走近,就可以阻止大师或者躲避到一边。但是一旦被敲中,说明该弟子沉浸于思维之中,心不在焉,处于无意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临在,会帮助你完全进入自己的内在,经常将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体的内在能量场上,从内在感受你的身体,能帮助你平静地处于当下时刻。

在临在的状态下,你需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样,白日梦、思维、回忆和期望都没有生存的空间,没有紧张、恐惧,只有警觉的临在。禅宗大师用“顿悟”这个词描述短暂的开悟或短暂的无思维、完全临在的状态。你可能已经体验过很多次这种“开悟”的状态,但你不知道。比如,要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圣,你需要临在意识,你是否在晴朗的夜晚凝视夜空,惊叹它绝对的宁静和不可思议的浩瀚?你是否认真倾听过森林中山泉的声音?或者你是否认真地倾听过在寂静的夏夜鸟儿的歌唱?当你的思维宁静时,你完全地进入当下时刻时,你才会关注到这些,你必须暂时卸下个人问题的包袱、过去和未来的包袱,否则你将视而不见,无法欣赏自然的美。

当你体验到这些临在时刻,你就处于短暂的无思维状态,在你的思维重新活跃起来之前,可能只有短暂的几秒,否则你无法体验到这种美好。对于美的感知和创造,思维无能为力。很多人思维用得太深,自然界的美丽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可能会说:“多美丽的花呀”,但是,这仅仅是机械式的心理标记,因为他们没有处于当下,所以没有真正地看到、感受它的本质和神圣之处,就像他们不了解自己一样。

处于思维状态是人的常态,思维是内在、不可见的,人的身体是外在的、喜怒于形的,人的身体会对思维产生反应,这就是人为什么会有喜怒哀乐的原因。很多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悲愤、伤心,会受到情绪的控制而做出非理性的事情,除非你有足够的临在意识。这时,你应该学会观察你自己的情绪,学会这样问自己:“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不要进行分析,只观察就可以了。

当然,人也有积极的情绪,比如爱和喜悦。当思维空白出现时,就会感受到爱、喜悦或宁静,但却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由爱生恨。因为大脑很快就会进行思维活动。除非你能停止思考,否则爱、欢乐以及平和不会持久。只要你认同思维,也就是说,你在无意识的情况下,痛苦就是不可避免的。痛苦分为两个层次:现在产生的痛苦和过去产生的、但现在仍遗留在你的思维和身体内的痛苦。如何化解?这是本书的重点。 

二、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 

作者认为,人类很大一部分痛苦是没有必要的,痛苦产生的原因就是未被觉察的思维控制了你的生活。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思维会批判当下的现状,人就产生负面情绪,从而痛苦。痛苦的程度取决于你对当下的抗拒程度以及对思维的认同程度。你对思维的认同程度越高,你就会越痛苦,你对当下接受得越多,受苦就越少,对小我的认同也越小。

为什么思维要抗拒当下呢?因为在没有时间(过去和未来)的情况下,思维就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对你进行控制。比如,在动物和植物的世界里,是没有时间概念的,它们也不会像人类这样思考。人类生活是需要时间和大脑的,当人类被时间和大脑控制时,痛苦就产生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也累积了很多过去残余的痛苦。除非你拥有当下的力量,否则每个人都有一个痛苦之身,这些痛苦是你过去所遭遇的痛苦的余痛,包括童年的无意识的创伤。这些痛苦累积起来在你的大脑和身体中形成一个消极的能量场,它以两种形式存在:休眠和活跃。

在90%的时间里,痛苦之身可能在你的体内处于休眠状态,这种人比较乐观。但是,对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人来说,他的痛苦之身可能100%处于活跃状态。任何事情都可能激活痛苦之身,尤其是当它与你过去的痛苦共鸣时,即使一个想法或者与你关系亲密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可能激发你的痛苦之身。有些痛苦之身虽然令人不愉快,但害处相对较小,有些痛苦之身则非常邪恶,会攻击别人甚至自杀,引发疾病和意外。

比如,你原以为自己很了解某人,但某天你突然发现碰到的他变得像一个陌生的、狰狞的野兽,他可能已经被痛苦之身控制了。这时,观察自己的内在变得很重要,观察你内心任何一种痛苦形式的迹象:愤怒、烦躁、忧郁、伤害他人的欲望、生气、沮丧等,当它刚想被激活的时候就要注意不要被痛苦之身控制。痛苦之身想要在你体内生存,就像其他实体一样,需要食物,而它的食物就是愤怒、沮丧、怨恨、暴力、感情冲突甚至疾病。当你表现出这些情绪时,你就被痛苦之身无意识地控制了。一旦被控制,你会更加痛苦,成为迫害者或者受害者。你可能会说你不要遭受痛苦,但实际上你的行为和思想都在不断地制造痛苦。

痛苦之身其实是我们的小我投射出来的阴影,它很害怕你的意识之光。它的生存取决于你对它无意识的认同以及无意识的害怕。很多心灵导师说,所有的痛苦实际上都是一种幻觉,这是真的,但问题是,单凭这样的信念并不会让你远离痛苦。那么如何让痛苦消失?直接观察你的痛苦之身并认清它。当你观察它,感受到它在你体内的能量场并关注它时,认同就被打破,一种更高级的意识状态就产生了,作者称之为“临在”。观察它意味着接纳它成为当下时刻事实的一部分。

当你开始不再认同痛苦之身,而成为它的观察者时,它还会继续挣扎,双方处于拉锯战,痛苦之身还想再度控制你,这时,它会在你的身体不同部位制造一些疼痛或不适,但这些痛苦不会持久,只要你保持临在,集中注意力对痛苦持续地关注。比如,如果愤怒一直左右着你的思维,你不停地想别人对你做的事,或你将要对别人做的事,这时你就无意识地被痛苦之身控制了,愤怒往往引起身体的不适。或者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开始有很多消极想法,你会想你的生活是多么糟糕,这时你的想法就和痛苦之身结合,无意识地被其控制。这里的“无意识”是指:观察者的完全缺席。

持久而有意识的关注切断了痛苦之身和思维之间的桥梁,它会带来转换,比如我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将痛苦转化为意识。总结一下这个过程就是:当你感到痛苦时,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内心感受上,了解到这就是痛苦之身并接受它的存在,别去想它,别让你的感受变成了大脑和思维,不要去判断或分析它,保持临在,继续观察你的内在,不但觉知到你情绪上的痛苦,更要觉察那个沉默的观察者。这就是当下的力量。成为一个临在的观察者,这将是你最强有力的摆脱痛苦的转化工具。

当然,有时你要摆脱痛苦时,会遭遇强烈的内在抗拒,尤其是你从你的痛苦中创造了一个不幸的自我,并认为这个虚化的自我就是你自己,害怕失去自我认同的无意识恐惧会强烈抗拒你摆脱痛苦之身。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请观察你内心的抗拒,并观察你对痛苦的执着,一定要非常警觉。请观察你从痛苦中获取的兴奋快感,观察你想谈论它或是琢磨它的冲动。如果你对此有感知的话,这种抗拒就会停止。只有你可以做这种事情,没人可以替代你。

对很多女生来说,在经期她们的痛苦之身很容易被激活,但经期也会成为女性开悟的机会。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开悟,也是因为从集体和个人层面来说,女性的痛苦之身更多。不要用痛苦之身来赋予你一个身份,而是要利用它作为开悟的工具,将它转化为意识。在月经来临之前,会有一些信号,比如突然的愤怒、

爱生气,或是纯生理的症状,这是痛苦之身觉醒的前兆,不管是什么,在你的思维或者行为被它控制之前去觉察它,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它身上,保持临在的力量。如果你的临在注入任何一种情绪,它将很快平息。如果痛苦之身是一种纯生理症状,你对它的关注将会阻止它转化成情绪或者思维。

之后,痛苦之身彻底觉醒,你可能会体验到一种剧烈的骚动,甚至会痛经,你只需要觉察它,别让痛苦之身利用你的思维,并控制你的思想。通过这种持续的关注和全面的接受,痛苦就会被转化成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有两种:

一是尽量不要创造更多的时间,或者至少不要创造除了做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

二是摆脱思维的控制,进入当下。

停止创造时间就是要进入当下,作者认为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时刻关注当下,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学会对当下说“是”,臣服当下。即使当下的情境是痛苦的或者可怕的,接受它,就像它是你的朋友,而不是抗拒它,这将会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作为旁观者,通过观察你的大脑思维活动你就能摆脱抗拒的模式,还可以允许当下时刻的存在,这时候你将感受到一种不为外境所困的内心自由和宁静的状态。 

三、深深地进入当下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当下呢?时间(过去和未来)是一个幻想,只有当下才是最珍贵的东西,它是唯一真正存在的东西,永恒不变。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过去的事存在于过去的当下,未来的事存在于未来的当下。比如有人喜欢冒险运动,如爬山、赛车等,因为这些活动能迫使他们进入当下时刻,在高度紧张的时刻里,他们必须从时间、问题、思维中解放出来,专注当下的每一秒,如果不注意,有可能面临死亡威胁。其实,不用依赖如此冒险的活动也能进入当下。

有人觉得很难进入当下,总是想象明天或者未来更好或者更坏,其实这两者都是幻象,多练习自我观察,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进入当下的那一刻,你就意识到了当下。保持观察者的临在,随时观察你的思维、想法、情绪以及在各种情况下你的反应,同时关注你的注意力是否跑到过去和未来,不要去判断或分析你所观察到的内容,这样你会感觉到一些比所有观察对象更有力量的东西:宁静的观察者。

作者认为,时间分为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处理生活中的实际事务利用的是钟表时间,所谓心理时间,就是认同过去,并且持续地、强迫性地投射到未来。开悟的人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刻,但他们仍然会利用钟表时间做必须做的事,只是他们能从心理时间上解放出来。未开悟的人容易混淆两种时间,比如,你在过去犯了错误并在现在汲取了教训,这样你利用的是钟表时间。

如果你在心理上不断地回忆过去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或感觉悔恨,这就是心理时间,心理时间始终与错误的认同有关,不能宽恕意味着心理时间的沉重负担。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由累积的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抗拒所引起的。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等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对当下不够关注引起的。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于过于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引起的。

作者列了一个简单的标准来判断是否被心理时间控制,即问自己: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当中有喜悦、自在和轻松吗?如果没有,时间就控制了当下时刻,并且生命会被认为是一个负担或挣扎。如果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没有喜悦、自在和轻松,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改变正在做的事情,而是需要改变你做事的方式。如何做事通常比做什么事更重要,即关注做事的当下过程而不是集中在结果上,你就不会把未来作为救赎,成功失败都不会改变你内心的存在状态,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所以,请充分利用你的感官,定静在原处,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只观察不要做任何判断,观察一些光线、形状、颜色、质感等,关注每个宁静的存在,关注容许事物存在的空间,倾听声音以及背后的宁静,触摸物体并感受它们的存在,感受你呼吸的节奏和气体的流入流出,接受万物本然面目,深深地进入当下。作者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幻象,当你集中在当下时刻的时候,不会有任何问题和痛苦。 

四、与内在身体联结

想要深深地进入当下,就要与自己的内在身体联结。身体可以变成一个进入存在状态的入口。当你能超越名字和身体形式时,你就可以感受到存在,那个永恒临在的“我是”,感觉到以及知道你已经深深地进入到了这种状态就是开悟,这也就是耶稣说的“使你获取自由”的真理。

作者认为,你可见的、可触摸到的身体不会将你带入存在。你可以以一个无形的内在身体——你内在那个鲜活的临在——时刻感受到你内心的本质。进驻你的内在身体,但只要你的思维占据着你的注意力,你就会与存在脱离。为了保持存在的意识,你需要从你的思维中找回意识。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将你的注意力从思维中直接转移到你的身体内,这样你就可以感受到那个内在无形的能量场,它就是代表你肉身生命力的存在。

那么,如何进入你的内在身体呢?作者的方式是:闭上眼睛,如果以后你能轻易地进入体内时就不用闭眼睛。将你的注意力转向你的身体,从内在感受它,它是活生生的吗?在你的手、胳膊、大腿、脚和你的腹部、胸部之中,是否有生命的存在?你能否感受到那个充满你整个身体的、赋予每个细胞和器官活力的微妙能量呢?你是否可以在你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感受到它是一个单一的能量场呢?

请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感受你的内在身体上几分钟,别去思考它,感受它就可以了。你对它的注意力越集中,你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和清晰。你会觉得你的每一个细胞都变得更有活力。如果你的视觉比较强的话,你也许会觉得自己的身体变得光亮。对体内的感受是无形的、无限的和深不可测的。你可以不断地进入更深。如果在这个阶段你的感受不是很强烈,请关注你能感受到的任何东西。或许你的手和脚有轻微的酥麻感,这样就够了。这时,请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受上,你身体的生命力正在苏醒。现在,睁开你的眼睛,在你环顾四周时请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体内的能量场上,不要与它失去联系。稍后,可以再做几次练习。

东西方的很多宗教都通过对身体的否定来努力寻找上帝、寻求拯救和开悟,比如禁食或者禁欲,事实上,作者认为,没有人曾经通过拒绝身体、折磨身体或是身体经验来达到开悟。请不要对抗你的身体,因为这样做就是在对抗你的本质。在你身体下面是无形的内在身体,是你通往存在、进入非显化生命的大门。通过你的内在身体,你可以与那个未显化的合一生命紧密相连,无生、无死,永恒存在。

作者认为,与你内在身体永远联结的关键就是——时时刻刻地去感受它。你对内在身体投入的意识越多,你内在身体的振动频率就会越高,这就像打开调光开关并加强电流时,灯会变得更亮一样。在这个高能量的层次中,消极心态不会影响你。如果你尽可能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你将会被固定在当下时刻。思维、情绪、恐惧和欲望不能再控制你。平常生活中,可以多多练习与你的内在身体联结。

以后无论做什么事,请将你的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并尽可能地感受你的内在身体,观察一下这样会如何改变你的意识状况和你做事的质量。通过这种方式,交通堵塞或者排队时,请感受你的内在身体,即使等待也会变成一种享受。当你深深扎根于你的体内时,成为你思维的观察者,你会很容易进入当下时刻,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事情,任何事情都不会动摇你。当你遇到麻烦、失落或被激怒时,请立刻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内在身体的能量场上,你的意识会从思维中撤离,你会立即变得宁静并进入当下时刻。任何延误都会让心理条件反射出现,并将你控制,你可能会像往常一样失去理智地反击或者暴怒。

耶稣说“在你进入寺庙之前,请宽恕”,同样的,在进入你的内在身体之前请宽恕。在进入你内在身体时,请将你的注意力放在你内在的情绪上,只是观察这些情绪,全然地感受它,承认和接受它的现状。全副的注意力意味着接纳。情绪也是有生命的,当你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它上面的时候,它可能会在你体内存在几天或几周,甚至引发痛苦。将你的注意力放在你情绪的感受上,检查内心是否有怨恨,如果有,说明你没有宽恕,一旦你认识到愤恨除了加强你错误的自我感觉之外别无用处时,你就会自然地宽恕。如果不宽恕,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痛苦和受难,甚至生病。

作者认为,多练习对内在身体的觉知有益健康。首先,能大大减缓身体衰老的速度。虽然身体会变老,但内在身体却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如果你今年20岁,你体内的能量和你到了80岁时的能量一样,它的生命力还是一样旺盛。只要你惯常的状态能从体外和思维中转移到体内并保持临在,你的身体就会感觉更有活力。

当你对无时间性的内在身体的认同多于对外在身体的认同,当存在变成你正常的意识模式,并且过去和未来不再控制你的注意力时,你就不会在你的心理和身体细胞上累积更多的时间。作为过去和未来的心理负担的时间积累会大大地损坏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所以如果你进驻自己的内在身体,你的身体就会衰老得更慢些。即使当你真正老了,你看起来依然很年轻。

其次,加强你的免疫系统。你对身体投入越多意识,你的免疫系统就会变得越强,好像每个细胞都被激活一样。你的身体喜欢你的注意力,它同样也是一个很强的自我治疗体系,当你不注意你的身体,疾病就会趁虚而入。当你进驻到自己的身体时,其他疾病就很难入侵。就像对花草或者奶牛放音乐,有助于花草生长或奶牛产奶一样。

不仅你的身体免疫系统会得到加强,你的精神免疫系统也会得到提升。后者可让你不受负面消极情绪的影响。如果你需要加强你的免疫系统,作者提出了一个有效的冥想练习方法,尤其是你感觉到快要生病时特别有效。练习如下:晚上临睡前和早晨起床的时间,请让意识流遍你的全身。确定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闭上眼睛,平躺着或者坐在椅子上,不要靠着椅背。首先将你的注意力轮流集中在你身体的不同部位——手、脚、胳膊、大腿、腹部、胸、头等。尽可能强烈地感受这些部位内的生命能量。在每个部位停留15秒左右时间。接下来,从脚到头,让注意力一次又一次地像波浪一样通过你的身体然后再回来。反复练习几次。然后,将你的内在身体看成完整的单一能量场,并且感受它。将这种感觉保持几分钟,这时,保持高度的临在,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当你发现你难与内在身体连结,总是被外在思维打扰时,你可以先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有意识的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强而有力的冥想方式,它将会逐渐使你与你的身体相连结。随着气息的出入,呼吸时感受你腹部轻微的扩张和收缩。如果冥想对你来说容易的话,请你闭上双眼,并想象你被光亮包围或沉浸于发光的物体之中——意识的大海,然后在这光中呼吸。感受发光的物体遍布你的全身,并使你的身体也变得发亮。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觉上,再可能的话,停止任何有关身体的臆想,所剩下的就是包容一切的临在感和存在感。然后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这种感觉上,并与能量场融为一体,不再有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内体和外体。通过深深地进入你的身体,你就可以超越你的身体。 

五、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  

至此,作者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进入当下才能摆脱一切痛苦和问题,进入一种极乐的生活状态。问题是,当下并不容易进入,因为思维总是会阻止我们进入当下。虽然我们已经接受了作者的观点:时间是一种幻想,我们要从时间中摆脱出来,进入当下。从时间中解放出来就是:从你在过去中寻找认同感的心理需要以及在未来寻找满足的心理需要中解放出来。作者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深刻的意识转变。这种转变通常在人们感受到剧烈的痛苦并且对痛苦臣服时发生,一般不容易达到。

一开始,你会发现,你会在时间层面和存在两者之间不断地徘徊,当你意识到自己没有真正地活在当下时,你就成功一半了,这种觉察就是临在,虽然刚开始只有几秒钟。随着这种当下意识的增强,临在的时间会增长,你就进入了当下。所以,在你完全进入当下之前,也就是说在你完全意识到存在时,你会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临在的状态和思维认同的状态之间徘徊一段时间。每当你丧失当下时刻时,就一再地回到当下,不断重复,最终,临在会成为你的主要意识状态,你就真正进入当下了。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临在意识永远不会或只会在一些极少数的情况下才能被体验到。

作者指出了一条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明路:变得有意识。这种有意识就是通过自我观察来养成监控你的思维和情绪状态的习惯。为此,作者给出了增强有意识的练习方式: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此刻我很自在吗?”或者“此刻我内在发生了什么事?”不必急于给出答案,将注意力集中导向内在,观察你的内心所发生的事情:你的大脑在创造什么样的思维?你有何感觉?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身体上,你有紧张的感觉吗?一旦你发现了一些不安的背景噪声,请观察你以何种方式回避、抗拒或否认生命来否定当下的?总之,对你的内在状态变化,要像对待外界变化一样感兴趣。但很多人绝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普通无意识状态的,普通的无意识状态通常与抗拒当下时刻有关。作者举了几个无意识状态的案例。

一是抱怨。抱怨通常是人们对本然不接受的表现,人们可能会抱怨别人说的话或做的事、自己的生活情境甚至天气。作者认为,当你抱怨时,你就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受害者。当你大声说出自己的感受,你就是在行使自己的力量。所以,遇到不满时,要么离开这种情境,要么接纳它,其他一切行为都是疯狂的。抗拒当下意味着抗拒此地,如果你发现你的“此时此地”变得无法忍受并且使你非常不开心,作者给出三种选择:从这种状况中离开,改变它,或者完全接受它。一旦选择了,就必须接受其带来的后果。没有借口、没有消极态度、没有精神上的污染,保持你内在空间的清洁。如果你采取任何行动,请放下你消极的情绪,行动总比不行动好,至少失败了你也会得到教训。如果恐惧阻止你采取行动,承认恐惧、观察它,运用当下的力量,恐惧不敢与它对抗。如果无法改变你的“此时此地”,作者的建议是放下所有内心的抗拒而完全接受你的“此时此地”。这叫做“臣服”。臣服不是懦弱,在臣服中有很大的力量。通过臣服,你将会从内心上摆脱这种情况。

二是懒惰。你是否有应该做但现在又没有做的事情呢?如果有,要么你现在就开始做,要么你就完全接受你此刻的消极、懒惰或被动,享受你的选择。总之,不管哪种状态,你都没有内在冲突,没有抗拒,也没有消极负面的心态。

三是压力。压力是由于你在“这里”却想到“那里”去,“那里”指未来或者过去。这是一种让内在分裂的方式。很多人太忙,是因为他把当下变成达到未来目标的手段。作者认为,你并不需要抗拒当下并且把自己投射到未来去。当你工作、跑步时,全力去做,享受当下能量的流动。或者索性丢下工作去公园长凳上坐着,你的思维可能会说:“你应该去工作,你正在浪费时间。”你只需观察你的思维,并保持微笑。很多人喜欢回忆或者谈论过去,过去你也许取得了伟大成就,或者有过冒险经历,或者别人对你做了可怕的事情等,你的思维就创造出愧疚、骄傲、怨恨、遗憾、自怜,这不仅加强了你虚假的自我感觉,还会加速老化。你并不需要过去,让过去消失吧,只有当它绝对地与现在有关联时才想到它。

四是忧虑。作者的观点与中国的“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忧虑无用。忧虑是将自己投射到未来的情境中,并创造了恐惧,但未来情境压根不存在,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幻觉。通过关注你的呼吸,感受空气在你体内流入和流出,感受你内在的能量场,所有实际生活中而非大脑想象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你总是有“某天,我会成功”的思维模式,你的当下时刻永远不够好,未来似乎会更好,但你永远得不到满足。

五是等待。生活中,人们会有很多时间处于等待状态,比如排队等车、等飞机、等人、等下一份更好的工作、等待成功、等待好姻缘、等待开悟。等待意味着你需

要未来,而不是你所拥有的现在,你无意识地创造了内心的冲突:你不要此时此刻。努力改善你的生活情境并没有错,但你不能改善你的生命,生命是你内心最深刻的存在。比如很多人一直等待着富裕,它是不会在未来实现的。只有当你全然地接受当下的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心存感激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富裕。如果你对自己拥有的感到不满,即使你成为百万富翁,在内心深处,你仍然感到不满足。所以,作者说请放弃“等待”的思维,进入当下。当下若有人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你可以这样回答:“没关系,我没有在等待,我仅仅是站在这里自得其乐——享受我自己内心的喜悦而已。”

上述是几个普通无意识拒绝当下时刻的习惯性思维,当你意识到自己处于无意识状态时,进入当下,这是它唯一的克星。至此,作者多次提到“臣服”,这是书中的另外一个关键词。但作者所说的“臣服”并不是常人所理解的消极意义,意味着失败、放弃、无法面对挑战、退缩等,而是无条件、无保留地接受当下时刻,放弃对当下时刻的内心抗拒。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说的“臣服”,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你被陷入泥淖中时,你不会说:“好,我认了,我就让自己陷入泥淖中吧。”听任事态发展并不是作者所说的“臣服”,这也不需要欺骗自己说:“陷入泥淖中没有什么不好的。”而是认识到你应该从泥淖中想办法爬出来。然后,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刻,没有任何抗拒和消极情感,接受当下的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从泥淖中摆脱出来,这种行动叫积极的行动。不要对当下时刻贴任何心理标签,不断地臣服于当下,直到你取得理想的结果。

臣服是一种纯内心的活动,作者举了一个更形象的例子。在一个浓雾弥漫的夜晚,你一个人独自走在路上。但是你有一个光亮很强的手电筒,在浓雾中开辟了一个狭窄而明亮的空间,浓雾就是你的生活情境,它包含着过去和未来,包括生活中的不开心和痛苦。手电就是你的意识临在,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如果你发现你的生活情境令你不满意或无法忍耐,试着问你自己:“我可不可以做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状况,改善它或者离开它呢?”如果可以,你就要采取合适的行动,不是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未来一百件事情上,而是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此刻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上。   只有通过臣服,让临在之光照亮你的路,才能打破充满在你生活情境中的无意识的抗拒。

作者认为,臣服与采取行动、寻求变化或达到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不要把臣服与“我不愿再烦恼了”或“我不在乎”这种态度混淆在一起。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态度与消极心态有关,其中隐藏着怨恨,所以它根本不是臣服而是戴着面具的抗拒。如果你臣服,你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内在,并检查那里是否有抗拒存在。如果你没有问题了,说明你已经臣服了。

但如何才能放下抗拒?作者认为,首先承认你的内心有抗拒,观察你的思维是如何创造抗拒,如何为你的生活状况、你自己或他人贴标签的。关注思维的过程,感受情绪的能量。通过观察抗拒,你将会明白它毫无用处。通过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无意识的抗拒就会变成有意识。如果生活中的事情实在让你很不开心,不能臣服,心中总是充满了抗拒情绪,作者的建议是:立即采取行动——说出来或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种状况,或者离开它。

如果你不能采取行动,比如你被关在监狱里,那你有两个选择:抗拒或臣服。被束缚或从外在环境中获得内心的自由,承受痛苦或培养内心的宁静。作者认为,通过臣服,你与别人的关系将会得到巨大的改变,尤其是当你与别人发生争论或冲突时。首先观察一下当你被攻击时,你是如何进行防卫的,或当你攻击别人时,你是如何展开进攻的。观察你对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执着,细心感受你好胜心背后的心理——情绪能量,这是一种小我的思维能量。通过承认它、感受它、你将会使自己变得有意识。当你再次与别人争论时,你将会突然意识到你还有一个选择,并决定放弃你的反应——仅看看发生的事。这时你臣服了。

放弃反应不是仅指口头上说:“好,你是对的。”脸上却写着:“我才不屑于你这种幼稚的无意识之举。”这种口是心非的反应,并不是真正的臣服。作者指的臣服是放下整个争权夺利的心理——情绪的内在能量场。如果你突然感觉到非常轻松、清晰和宁静,那么,这毫无疑问就是你已经真正地臣服了的信号。中国道家讲求“无为”,作者认为,当你处于强烈的临在状态中时,“无为”是转化和治疗个人情况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在道教中,“无为”通常被理解成“无行动的行动”或“无行动地安静地坐着”,作者认为,真正的“无为”意味着内心的不抗拒和高度警惕。

如果你得了重病,不要责备生活对你不公平,也不要责备任何人,所有这些都是抗拒。作者认为,你应该利用它去开悟。利用你生活任何“坏”的东西去开悟,让它迫使你进入强烈的当下时刻,并观察所发生的事情。即便是灾难降临或者某些事情严重出错时——疾病,残废,丧失家园、财富或身份地位,失恋,面临死亡等,你都可以把它作为开悟的契机。当你面临这些痛苦时,你并不会开心,但是恐惧和痛苦将会被转化变成一种内心的宁静,这种宁静来自一个深沉的地方——未显化状态。比如,有些谋杀犯在等待死刑的最后几个小时,可能会体验到这种无自我的状态及其所带来的深沉的喜悦和宁静。他们无路可逃,被迫臣服。

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你可能仍然不能接受当下时刻,不过,你仍然会有第二次臣服的机会。你的第一个机会是向当下的现实臣服,承认现实不能改变,因为它已经发生了,如果你一时接受不了现实,仍有抗拒,便错失了第一个臣服的机会,因为你没有足够的意识来阻止一些习惯性的和无意识的抗拒,甚至可能由于你的抗拒,加深了原有的痛苦。你的第二个臣服的机会是:如果你无法接受外在的状况,接受你内心状况,即允许它的存在,向悲伤、绝望、恐惧、孤独等痛苦臣服,在不贴任何心理标签的时候去观察它,拥抱它。然后,观察臣服的奇迹是如何将深深的痛苦转化为深深的宁静的。

当你无法脱离痛苦时,你还有另外一个选择:面对它,全面地感受它,但不要去思考它。如果有需要,你可以将你的痛苦表达出来,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感受上,而不是集中在造成这种感觉的人、事情或情况上。别让你的思维利用你的痛苦去创造一种受害者身份。 

六、进入未显化状态的大门 

上文中提到“未显化状态”,这是理解本书的另外一个关键词。能够进入这种无形的领域就是真正的解放。这是生命因分裂演化而造成多样性之前的那种无差别状态,作者称之为未显化的状态——万物的无形源头,众生的内在存在。在东方,未显化状态是气的来源,气是你身体内部的能量场。作者认为,气是未显化状态和物质世界之间的桥梁。所以,如果你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体内,你可能会达到这种境界,这个合一的状态。在这里,物质世界融入了未显化状态,而未显化状态以气的能量流形成了物质世界。

所以,作者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练习,将注意力部分放在内在身体上,特别是当你与人交往或者与大自然接触时,请感受你体内深处的宁静,将你体内的大门打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保持对未显化状态的觉知,这是一种无论发生什么都不会消失的宁静。你将成为未显化和显化、上帝与世界之间的桥梁。这就是所谓的开悟:一种与源头的联结状态。怎么进入这种未显化状态?作者指出了几个进入的大门:

1.无梦睡眠。当你进入深层的无梦睡眠时,你就进入了这种未显化的状态。你与源头融为一体,你从这种状态中获取了回到显化世界的生命能量。但无梦睡眠的状态是你无意识进入的,只有你有意识地进入未显化状态时,你才能解放出来。

2.当下。当下可被看成是主要的大门。它是其他任何大门,包括内在身体的关键部分。在当下,如果你不能强烈地感受你的临在,你就不能进入你的身体。当你通过高度临在时刻的觉知瓦解了心理时间时,你就直接或者间接地意识到了未显化状态。

3.停止思维活动。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事情开始,比如进行一次有意识的深呼吸,或是专心欣赏一朵花。有很多种方法可用来在思维流之间创造间隙,这就是冥想的真谛。思维属于显化状态,持续不断的思维会将你限制在形式的世界中,阻止你意识到未显化状态。

4.臣服,即放下对本然(事实)的心理——情绪的抗拒,因为内心的抗拒会将你与其他人、你自己、你周围的世界分开。它加强了小我所赖以生存的孤立感,孤立感越强,越会受限于显化状态,你困在形式世界的程度越大,你的形式身份越坚固,就难以逾越,大门紧闭了,切断了你与内在身体的联结。而臣服就是你的形式身份软化了,变得透明了,未显化状态就会透过你的身体展现。

5.寂静。未显化状态弥漫在整个世界,但掩饰得很完美,所以很多人都错过了。请仔细倾听远处的狗叫声和汽车开过去的声音,你能感受到它们之内那个未显化状态的临在吗?请将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寂静上而不是声音上。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寂静,会创造内在的寂静——思维停止,大门正在打开。每种声音源于寂静,又归于寂静,寂静是每种声音、每个音符、每句话内在的未显化的部分,未显化状态是以寂静临在于这个世界的。即使你跟别人谈话的时候,你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的间隔上。这样寂静的范围就会在你体内扩展。寂静在外,定静在内,你已进入了未显化状态。

6.空间。佛家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万物的本质就是空。所以,未显化状态还作为空间存在于整个物质世界中。就像寂静一样,我们也很容易忽视空间,但如果你将注意力集中在空间上,通过觉知你周围的空间,你会同时意识到无思维的空间,纯意识的空间——未显化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对空间的沉思能变成一扇大门。如果你有意识地与未显化状态联结,你将会珍惜一切显化和未显化状态下的每一个生命形式,并认识到每种生命形式最终会消失,世间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用佛陀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到达了彼岸”。用耶稣的话说就是“你已经征服了世界”。 

七、开悟的爱情关系  

自古以来,爱情总是痛并快乐地存在着,爱给予你的欢乐就像痛苦一样多。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爱情,却总也捉摸不透爱情到底是什么,是否有只给人带来幸福而没有痛苦的爱情呢?作者认为,真爱是没有对立面的,因为它是超越了大脑而产生的,爱是难以持久不变的。而作者所说的“真爱”就是开悟的爱情关系。

作者认为,在你拥有进入当下时刻的意识之前,你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有缺陷并最终失调,尤其是爱情关系。初期可能很美好,比如你坠入爱河时,但这种表面上的完美会随着争论、冲突、不满和情绪甚至身体暴力逐渐受挫。不久,大部分的爱情关系就变成了爱恨交织了。这种在爱恨两极之间的徘徊可能持续几个月或者几年,当恨越来越多时,离破裂就不远了。于是人们就开始追求下一段爱情,这种浪漫的爱情关系都不是真爱,终会陷入两极对立。

为什么人们会不断追求这种浪漫的爱情关系呢?哪怕最终还是会受到伤害。作者认为,原因是它似乎可以使人从深层的恐惧、需求、匮乏和不圆满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这种状态是人类尚未得到拯救、未开悟的一部分,包括人类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因素。从生理层面讲,你永远都不是一个整体,因为你要么是男人,要么是女人,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对整体圆满的渴望——回复合一状态,就以男女相吸的方式表现出来。造成这种生理渴望的根本原因是有关心灵方面的:对二元终结的渴望,回到整体圆满的状态。在生理方面,性结合使你最能接近这种状态。但这种性结合带来的欢愉是短暂的,如果你想以此获得圆满是不可能的。

在心理方面,缺乏和不完整的感觉甚至比生理方面还要强烈。只要你认同你的思维,你从你的社会角色、财产、外表、成功与失败等中寻找你的自我感觉,这种错误的思维引发的自我感——小我很脆弱,会不断地从外界寻找认同,以便让它感觉自己的存在。但是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小我得到永久满足,恐惧感仍会存在。这时,一种特殊的关系——爱情出现了,你感觉自己不再孤单。但如果你在爱情中既体验到了爱,又体验到了其对立面——攻击和情感暴力,你就可能将自我依恋和沉溺上瘾与爱混淆了,你可能只是对伴侣有依赖或者上瘾。就像药物一样,吃药时兴奋,没药时就变成了会攻击人的疯子。

任何沉溺上瘾都源于你无意识地拒绝去面对和经历痛苦,每一次沉溺都始于痛苦而又止于痛苦。沉溺于人就像沉溺于酒精和毒品一样,最终的结果都是空虚痛苦。但害怕痛苦而逃避爱情也不是解决之道,因为三次失败的爱情,比你独居荒岛闭关苦修三年,更有可能让你开悟。作者认为,我们可以将上瘾的爱情关系转化为真正的爱情关系。方法是进入当下,加强临在之光,这样就不会被思维和痛苦之身所控制。作者认为,将你自己看成是思考者之下的存在,心理噪声之下的宁静,痛苦之下的爱和欢乐,这就是自由、拯救和开悟。

为了从痛苦之身中解放出来,你需要将临在带进痛苦之中,从而改变痛苦。为了从思维中解放出来,你需要变成你思维和行为的沉默的观察者,尤其是观察你的思维的重复模式和小我所扮演的角色。事实上,你只要接受事实而让批判停止时,你就从你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了,所以在爱情中,要接受伴侣的一切,而不是改变他或者批判他。当你的伴侣做出无意识的行为时,请放下你所有的批判。批判不是将某人的本来面目与其他的无意识行为混淆起来,就是将你自己的无意识投射在别人身上,并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本来面目。放下批判是指,承认无意识行为而不对其做出判断和反应。比如你的伴侣嫉妒、占有欲强、无理取闹、暴力等时,你能保持觉知,知道这是伴侣的无意识行为,观察而不做批判,带着觉知就会为爱的存在创造一个明净的空间,让其他事情和人保持本来面目,如果你这么做,你的伴侣也无法再无意识地和你相处了。这就是你的爱情关系为你提供的拯救的机会。

如果可以,双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交往,学会在不责备对方的情况下表达你的感受,学会用一种开放的和非防御性的方式倾听伴侣说话,保持临在。这样你就可以去除破坏爱情关系的两个因素:思维和痛苦之身。当你的伴侣也这样做的时候,你们就会体验爱情关系的快乐,得到真爱。 如果伴侣中有一方不开悟,未开悟的一方将会面临很多挑战,因为跟一个开悟的人相处并不容易,未开悟的一方可能认为自己不受重视,进而导致矛盾,而在开悟者眼中,这些都是伴侣的无意识行为。

其实,在问题发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能从无意识中解放出来。比如,女人的敌意能让男人警觉,从而进入当下,而不是进一步认同思维或者更加无意识。女人可以选择不成为痛苦之身,而在自己身上观察情绪上的痛苦,因此获得当下的力量并转化痛苦。再加上之前论述的女性的生理期痛苦,使得女性更容易开悟。在开悟的状态中,你就是你自己,你与自己合二为一,你不会批判自己,不会为自己感到遗憾或骄傲,也不会更爱自己,你不会再有一种关系:就是你与你自己的关系,一旦你放弃了这种关系,你所有的其他关系都将会是爱的关系。

八、超越幸福和不幸之处——存在和平 

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不好的事情都是由于无意识而引起的,作者称其为“戏剧性事件”。作者认为,当你完全处于意识状态,戏剧性事件就不会进入你的生活。生活中常常会有痛苦,比如遭遇挫折、失败、失去亲人、爱人,或者你感受到死亡正在靠近,你肯定不会感到幸福。但作者认为,这些痛苦都会转变成最伟大的老师,教人们放弃错误的自我意象以及表面上的以小我为主导的目标和欲望。福祸相依。每一个负的事情下面都隐藏着深刻的教训,让你知道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重要的。从更高的层面来说,所有的事情都是正面的。当你完全接受本然的事实——这是唯一明智的生活方法,你的生活中就不会存在“好”和“坏”了。

当你遭受痛苦时,你可能会悲伤流泪,但如果你放弃抗拒,在你的悲伤下面你就会感受到深深的宁静与安详以及神圣的存在。很多人在放弃抗拒和接受事实之前,会体验到大量痛苦,才懂得宽恕。其实,作者认为,只要他们接受事实,一个伟大的奇迹就会出现:通过那些看似邪恶的东西,存在的意识被唤醒,痛苦转变成了内心的平静。但如果你不进行宽恕,邪恶就不会被改变,还是邪恶。通过宽恕,即承认过去和现在的事实存在,邪恶转变的奇迹就会发生。

当你完全接受当下的事实,你生活中的所有戏剧性事件就会终结。没有人能与你争论,你不会与一个有完全意识的人发生争论。争论意味着你认同你的思维和观点,以及认同你对其他人观点的抗拒和反应。当你思维的要求与期望和当下事实之间不再发生冲突时,所有的冲突就会停止。一个佛教徒告诉作者:“过去20年,我所学到的所有东西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凡生者必灭。”当然,他的意思是:我学会了不去抗拒本然,学会了接受当下时刻的存在,学会了接受万物无常的本质,因此我找到了宁静。

作者认为,无常性是所有情况的本质,盛极必衰,周而复始。如果你的思维将某种情况判定为“好的”,不管它是一种关系、一份财产、一个社会角色等,你的思维就会执着认同它,它就会使你感觉良好,使你开心。一旦你思维认定的条件消失,你就会感到痛苦、难受,这是因为你把生命和生活情境搞混了。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著名的女演员,由于年岁的增长,她青春不再,所以每天处于绝望和不快乐中,并且隐居起来,直到死去。她的思维认同外在的美貌,美貌曾让她开心,一旦失去,她就绝望了。如果她能与无形式和无时间的内在生命有所联结,就可以宁静地接受事情的本然——外貌的变化。而且,通过她本质的光亮,她的外在会越来越透明,转变为心灵之美。

不要依靠外在的形式赋予你开心幸福,外界的事物不会永远满足你的需求,可以短暂地给你快乐,但无法给你内心的喜悦。当你不再依靠外在形式时,你就不会有损失的恐惧,你的生活就会充满安逸。所有内心的抗拒都是各种形式的消极体验,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抗拒。作者认为:只有人才会有消极心态,其他的生物都没有,你见过不开心的花朵或有压力的橡树吗?作者甚至称猫和鸭子是“禅宗大师”,比如,两只鸭子会发生争斗,有时原因不明,这种争斗通常只会持续几秒钟,然后就拍拍翅膀向不同方向游去,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作者认为,扇动翅膀是在释放多余能量,防止积聚在体内变成消极情绪,鸭子没有思维,转眼就会忘记过去的事情。但人怎么摆脱消极情绪呢?作者指出两条路:

一是进入临在状态。当你意识到消极情绪要出现时,立刻告诉自己:“快保持警惕,远离你的思维,进入当下时刻。”   赫胥黎晚年写过一部小说《岛》,写到此岛上有一些彩色鹦鹉不断地说“注意,此时此地”,不断提醒居民保持临在的意识状态。所以,当你消极时,记得保持临在。

二是通过把你自己想像成透明的,来面对外界因素。作者建议用一些小的练习,比如在家里安静坐着时,突然街道上传来汽车的警报声,此时你愤怒了,受到思维的完全无意识状态的操控,因为思维相信,消极情绪能消除你不喜欢的这种情境,这当然是幻想。此时你应该把自己看成是透明的,而不是一个坚固物质的存在,允许噪音或者任何消极反应穿越你。从小的事情开始练习,比如警报声、狗吠、小孩哭声、堵车等,试着让这些消极因素穿透你。再用同样的方法面对粗鲁的或者攻击性的话,这就是宽恕。

正如《圣经》中所说:“转另一边脸让他打。”总之,痛苦不是必然的,按照书中所说,祛除造成痛苦的根源:思维和时间。多练习进入当下的方式,运用当下的力量,利用临在之光,痛苦是可以避免的,达到开悟的状态也不是天方夜谭。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文明中,都蕴含着相同的智慧之光,虽然它有着各种不同的名字,也被人们各种曲解。这本书将之称为当下的力量,为我们指出了一条践行的日常道路。尽管这条路早已有很多人走过,有名的、无名的,但只有真正走上这条路的人,才能在自己的体验中一再验证书中的智慧,活在当下、立地成佛。

但修行的路是漫长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能灭魔的道非道也。

道不是故弄玄虚,不是高谈弘论,即使从前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毕竟它看上去那么得遥不可及,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道不是玄学,也不是科学,道其实并不是用文字就能简而概之的,任何形容它的事物,都不过是一个“路标”,指引着你通向它,而道——是你本就拥有的东西。

道是自然,像天空,像大地,那么真实,那么得……触手可及。一种东方的觉知和观照,在东方人的书里,总感觉很玄妙,要用很久才能去悟出来。因为东方人喜欢说‘悟’,自己想。而这本书用西方人的方式来阐述东方禅宗里的某些精华,真的很能被接受!整本书都很系统,也不啰嗦,恰到好处的文字和阐述。

其实,我认为书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适合自己的书就是最好的,从大学开始,就看了一些有关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佛学、哲学等等之类的书。我看书很功利的,看书是为了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很多东西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破就是对的。康熙皇帝也曾说过:人不可能晓得世间所有的事物,通晓所有的智慧,而书会告诉你这一切!这样说书就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咯!至少它给了我一个一直悬而又悬早就有了结果的结果!

看了《当下的力量》之后,恍然大悟。原来,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去理解这些生活中必要的观照、接纳、觉知,而是帮我们去应对我们这个时代里的人们都会面对到的心理问题,无论你承不承认你有没有心理问题,当我们无法真实去感受我们最初最真实的那个真我带给我们快乐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痛苦之中、忧虑之中......我们需要放下那个被头脑控制着的小我,要去感受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现在常常生活在很郁闷,很压抑,如果你不是时刻都感到快乐,那么这本书能给你很大的指引。你知道,人常常忍不住想很多,想要很多,但是,有些东西却是那么虚幻,都是假象。众所周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宗教还是哲学,都在探讨着这相同的东西。如果开头看着觉得很费劲,没关系,坚持看完,就能有很大收获——至少,我就是以读书当玩耍的心态看完的。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这是一本不能用大脑读的书,这也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每一次读它,我都有新的收获。我在台湾出版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当中,一再提到、引申这本书里的内容。这本书被形容为“灵性开悟的指引之书”,可对我而言,《当下的力量》是教导我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中我们受的苦减到最少。每个觉得自己应该可以活得更好、 过得更开心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首先,作者指出,人类受苦的根源来自我们大脑的思维(第一章)。思维其实也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反倒成为思维的奴隶,成为自己“强迫性思维”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讲中曾经举过一个很形象的例子:现在是半夜3 点,你在温暖的被窝中,可是你气得睡不着。引发你怒气的人早已安然入梦,那件事情其实也已经过去了。但是你的思维却不放过你,一再用它旧有的看事情的模式来解释那个人是多么对不起你,那件事会让你多危险、多丢脸、多麻烦、多……想不完的!这就是病态的思维,制止不住大脑的思考,是让我们受苦的主要原因。

我们都知道ABC 理论,A 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 是你的信念或你对事情的诠释,C 就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通常,当人们不喜欢C 的时候,都会去找A 的碴儿,尤其是与创造A 有关的人。所以我们每天疲于奔命,一直在处理、阻止、缓和、沟通、协调A 以及与A 相关的人、事、物。 可是我们不知道,B 是你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 的不是A,而是B。同样一件事,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什么?就是对事情的诠释角度不同罢了。与其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心来得省事省力。而你会发现,当你转变了内心的状态之后,环境也会随之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转”!

大脑的思维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们的痛苦,我们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性焦虑和永远于外在世界无法寻得满足的肇因,都来自大脑的思维(第三章)。作者也在书中一再强调:我们远离了真实的自我,这是我们受苦的元凶。他称真实的自我为本体或存在(being)。在《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中,我称之为“真我”,而这也是我们人类有孤独感、惶惶不可终日、始终不快乐不满足的主要原因。为什么我们会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见是:我们的大脑,创造了一个虚假的自我—小我,来让自己有“真实感”。而正因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实,所以它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的满足来壮大声势。可惜我们越听从小我,就越感到空虚和孤立,挥之不去的远离感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远离、失落了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远离了作者所说的“本体”或“存在”。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个我们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 body,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们内在的一个能量场,它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表达和适当释放而累积下来的负面情绪能量场。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好像一个寄居在我们身体之中的恶魔。在它沉睡的时候,一切相安无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顺利,或是有相关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时候,它就会苏醒。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人,会突然变了一个人,出现言语或肢体的暴力行为。或是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一件小事情会引起情绪上的轩然大波。 这就是痛苦之身被唤醒的结果。

好了,我们有一个不能正常运作的大脑思维,常常给我们找麻烦。现在又来了一个痛苦之身,时不时地跳出来搅局。难怪我们的人生苦多于乐,而且常常身不由己。怎么办呢?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好几个非常实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其实都是源自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活在当下。当下有你所有想要的东西,当下也是你拥有的东西。时间只是一种幻象,越说越玄了!其实,只要这样想,就不难明白了。过去已经过去,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多少人还是活在过去之中不肯放下?未来还没有来临,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拥有的,不就是当下这一刻吗?只要搞定现在这一刻,你就没有问题了。未来就算一定会来临,但是它也一定是以“当下”的方式出现的,不是吗?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这里,可是脑子跑到过去,带来了愤怒、伤心、悔恨、愧疚等情绪。或是人在此刻,脑子跑到未来,于是就产生了压力、焦虑、恐慌。

活在当下, 活在每一刻中, 作者称之为“ 临在”(presence,第五章)。临在指的是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我的能力,做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的观察者。临在的力量一来,你的喋喋不休就会停止。还有一个培养临在、进入当下的方法,就是去关注我们的内在身体(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内在身体的能量场上。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你可以试着把眼睛闭上,然后去感觉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觉得到它吗?有没有感觉到气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运行?书中有很详尽的冥想方法,教你与你的内在身体做更多的联结,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的觉察力。

作者一直强调“无意识”(unconsciousness)和“意识”(consciousness)的差别(第四章)。他认为,所有人类的疯狂行为都是出自无意识,受到我们从小被制约的人生模式操控。比如说,你对一件事情的反应、看法、做法等,通常都有一定的轨迹可循,但是你不一定喜欢或赞同它们。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都是一台被编好了程序的计算机。而使用书中的一些教诲,练习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能够增加我们有意识的部分,夺回一些自主权。

有一个“未显化状态”(unmanifested)也是作者着墨甚多的地方(第七章)。由于作者本身很喜欢《老子》一书,所以未显化状态可以比为“道”,就是在天地万物成形之前就存在的混沌状态,是万物生命的源头,但是它从未诞生,也未曾消失过,而且无所不在(听起来很像存在或本体)。在它之中,没有二元对立的好坏、对错、是非、黑白,是一个“一”的境界。相较于“外显世界”(manifested),就是我们眼见的物质世界,未显化状态体现在“空”、“空间”以及“静默”之中。看起来很神秘,但是,如果我们越多地接触它,我们就越能感受生命的能量,也越能在“外显世界”中过得更好。书中详述了接触未显化状态的一些方法,请读者好好去体会。

本书第十章,谈到了“臣服”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刚开始无法接受。其实臣服就是老子说的无为,蕴含着强大的行动力和正面向上的能量。我个人很喜欢读第十章,因为作者不但把臣服这个观念讲得淋漓尽致,更做了很多前面章节的总结和回顾。

这本书,就像我前面说的,不能用大脑来读。在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从你的灵魂深处去感受那个似曾相识的感觉,去体会那个“看到真理就顿悟”的内在智慧,从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个震撼你心灵深处的能量。这本书在国外刚出版的时候,曾经长期蝉联《纽约时报》心灵类畅销排行榜第一名。我自己以它的主轴精神所撰写的灵性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台湾上市不到三个月就有重印十几次、两万多本的销售成绩,可见真理是可以被认得的。

作品目录

导 读 活在当下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你不等于你的大脑

开悟的最大障碍

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

超越你的思维

情绪:身体对思维的反应

第二章 意识:摆脱痛苦的途径

别在当下制造更多的痛苦

瓦解你的痛苦之身

小我对痛苦之身的认同

恐惧的起源

小我对圆满的追寻

第三章 深深地进入当下

别在思维中寻找你自己

终结时间的幻象

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于当下时刻之外

进入灵性殿堂的关键

汲取当下的力量

摆脱心理时间

消极心态和痛苦根植于时间之中

在生活情境中寻找你的生命

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幻象

意识演化过程中的重大跃进

本体的喜悦

第四章 思维逃避当下的策略

丧失当下时刻:幻象的核心

一般的无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

他们在寻找什么

瓦解一般的无意识状态

从不快乐中解脱

无论身处何地,全然地安于当下

你生命旅程的内在目的

过去无法在你的临在里生存

第五章 临在状态

临在不是你所想的那样

“等待”的奥秘

美好源自你临在的定静之中

纯意识的实现

救世主:你神圣临在的现实

第六章 内在身体

本体是你最深刻的自我

超越字面的含义

找出你无形的和不可摧毁的本质

与内在身体联结

通过身体进行转化

有关身体的训诫

在体内深处扎根

进入内在身体之前,请宽恕

你与未显化状态之间的联系

减缓衰老的过程

加强你的免疫系统

让呼吸带你进入内在身体

创造性地使用你的大脑

倾听的艺术

第七章 进入未显化状态的大门

深深地进入你的体内

气的源头

无梦睡眠

其他的大门

寂静

空间

空间和时间的真正本质

第八章 开悟的爱情关系

随处进入当下

爱与恨的关系

沉溺上瘾和追寻圆满

从上瘾到开悟的爱情关系

在爱情关系中灵修

为什么女人更容易开悟

瓦解女性的集体痛苦之身

放弃和你自己的关系

第九章 超越幸福和不幸

超越好和坏的至善

生命戏剧的终结

生命的无常和循环

利用和放弃消极心态

慈悲的本质

一个不同层次的现实

第十章 臣服的意义

接受当下时刻

从思维能量到灵性能量

在个人关系中臣服

将疾病转化成开悟

当灾难降临

将痛苦转变成平安

受苦之路

选择的力量

相关文章

  • 【心理学课】20180519 解读:《当下的力量》

    作者介绍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当下的力量》作者,生于德国,从伦敦大学毕业后,在剑桥大学担...

  • 解读《当下的力量》

    《当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译者为“曹植”。这本书主要讲述了活在当下,这种方式可以把我们生活中的痛苦,...

  • 【心理学课】20180529 解读:《力量》

    作者介绍 朗达•拜恩(Rhonda Byrne)《力量》作者,是2006年风靡全球的纪录片电影《秘密》的创作者,全...

  • 读书笔记、佛教中的当下时刻

    我知道当下时刻的这个概念是从《当下的力量》一书里知道的,在领悟了当下的力量之后,对于当下时刻的解读与理解,也存有心...

  • 当下的力量的解读

    1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是德国作家埃克哈特托里写的。当下的力量有理论和实践。我是先看的理论,然后再看的实践。两者结合...

  • 【心理学课】20180608 解读:《道歉的力量》

    作者介绍 艾伦·拉扎尔 (Aaron Lazare)《道歉的力量》作者,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沃斯特分校名誉校长兼医学院...

  • 【心理学课】20180503 解读:《习惯的力量》

    作者介绍 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普利策奖获得者,畅销书《习惯的力量》《高效的秘密》作者,耶...

  • 混沌欧爷说课—笔记

    欧爷说课之商业当下——当下——近期商业事件解读 欧爷说课之经典精讲——经典——混沌好课精讲 欧爷说课之商业当下——...

  • 晨读感悟

    1.当下的力量——临在。(请不要使用大脑,只用身体去感受。) 2.冥想,扫描式感受身体练习。(来自心理学课的分享)...

  • 《当下的力量》精华

    今天,听 了《当下的力量》这本书的解读。明白了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思考的终结就是开悟。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课】20180519 解读:《当下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xt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