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楠天文化学院
【心理学课】20180503 解读:《习惯的力量》

【心理学课】20180503 解读:《习惯的力量》

作者: 鞍山孙勐 | 来源:发表于2018-05-04 04:20 被阅读2498次

    作者介绍

    查尔斯·都希格(Charles Duhigg)普利策奖获得者,畅销书《习惯的力量》《高效的秘密》作者,耶鲁大学历史系学士、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都希格先生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院新闻报告奖、国家记者奖、乔治·伯克奖、杰拉尔德·勒伯奖等很多奖项。现与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

    作品简介

    《习惯的力量》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在过去的20年里,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市场营销人员通过研究不仅发现了习惯的运作机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改变习惯的方法。习惯是我们刻意或深思后做出的选择,是即使过了一段时间不再思考,也仍然经常甚至每天都在做的行为。这是我们神经系统的自然反应。习惯形成后,我们的大脑进入省力模式,不再全心全意地参与决策过程,所以除非你刻意对抗某个习惯,或者意识到其他新习惯的存在,否则该行为模式就会自然而然地启动。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就会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习惯强而有力,却也能刻意培养;习惯不能被消除,却能被替代。本书作者综合了近20年科学家与商业对于“习惯学”的研究,包括数百篇学术研究、300多位科学家与企业管理者的访谈,以及数十家企业的实践研究成果,分三个部分探讨了个人的习惯、成功组织的习惯以及社会群体的习惯,作者都希格认为,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还是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焕然一新。

    作品序言

    她是科学家最 喜欢的研究对象。丽莎•艾伦是一位34岁的女士。她16岁就开始吸烟喝酒,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和肥胖做斗争。她曾借债度日,在她20多岁的时候,就有讨债公司追着她索要1万美元的债务。简历显示,她最长的一份工作也只做了不到一年。不过,今天站在研究人员面前的这位女士苗条而充满活力,有着两条长跑运动员的腿。她看上去比档案照片上的自己要年轻10岁,比房间里其他人都更加健康。根据丽莎最近的情况资料,她不再拖欠外债,也不再喝酒,而且已经在一家图形设计公司连续干了39个月。丽莎每次去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实验室时,都要回答清单上的问题。“你上次吸烟是什么时候?”一位医生看着清单问道。“几乎是4年前了,”她回答道,“从那时起,我减掉了60磅的体重,开始跑马拉松。”她还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并买了房,这可是个不小的转变。

    媒体评论

    《习惯的力量》解读了人在社会生活与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而洞悉顾客的习惯对于市场营销至关重要。这本书确实堪称一流——它建立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之上,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在保持适度学术严谨性的基础上给人们提出了一些改变坏习惯的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一《经济学人》

    《习惯的力量》指出,重振一个衰落组织的最 佳方式是找出一个坏习惯,然后改正它。

    一一《金融时报》

    我们的日常行为中40%以上都是习惯性行为,从驾车到做早饭和性生活都成了不需要费多少脑子的自动行为。《习惯的力量》一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容易消除难,不过一旦你明白了习惯可以改变的原理,你就有了改变它们的自由以及责任。

    一一《三联生活周刊》

    自从翻开《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我就像陪螺旋转一样,止不住地想要读下去。这本书是《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都希格的畅销作品,书中讨论了个人、商业活动和组织团体如何通过建立积极的惯常行为,从而提高效率并变得快乐。

    一一《华盛顿邮报》

    棒极了!

    一一《华尔街日报》

    《习惯的力量》是精华之作—书中到处可见有趣的事例.……在20世纪早期,广告商通过提出每日刷牙的习惯,把白速得打造成历史上第一个畅销牙膏品牌;营销专家团队对公众宣称,清新的空气是进行清洁任务后的绝佳奖赏,成功把纺必适清新剂从一系列失败产品的行列中解救了出来;迈克尔·菲尔普斯的教练不断向菲尔普斯灌输习惯行为,帮助他在奥运会中多次夺冠:托尼·邓吉则通过培养习惯,把印第安纳小马队成功训练成了超级碗冠军队。

    一一《洛杉矶时报》

    都希格先生相信我们的大部分生活都受到或好或坏的习惯的控制。但是,如果我们能意识到激发习惯的暗示和习惯所能提供的奖赏,我们就可以把不良行为转化为良好行为。

    一一《匹兹堡邮报》

    都希格在习惯这个话题中引入了大量我们迫切需要的社会科学和心理学原理,带领读者开启了一段从市场营销到民权运动等一切事物的愉快之旅,同时解释了习惯所带来的裨益和危害。这是一种令人赞叹的阅读体验。

    一一每日野兽新闻网

    都希格很清楚,读者不喜欢,也不认可”人们无法自由选择”这种说法。因此他采用科学原理和大量趣闻逸事(堪称书中最大的亮点),详尽地阐述了建立习惯的步骤。

    一一《西雅图时报》

    这是一个关于惯常行为如何发挥影响以及是否容易被改变的独创性实验,这本书里的故事本身就令人着迷,当和作者针对习惯所开展的研究结合起来后,又为我们呈现出了新的视角。读者阅后可能会对他们自身的行为产生全新的认识,并且对改变现状更有决心。

    一一美联社

    这本好书探讨我们充满病理性习惯的社会:我们吸烟,没事一直看智能手机,长期选错伙伴,永远自作自受。都希格深入挖趣了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以及如何能够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能从本书中受惠。 

    一一《每日新闻》

    很显然,改变某些习惯会特别困难,但这本书提供的方法架构是个起点。习惯有的时候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改变;有的时候则必须不断实验,还会不断失败。但你一旦了解了习惯的作用方式,一旦诊断出暗示、惯第行为、奖赏之后,你就有了可以掌控习惯的力量。

    一一《商业周刊》

    如果那些关于习惯来自天性的想法是对的,那么所有尝试摆脱坏习惯的努力都将无功而返。所以,我们需要救会经理人的应该是如何辨别和区分蛛丝马迹的线索,辨别哪些线索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坏习惯。然后,他们就可以学会如何使用其他的规则来获得相同的收益(包括生意和个人的成功)同时避免养成那些坏习惯。

    一一《福布斯》

    一本让人着迷的书,它探讨了一种惊人的,甚至是令人不安的冲突:一方面是对于“习假”越来越复杂精密的科学认知,包括习惯的形成、破坏和改变;另一方面却是商业公司利用这些知识试图控制你的习惯并从中获利。

    一一《连线》

    作者探讨了4个公司的案例,它们无一例外都是通过使用更聪明的习惯替代传统的生意经而取得了成功。

    一一《快公司》

    权威评论

    在过去几年里,关于习惯如何塑造我们生活的研究不胜枚举,而在查尔斯·都希格所著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这项研究得到了精彩的阐述。

    一一戴维·布鲁克斯《纽的时报》著名专栏作家

    都希格的论点简洁而有力:我们应该正视并承认行为的根本驱动力很难驾驭,然后才能把这种根本驱动力转化为高效的行为模式。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理念既新颖又实用。

    ——吉姆•柯林斯 《从优秀到卓越》作者

    本书虽不是仙丹,但引人入胜,全方位探讨了习惯运作的方式。都希格巧妙融合了迷人的新研究与丰富的案例来建立易懂的心智模型,各种情况都能运用,让这本书好看到不行。光是探讨核心习惯那一章就足够证明本书的价值。

    ——戴维•艾伦 热卖书《搞定》作者

    都希格精湛地结合全新研究与精彩故事,揭示习惯如何塑造我们的人生,以及我们如何能改造习惯。当你看过这本书后,你将会以全新视野看待自己、自己的组织,以及自己的世界。

    ——丹尼尔•平克 热卖书《驱动力》作者

    想知道如何运用习假的科学来增加意志力吗?看这本书就对了。

    ——乔纳莱勒《为什么大猩猩比专家高明》作者

    我发现这本书的强大和实用之处在于它阐述的方式。作者简化了很多复杂的科学原理,并将其转化为易于领会的构架。既然任何长期的减肥计划想要获得成功的关键都在于习惯,那我怎么能不推荐这本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的书呢?同时,都希格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和故事叙述者,这更是为这本书锦上添花。这本有趣的书真的值得一看。

    ——戴维·基尔霍夫,慧俪轻体公司首席执行官

    核心内容

    《习惯的力量》的副标题是: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习惯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这本书的中文版总共324页大约19万字左右。小编会用大约10000字转述书中精髓,再用5000字解读总结给各位亲!下面小编将为亲转述这本《习惯的力量: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发呆,刷手机,还是跑进厨房抓个饼吃?先洗脸,还是先刷牙?你出门前要跟家里人说点什么?你开车走哪条路上班?坐在办公室,是先看邮件,还是先跟同事聊天,还是点开备忘录查看今天的工作任务?下班回家,你是先做饭,还是先做运动,或者瘫倒在沙发里边看电视边小憩一会儿?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看似深思熟虑,其实是习惯使然。

    一、习惯是如何运作的? 

    1.再复杂的行为,都能变成习惯  

    一位因患病毒性脑炎而失忆的老人,记不起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却能够每天自理生活:起床,煎培根鸡蛋,钻进被窝,玩收音机……然后再重复。说不出家在哪里,却能找到回家的路;说不出厨房在哪里,却能走进厨房翻东西吃。如果这个案例听起来太遥远,那么举个开车的例子好了。还记得刚学会倒车时你是多么全神贯注吗?开车门,调座位,插钥匙,调视镜,踩紧刹车,挂倒挡,算好车距,点踩油门……可等你熟练之后,每次开车出门上街几乎想都不用想,每个动作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再复杂的行为,人经过百万年进化的身体组织也能将其变成习惯。这就是了不起的习惯的力量。这足以点燃一场关于习惯的科学革命,如今,欧美各著名大学及宝洁、微软、谷歌等大型跨国企业的研究人员投身其中,试图解开这样几个谜团:有关习惯的信息储存在大脑的什么地方?习惯的模式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改变习惯? 

    2.习惯模式一开启,大脑就偷懒

    大脑是如何储存习惯的呢?形象地说,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个洋葱,由一层又一层的细胞组成。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离头皮最近的外层部分,通常是最近才产生的。而靠近脑干的大脑深处,则有着更老、更原始的结构,它们控制着人类的自动行为,比如呼吸、吞咽。大脑骨的中心是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椭圆形组织块,叫基底核。

    20世纪末,麻省理工学院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基底核这个微小、原始的神经结构能让人类的思维习惯化。它的作用是存储习惯,帮助人们回忆行为模式,并依此行动。还是倒车的例子。当你一掏出车钥匙,你的基底核就开始工作,找出存储在大脑中的跟倒车有关的习惯,开始倒车。而大脑的其他部分则休息,或者想其他事。科学家认为,习惯的出现,是大脑为了省力而“偷懒”的结果。这种省力的本能是一大优势。

    习惯能帮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多快好省能让大脑工作更高效,不再思考基本的行为——比如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写字是左手拿笔还是右手拿笔,而是腾出空间来做出更多发明创造。此外,高效工作的大脑需要的空间更少,人的头部也更小,所以婴儿更容易出生,因此也会降低母婴的死亡率。可是,如果大脑不分时机一直怠工,也会有问题。比如一辆超速的汽车冲过来,你很有可能躲避不了。所以,人类的基底核发展出一套聪明的系统,能决定什么时候开启习惯模式,什么时候则停止,并剥夺它的控制权。

    3.习惯回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那么,何时将控制权让给习惯?选择什么样的习惯?习惯的回路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为“组块化”。对组块行为运作模式的研究,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老鼠钻迷宫”实验开始的。老鼠听到前面的隔板“咔嗒”一声打开后,开始钻进T形迷宫寻找巧克力。结果表明,第一次进入迷宫时,老鼠的大脑一直很活跃。而一旦熟悉了迷宫的路线,钻迷宫成为一种习惯,老鼠的大脑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即便如此,大脑仍然有两次波峰的出现:听到“咔嗒”声时,以及发现巧克力时。两次大脑活跃的情况分别是:一开始,老鼠不知道自己是否熟悉这个迷宫,也不知道隔板后面是否躲着一只猫。它耗费大量脑力处理这种不确定感。熟悉的“咔嗒”声让老鼠决定,嗯,是时候启动走迷宫的习惯了。(如果听到的是一声猫叫,老鼠就会开启另一种“逃跑”模式。)最终找到巧克力,美妙的奖品让老鼠的大脑醒过来并做出判断,嗯,一切都按预期顺利发展。   这个过程就是习惯回路。本书最核心的观点之一,即三步构成习惯回路。

    第一步,有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自动甄选,该使用哪种习惯。

    第二步,做出一个惯常行为。

    第三步,得到奖赏。奖赏能让人的大脑辨别要不要记住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如果这个回路一再重复,就会越来越自动化。暗示和奖赏交织在一起,直到强烈参与的欲望出现,习惯就此诞生。   对老鼠来说,“咔嗒”声是暗示,走迷宫路线是惯常行为,巧克力是奖赏。同样,掏出钥匙,是一个暗示。开车门,调座位,插钥匙等等,是一连串惯常行为。汽车顺利开上街,放松,惬意,开向你想去的目的地,是获得的奖赏。如果没有这个习惯回路,我们每次放完假后都要重新学习开车,这太可怕了。

    主持过很多大脑基底核实验的科学家安·格雷比尔说:“我们训练老鼠一直走迷宫,直到这变成一种习惯,然后我们通过改变奖品的位置来消灭这种习惯。之后一天,我们把奖品放回老地方,再把老鼠放进去,然后,天呐,老鼠的老习惯又出现了。”这段话揭示了习惯的另一个秘密:习惯从来不会消失。它会一直蛰伏在你的大脑里,等待正确的暗示和奖品出现。这一点本书在后面的章节也会重点阐述。 

    4.习惯很强大,习惯也很脆弱  

    习惯回路的发现使得研究习惯成为一门显学。与习惯有关的神经学和心理学成为研究的焦点,对习惯回路的解析也越来越细化。比如,科学家们发现,暗示几乎涵盖所有事物,比如视觉(糖果或者电视广告)、特定地点、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某种情绪、一系列的思维或者特定人的陪伴。惯常行为有可能复杂到让人不可思议,也有可能异常简单。奖赏则涵盖了可以给感官带来快乐的食物、药物或者情绪上的高潮。比如表演给人的自豪感或者沾沾自喜的感觉。

    习惯可以很强大,甚至根深蒂固。习惯能让人类大脑依赖它们,抛弃逻辑。明知去麦当劳吃炸薯条会发胖,会危害健康,你还是忍不住推门而入。为什么?因为所有的麦当劳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对顾客的暗示具有一致性:店铺设计标准化,员工统一对顾客的说辞。这都能触发人们走进去用餐的惯常行为。另外,麦当劳的食物经过特别加工,为的是向顾客送出即时的奖赏。比如薯条,能迅速让你尝到盐和油脂的味道,启动快感中心,你的大脑沉溺在这一行为模式中。这些都能让习惯回路更紧凑。习惯也可以很脆弱。如果麦当劳关门了,你就会经常在家吃饭,而不是去找别的快餐店。这说明,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终止习惯。习惯往往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出现,也可以被刻意修改。通过观察、调整暗示和奖赏,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惯常行为,重塑习惯。 

    二、如何创造新习惯? 

    1.“暗示”诱发“惯常行为”,再给个大大的“奖赏”  

    全民刷牙的习惯究竟是怎么养成的?在牙刷上抹牙膏的习惯又从何而来?这是一个有趣的案例。刷牙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一款牙膏的诞生和爆红。著名广告人克劳德·霍普金斯决定投资一款名为“白速得”的牙膏的营销。彼时,美国几乎没人有刷牙的习惯,更没人使用牙膏,只有7%的美国人家里备有牙膏。但同时,美国存在全国性的牙齿健康问题。越来越富足的人们大量购买含糖量高、制作精细的食品。甚至在为“一战”征兵时,出现了大批患有龋齿的新兵。因此,美国政府宣称,国民糟糕的牙齿健康状况已经危害到了国家安全。

    在霍普金斯的运作下,短短10年,白速得牙膏成为全球最畅销的产品之一,占据美国最畅销牙膏的宝座长达三十几年。同时,刷牙的习惯席卷全美,成为大半美国人每天必不可少的事。霍普金斯的牙膏广告风靡全美10年,美国人使用牙膏的比例上升到65%。“白速得”也为霍普金斯赚了100万美元。霍普金斯到底做了些什么?他激发了一种消费欲望,这种欲望让暗示与奖励机制产生效果,驱动习惯回路。他构思的新的习惯回路是这样的:

    暗示——牙齿上的垢膜(牙菌斑)。这是再恰当不过的诱因,来让每天使用牙膏成为国民生活必备。霍普金斯认为这是个鼓舞人心的点子,他的广告不断暗示人们:垢膜普遍存在,不能被忽视。比如其中一则这么写道:“只要用舌头舔舔你的牙齿,你就会感觉到一层垢膜。它令你的牙齿看起来颜色不佳并引起蛀牙。”于是,受到诱导的人们下意识地用舌头去舔牙齿,并感觉到牙齿上的垢膜。事实上,垢膜一直存在,也从没给人造成过困扰。刷不刷牙,牙齿上都会有垢膜。任何牙膏对清除垢膜都没什么帮助,可这并不妨碍霍普金斯的广告效果。

    惯常行为——每天用“白速得”快速刷个牙。奖赏——美丽的牙齿。这也成为霍普金斯广告的一大卖点。比如:“注意到了吗?周围那么多人拥有漂亮的牙齿。千百万人正在使用牙齿清洁的新方法。哪个女性愿意她的牙齿上有暗

    沉的垢膜呢?‘白速得’能赶走垢膜!”霍普金斯创造了一系列能让消费者养成新习惯的营销规则。这些规则革新了广告业,成为营销人员、教育改革者、公共健康专家、政治人物以及企业高管的共识。如今,霍普金斯的两条基本规律无处不在,也成为两百多年来营销学教科书的典范:

    第一,找出一种简单而明显的暗示。

    第二,清楚地说明有哪些奖赏。

    然而,光有这两条规律还不够。创造一种习惯,还必须满足第三条规律。这一条规律微小之至,连霍普金斯本人都从来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 

    2.创造一种渴求感

    白速得牙膏的成功并不只是如此简单。在“白速得”之前,也有不少牙膏广告用了同样的语言,承诺能够去除垢膜,得到美丽洁白的牙齿,可它们都没有奏效,为什么“白速得”与众不同呢?因为它创造了一种渴求感。和同时期其他牙膏不同,“白速得”的成分里加入了柠檬酸、薄荷油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白速得”发明者的本意是使牙膏味道清新,却收到了预料之外的效果:让舌头和牙龈有凉丝丝的刺激感。虽然在霍普金斯的构思中,奖赏是美丽的牙齿,是“白速得牙膏式的微笑”,但事实上,真正的卖点却是消费者对嘴里凉丝丝的刺激感的渴求。

    一旦忘记使用白速得牙膏,失去了这种微小的刺激感,消费者就会觉得口腔不干净。所以,在今天,几乎所有牙膏都含有这些添加剂,它们唯一的功能就是让你的口腔在刷牙后有刺激感。消费者需要这个信号来提醒自己,牙膏是有效的。   任何人都可以用这个基本的方法来创造自己的习惯。   想多锻炼?选择一个暗示(比如一醒来就去换鞋跑步),找一个奖赏(比如每次健身后喝一杯奶昔)。想象奶昔的味道,会让你感觉到体内的内啡肽。这种渴求会让你每天更想去健身。   也就是说,习惯的真正回路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同时培养一种渴求驱动这一回路。 

    三、如何改变习惯?

    1.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习惯从来不会消失。它蛰伏在大脑的基底核,当正确的暗示和奖赏出现时,它会再次出现。失忆老人能找到回家的路,老鼠能在巧克力的诱惑下进出迷宫,都是这个道理。老习惯并没有消失,它只是被新习惯替代了。也就是说,并非有新习惯被凭空创造出来,而是通过拆分习惯回路,用新的惯常行为替代旧的行为。

    这就是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插入新的惯常行为,就能以新习惯代替旧习惯。可见,习惯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你找到了暗示和奖赏,利用黄金法则,几乎所有的习惯都能被改变。这条法则对付肥胖、强迫症以及其他有破坏性的行为都十分有效。你甚至可以用它打赢一场球赛。橄榄球教练托尼·邓吉的训练理念就是“改变队员的习惯”。他从不搞五花八门的复杂战术,更不声东击西,他只需要一个字:快。

    哪怕是快一微秒。因此,邓吉平时只训练几种对战阵形,反复训练,直到队员们的动作自然形成,不假思索。赛场上,只要队员们在“暗示”来临时迅速做出反应,几乎没有人能追上他们移动的速度。一切只要形成习惯,无须思考,无须分析,更不用抉择。戒烟、戒酒同样如此。当然,很关键的是,要找到哪些渴求感在驱使着酗酒的习惯。

    一般来说,酗酒者并非渴求喝醉,而是渴求借酒逃避现实,放松心情,缓解焦虑,释放情感。也就是,对宽慰的渴求。戒酒互助社所做的,就是让酗酒者每晚有事可干:参加聚会,找咨询师交谈等等,以此来替代酗酒。事件的诱因和回报还是一样,只是行为改变了。 

    2.信仰让新习惯经久不衰 

    然而,重塑习惯,就能一劳永逸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成功戒酒的人,当再次面临一件压力大的事件时,又会旧瘾复发,不管他们养成了多少新的惯常行为。同样,习惯训练帮助邓吉的球队成绩斐然,可一到压力巨大的关键比赛,队伍就崩溃了。因为在重要时刻,队员们往往会想太多或者犹豫不决,又或者对自己的直觉再三猜疑。他们忘记了习惯,而是在想:比赛太重要了,我得认真做点儿抉择。

    习惯替代法为何总在关键时刻失效?秘密在于信仰。新的习惯形成容易,持续却很难。这是因为缺少了一个重要因素:信仰。只有当作为替代的习惯和信仰配合时,习惯才会永久持续。还是戒酒的例子。匿名戒酒互助社的创办信条(即著名的戒酒12步),除了坚持让酗酒者在“90天里参加90次见面会”、“勇敢地做一份‘不断增加的自我清单’”这样的新习惯外,还多次提到上帝或者灵性。比如“将我们的意志与生活交给我们熟知的上帝照料”。

    事实上这非常奏效。那些相信某种更高级的力量存在的人,更可能熬过压力巨大的时期,保持戒酒的习惯。当然,起作用的并非上帝,而是信仰本身。要让习惯训练奏效,赢得比赛,橄榄球队员们也必须相信,改变是可能的,一切会好起来。他们要相信球队,相信邓吉的策略,相信自己取胜的能力。信仰能将改造过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你不一定要信仰上帝,但你必须相信事情会好转。”

    3.信仰来自团队,哪怕只有两个人 

    信仰从何而来?团队。大多数彻底改变生活的人,并没有遇到意义重大的事件,也没遭遇致命的灾难,仅仅是因为加入了团队,树立了信仰。在团队之中,信仰更容易建立,哪怕团队只有两个人也是有效的。将酗酒者聚集起来,教导他们树立信仰,互帮互助,共同练习,相信事情最终会好转,直到转折真正出现。这是匿名戒酒互助社项目的主要环节。

    同样,邓吉的球队,则在经历了一场悲剧——邓吉的大儿子自杀身亡——之后,开始完全信任邓吉策略的效果,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而不仅是一起工作的人。最终他们成功捧得冠军杯。哈佛研究中心的心理学家托德·希瑟顿说:“当和其他人交往时,改变会发生。当我们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改变时,这种感觉更真切。” 

    4.习惯是这样改变的  

    说到这里,习惯是如何改变的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清晰地浮出水面,即:留住暗示和奖赏,植入新的惯常行为。但这还不够,还得相信改变是可能的。建立这种信仰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入团体。当你和一个群体一起努力时,改变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如果你想减肥,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习惯,为什么每天工作休息的空当自己都会伸手去拿零食吃?然后,尝试休息时找朋友散步,或者跟其他同事闲聊。最好是找一个或一群跟你一样想减肥的伙伴,相互监督。是的,改变是可能的,你能减肥,能戒烟戒酒,能不再对孩子大吼大叫,能健康作息。当习惯改变时,不仅个人生活能改变,公司、组织和整个社会都能发生变化。接下来我们将讲解这些内容。 

    四、核心习惯带动变化 

    1.什么是核心习惯 

    前文所述的有关习惯的运作方式、形成及改变过程,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在组织或公司中同样成立。组织行为模式研究学者杰弗里·霍奇森说过:“个人有习惯,组织则有惯例。惯例是在组织层面上和习惯类似的东西。”那么,习惯如何帮助一个公司或者组织获得成功?要从何入手呢?答案是,先找到核心习惯,并且改变它。什么是核心习惯?有一些习惯,一旦自身发生变化,就会驱动和重塑其他习惯。这就是核心习惯。这些习惯往往是最重要的,它们在重塑商业和生活方式上更有影响力,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工作、饮食、玩乐、消费、沟通方式等方方面面。

    成功并非意味着做对每一件事。核心习惯是一个有力的杠杆,优先处理它们之后,会启动一个进程,引起连锁反应,带动其他习惯的形成,久而久之将改变一切。

    那么,核心习惯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核心习惯能造就“小成功”。小成功又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并逐渐形成一种模式,促使其他习惯的形成。同时,这一系列变化又会建立起新的文化,融入新的价值观。接下来,作者用翔实的案例阐释了核心习惯奏效的这三条重要路径。 

    2.“小成功”造就“大胜利”  

    一切都是从一个小成功开始的。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康奈尔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其著作中写道:“小成功其实是细微优势的稳定运用,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游泳天才“飞鱼”菲尔普斯将8块金牌收入囊中,成为单届奥运会“夺金”最多的选手。面对众多精英对手——他们同样拥有完美的肌肉组织,拥有取胜的执着信念——菲尔普斯从教练鲍曼那里训练得最成功的,正是一些细微习惯引发的小成功,它们能激发精神,建立起胜利的信心。

    这些习惯并不玄妙,甚至看上去跟游泳无关,它们只是塑造了正确思维。鲍曼相信,泳池里,任何细微优势都具有决定性。于是,他设计了一系列动作,让菲尔普斯保持平静、集中。   比如,每次练习完,菲尔普斯回家后都会躺在床上,闭上眼,在大脑中想象自己的完美泳姿。如同回放“录像带”一样,一遍又一遍,哪怕最小的细节,直到记住每一秒。在训练中,鲍曼会喊:“让自己和录像带里一样!”菲尔普斯的脑袋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重复了千万遍的完美细节,于是,他尽力逼自己前进。最后,只要鲍曼在赛前喊一声“把录像带准备好”,菲尔普斯就会冷静下来,在比赛中取胜。

    “胜利只是顺其自然发生的,是他的习惯在引导他。”鲍曼说,“比赛开始时,他已经完成了计划的一半以上,而且每一步都取得了胜利。所有的伸展运动跟他计划的一样,热身环节和他想象的一样,他的耳机按他的期望播放音乐。真正的赛事只不过是他那天早就开始了的行为模式中的一环,他毫无疑问会获得胜利。” 

    3.一大波新习惯正在形成

    1987年,保罗·奥尼尔就任美国铝业公司新总裁。当时,美铝苟延残喘,产品质量低下、工人效率缓慢等问题备受抨击。奥尼尔新官上任,没有承诺提高利润,没有抨击税收,更没有以“强强联合”、“双赢”来强化资金信心,他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改变所有人的安全习惯。他的目标是零工伤。他承诺将不惜任何代价达到目标。结果怎样呢?奥尼尔上任不到一年,美铝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公司之一,工伤率降低到美国平均水平的1/20。

    成功绝不仅如此。美铝还取得了空前的利润。13年后,奥尼尔退休之时,公司每年的净收益是他上任前的5倍,股票市值达270亿美元。一个巨型臃肿、危机重重的公司,是如何转变成一个利润和安全兼收的企业的呢?奥尼尔的秘密正是在于核心习惯。他认准的核心习惯就是“安全”。这并不容易发现,需要一点智慧。

    首先,奥尼尔需要一个焦点。工会和高管,乃至每一个人都认同其重要性,它能将人们团结在一起。改善工人的安全问题,满足这一点,没有人会反对。其次,奥尼尔的安全计划,看似与利润无关,实则能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方式。这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秘密。他对习惯回路进行了模仿:暗示——员工受伤。惯常行为——无论何时有员工受伤,分部总裁都要在24小时内向奥尼尔报告,并给出一个方案保证事故不再发生。奖赏——只有那些遵守这个安排的人才会得到晋升。

    驱动这一个习惯的是对升职的渴求。要实现事故24小时内联系到奥尼尔,并提供改善方案,每个分部都必须建立新的沟通体系,才能保证最底层的工人尽快将建议提交给最高层的管理人员。这样,公司死板的等级体系必须彻底改变,新的企业习惯正在建立。安全计划实施后,产品成本降下来,质量上去了,产量也出现了激增。这并非计划外之喜,实际上利润与安全习惯息息相关。比如,熔融金属飞溅伤人,他们就重新设计浇注系统,减少受伤事故。金属飞溅一减少,浇注时金属材料的浪费也减少了;换掉一台总是出现故障的机器,能减少机器绞断员工手臂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因为机器故障是产生次品铝的重要原因。

    安全习惯取得的小成功,还造就了一股创意纷涌的风气。遵循惯例处理完一次安全事故之后,奥尼尔对公司的小时工们说:“如果你们的领导没有遵守安全规章,你们就打我家里的电话。这是号码。”而事实上,工人们打电话过来并不想谈论事故,而是跟奥尼尔说起他们想到的好点子。例如,一家生产铝墙板的分厂盈利不佳,因为管理人员喜欢预测流行色,甚至不惜花费上百万美元聘请色彩顾问,但难免猜错,导致库存多,又无法满足客户需求。后来,奥尼尔采纳了一个底层员工的建议,将所有的上漆机分组,就能更迅速地拉闸断开燃料,更灵活地应对顾客需求。不到一年,铝墙板的利润翻了一番。

    此外,还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促进其他企业习惯形成。早期,奥尼尔建立了一个实时的安全数据系统,让管理人员共享建议。20世纪80年代,全球网络并未普及,这个系统是很罕见的。一开始,人们讨论安全问题。慢慢地,他们发现邮件很方便,于是开始讨论当地市场状况、目标销售额等等。巴西的一个经理给纽约的一个同事发了钢铁价格变化的数据,这个纽约的同事就能在华尔街为公司赚上一笔。基于安全的核心习惯,奥尼尔创造了一个平台,一个拥有信息共享功能的企业邮件系统。这是美铝的“秘密武器”,比竞争对手要领先好几年。 

    4.新文化会有的,新价值观也会有的 

    核心习惯之所以能改变人们,是因为它能创造出各种文化,让人们清晰地看到在抉择困难或者感到茫然之时很可能被忘记的价值。事实上,每个组织的文化都是从核心习惯发展而来的。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会让艰难的抉择变得容易。1996年,美铝的一家墨西哥分厂因废气聚积,引起一些工人得病。这起小事故被反映到奥尼尔那里。奥尼尔马上处理了这起小事故,得病的工人一两天内也痊愈了。但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经调查,分厂管理者罗伯特·巴顿知道这起致病事故,却没有循例上报。

    两天后,巴顿被开除了。这让很多外部人员震惊。巴顿是美铝最有价值的管理者之一,开除他是对美铝重要合资公司的一大打击。可在美铝内部,没有人觉得意外。“在美铝这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美铝的价值观很明确,破坏企业文化的人就得离开。这个抉择看上去一点都不难。不光美铝,美国很多公司和组织也开始用核心习惯来重整工作环境。比如,在IBM,公司前总裁郭士纳着眼的核心习惯是公司的研究和销售方法;在麦肯锡咨询公司,核心习惯则是内部全方位的批评;而高盛投资公司则利用风险评测的核心习惯来强化各项决策。 

    五、把意志力转化为习惯 

    1.意志力要省着点儿“花”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意志力都是走向成功的核心习惯。一个人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学会在诱惑面前分散注意力,他就在进步;一个企业拥有自律精神,它就能更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研究表明,意志力并非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它无法像厨艺一样,随着时间推移,保持恒定。你周三学会了煎蛋卷,到了周五还能如法炮制。可是,意志力却不行。你周三下班回家,愿意进行一段慢跑,意志力很强盛。可到了周五,你却只想赖在沙发上不想起身,意志力变得薄弱了。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做了一系列有关意志力的测试,结果表明,意志力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力量。“如同你手臂和大腿中肌肉的力量,用力过猛会感到疲劳,肌肉剩余的力量就不足以供给其他活动。”实验参与者姆拉文说。基于这个发现,研究人员解释了各种社会现象:为什么成功人士会抵不住婚外情的诱惑?因为他们在漫长的白天过多使用了意志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婚外情多发生在晚上。为什么一些优秀的医生会犯低级医疗错误?因为有些任务需要精神高度集中,而低级错误往往发生在完成这些任务之后。

    这意味着,意志力要省着点“花”。“有时候自制力强的人看上去工作并不努力,但实际上他们已经把意志力变成了一种自发意识,无须刻意激发他们的意志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员安吉拉·杜科蒙说。培养锻炼意志力的习惯,最典型的例子在教育圈。在KIPP(“知识就是力量项目”,即一些特许学校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服务的项目)大学,自制力的传授已经成为治校理念,学生的考试成绩也因此大幅提高。研究者认为,强迫孩子上钢琴课、参加体育锻炼之所以重要,其目的显然不是要培养音乐家或者球星。“当你学会强迫自己练琴一小时或长跑15圈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培养自我约束的力量了。一个能跟着球跑10分钟的5岁幼童,长大后一定是一个按时做功课的六年级学生。”

    2.培养意志力的习惯,需要未雨绸缪 

    根据习惯回路原理,将意志力转化为习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当意志力疲劳时,应遵循怎样的惯常行为?“懒癌”发作了,该怎样做才能坚持健身?嘴馋了,该怎样做才能抵挡住伸手可得的甜品?诱惑出现了,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半途而废?企业同样如此。以成功的员工培训著称的星巴克,同样需要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帮助员工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或困扰时还能保持良好的自我控制力。毕竟,如果一群顾客因不满而大吵大闹,即使平时处事冷静的员工也可能彻底崩溃。

    星巴克的做法是,开发一套完整的培训材料,告诉员工遭遇困扰时有哪些惯常的解决办法,尤其是面对让人压力倍增、几乎要前功尽弃的诱惑拐点时。比如,客户投诉时,有3W(即倾听并解释)制度;营业火爆时,有“联系、发现、响应”制度。此外,角色扮演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训练,直到所有的应对行动都变成自发行为。同时,还会把顾客感激的表情或者经理的认可,作为赞赏来嘉奖员工的出色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培训手册并非照本宣科。上面有数十页的空白,供员工记录客服重压诱惑拐点的方案。比如,有一页上面写着:“当一位顾客情绪不佳时,我的计划是__________。”在训练中,经理会鼓励员工构想句子中暗示的情况,将应对方案记在手册中,然后试演,一遍又一遍,最终将意志力转化为自发意识。星巴克的案例很好地解释了意志力转化为习惯的过程:在困境发生之前,先想好解决措施,然后在困境来临时从容处理。 

    3.还需要自主支配的机会

    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这些事无巨细的培训显然还不够。实践表明,在培养意志力的习惯时,有些人进展顺利,而有些人无论接受多少培训都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呢?大学教授马克·姆拉文就此设计了一个实验。两组学生接受同样的任务:面对一盘新鲜出炉的饼干,忍住不去碰。不仅如此,还要在电脑前做一些无聊的数字测试。两组的不同之处在于,A组受到了和蔼的对待,他们被告知实验的目的是要检测抗诱惑能力,并接受了谢意。而B组则没这么幸运,他们听到的只是冷冰冰的命令,没有任何解释和致谢。

    结果出来了,A组的测试完成得非常好,而B组则显得很不耐烦,甚至有人提前退出。这说明,受到礼遇的学生,在抵制了饼干的诱惑后,还有富余的意志力;而单纯接受命令的学生,意志力消耗得更快。他们感觉自己被当成工具对待。其中最关键的差异,也是意志力习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参与者是否具有掌控感。在一个企业和组织中,赋予员工这种掌控感,让他们有机会自主支配、享受真正的决策权,他们会将更多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工作中。赋予员工多少支配感,他们就能在工作中表现多少自律性。

    星巴克也掌握了这个秘密。他们允许员工重新设计店里咖啡机和收银机的布局,允许员工决定以何种方式欢迎客人,决定商品如何摆放。“我们开始要求员工发挥才智和想象力,而不是命令他们‘把咖啡从箱子里取出来,把杯子放在这儿,一切按规定来’。人们想要掌控自己的人生。”星巴克的副总裁克里斯·英格斯科夫说。

    六、危机就是转机 

    1.错误的习惯会带来灾难 

    任何企业都是由组织习惯构成的,没有制度习惯的组织是不存在的。一个精心建构的习惯可以创造令人惊喜的改变,同样,错误的习惯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错误的习惯模式,指的是病态的、危险的、具有破坏性的组织习惯。它们极易出现在那些没有精心设计习惯的企业当中,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几乎所有错误的习惯都源于轻率,是那些拒绝建构企业文化、任其放任自流的领导者种下的恶果。比如,有些医疗事故的发生就并非偶然。一位患有硬脑膜下血肿的86岁急诊病人被推进罗德岛医院准备接受开颅手术。病人已经昏迷不醒,淤血聚集在头盖骨内,如果不及时抽出,病人会有生命危险。

    术前,一名护士提醒主刀医生,手术同意书上没有指出血肿的位置。可医生却坚称看过了病人的脑部扫描,血肿在大脑右侧。护士建议再看看脑扫描图,或者找家属问一下,医生不假思索地拒绝了。而结果呢,老人头部右侧被钻开,头骨被取出,里面并没有什么血肿,手术的位置搞错了,血肿应该在大脑左边。最后,一场本应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手术花了将近两个小时。两周后,病人去世了。这起严重的医疗事故引起轩然大波,医院向家属支付了巨额赔偿,主刀医生也被永远开除出了罗德岛医院。

    为什么护士的正确建议被忽视?为什么护士没有据理力争呢?原来,为了缓解医护人员的紧张关系,数年来医院内部有一套不成文的独特惯例。比如,护士们给不同的医生制定了一套对应的颜色代码,用来相互提醒。蓝色代表“人不错”,红色代表“脾气臭”,黑色代表“不管你做什么,都别和他们作对,否则他们会把你脑袋拧下来”。而那起医疗事故的主刀医生,正是用黑色重点标注的。那个不成文的规矩说得明明白白:别跟医生顶嘴。   罗德岛医院内部这种看上去“和平相处”的文化,是极具腐蚀性的。护士们形成了错误的习惯,用来应对医生们傲慢的态度。当这些病态习惯集中爆发的时候,事故频频出现,愈演愈烈,也就不足为奇了。 

    2.维持真实、平衡的和平习惯

    为什么说罗德岛医院内部“和平相处”的文化间接导致了可怕的医疗事故? 因为医生和护士之间的独特惯例造成了一种不安的和平。颜色代码也好,护士之间相互警告也好,虽然大部分时间保证了机构的正常运作,但这种默契酝酿着内斗,内斗停止后关系不平衡,换来的不是真正的和平。在最需要的时候,惯例就失灵了。1982年出版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持。这部20世纪极具价值的文献提到,“大部分企业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企业过去的一般习惯和战略方向的外在反映”,而非“针对决策的细枝末节进行详细调查的结果”。

    通俗地说,大部分企业行为,并非真正的企业运营机制,而更像慎重决策基础上的理性决定。真正指引企业行为的,是企业中成千上万名员工独立决策并长期坚持的组织习惯。这些习惯,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成文的规定”。它们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令人始料未及。必须承认,这些习惯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消除潜在的敌对团队或个人恩怨。

    在现实世界,企业并非是一个和谐共处的欢乐大家庭。尽管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喜欢假定企业内部无比和谐,所有人的共同目标都是赚更多的钱。而事实上,众所周知,职场如战场。美化自己的业绩,丑化对手,争功拆台,各种窝里斗的事件层出不穷。尽管如此,公司还是能在相对的和平中不断发展。每个人能放下个人恩怨,完成每天的工作,正是因为有惯例在暗中起作用:只有遵循既定模式“休战”,公司才不会被内部的争端搞垮,盈利仍将继续,最终所有人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虽然这些惯例没法实现真正的公正,但它们能让企业内部的冲突“有例可循,保持在可预见的范围内,一切都与现行的惯例吻合”,“没人会为了排除异己而将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但是,一种不稳定的和平状态往往和战争一样具有破坏性。在罗德岛医院的例子中,和谐是一厢情愿的,护士总是妥协的一方。她们默默忍受着医生们的辱骂,想办法区分好脾气和坏脾气的医生,为了分辨出谁能在手术过程中接受建议,谁会大发雷霆。“医生是老板,我们是跟班。”一位护士说,“我们都是夹着尾巴求生存。”因此,企业想要正常运作,必须培养出一种习惯,能够创造出真实与平衡的和平。不仅如此,还必须在和平的基础上,重新分配责任,确定由谁来负责。 

    3.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它能帮你完成未竟之事

    错误的习惯导致的危机,在英明的领导者手中,会成为不可多得的转机。因为在变化动荡之中,组织习惯会极具可塑性,改变成为可能。这意味着重新分配责任,权利均摊。因此,危机是宝贵的,它能延长危机感。糟糕的开颅手术之后,罗德岛医院又接二连三地发生多起类似的医疗事故。当地报纸对每个事故都进行了详尽的报道,记者在医院门外安营扎寨,美国国家卫生部甚至发布声明,称罗德岛医院是一家十分混乱的医疗机构。

    危机前所未有,可这并非坏事。事实上,医院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做出改变。这个巨大的逆境帮助医院解决了不少久拖不决的老问题。比如,在每一间手术室内安装摄像头来监督手术的执行情况。这项举措能大大减少手术事故的发生,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过,但一直没有得到贯彻。因为医生和护士们不愿意自己的手术过程被拍下来,更不愿意让其他人来指指点点。但是,一旦危机笼罩了整个医院,每个人都愿意做出一些改变。

    “公开承认错误是很痛苦的。”首席助理医师唐纳德·摩曼博士说,“在20年前,没有医生会这样做。但现在,一种切实的恐慌感已经在医院里蔓延开来,即便是最棒的外科医生也愿意提及自己险些造成严重事故的往事。医疗行业的氛围正在改变。”明智的领导者不会把危机白白浪费。他们会寻求危机,甚至制造危机感,让大家真切地感觉到有需要改变,并付诸行动。要知道,一个有功能障碍习惯的企业,若不是大难临头,是很难做出改变的。

    七、被操纵的消费习惯 

    1.用数字读心术预测消费习惯  

    过去,传统促销术曾成功地帮助企业预测并利用了消费习惯。比如,把最赚钱的商品安排在商场的右侧,因为大量视频录像表明,购物者进入商场后通常会直接右转。这些促销术很奏效,至今也仍在使用,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对于消费者完全无差别对待。每个人的消费习惯都不同。消费习惯对于购物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喜欢吃薯片的人每次都会买上一大包,而钟情于咖啡的人绝不会往摆放薯片的货架看一眼。销售商早就敏锐地认识到,弄清楚每一位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对其进行个性化营销,是增加销售利润的不二法门。

    如何才能记录每位客人的消费偏好或者模式呢?只有收集数据——无法想象的海量数据。然后通过窥视、破译消费者的购物习惯,来说服他们花更多的钱。这被称为数字读心术。以零售商塔吉特公司为例。通过密切跟踪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公司的分析师可以轻易预测他们家中发生了什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塔吉特公司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给每一位消费者都对应一个“客户ID号”。只要消费者使用公司发行的信用卡、会员卡,使用直邮的优惠券,参与调查,拨打客服热线,打开公司寄送的电子邮件,访问公司官网等等,公司都会做记录,并将购买信息链接到客户ID号上。

    此外,塔吉特还会向其他公司购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年龄、电话、婚否、育否、住址、开车去商店的耗时、收入、是否搬过家、浏览过哪些网站、信用卡信息、读什么杂志、买房的时间、曾在哪里读书,以及是否喜欢某种品牌的咖啡、厕纸、麦片或者苹果酱等等。还有些数据,看上去没什么意义,但在统计员的解读下,变得意义非凡。比如,你每周都会在某个工作日下午6点半用塔吉特公司的信用卡买一箱冰棍,每逢7月和10月会购买大型垃圾袋,塔吉特的统计员就认定你养了几个孩子,喜欢在下班回家途中去商店转转,夏天要修整家里的草坪,秋天要打理落叶。

    根据这些数据,塔吉特可以设定个性化的广告和优惠券,分别寄给每一位顾客。你以为你和你的邻居收到的促销传单是一模一样的吗?非也。塔吉特发现,你有时候会买麦片,但从不买牛奶。这就意味着你肯定在别的地方买过了。那么,塔吉特会给你邮寄九八折的牛奶优惠券,还有巧克力、学习用品、户外用具和耙子的优惠券,甚至还有啤酒的优惠券,因为考虑到你可能忙碌之后想要放松自己。

    特定的统计员还能分辨出,同样是买果汁,那位34岁的女士是买给孩子的——因此她才可能对《小火车托马斯》的DVD优惠券感兴趣,而那位28岁的单身汉是跑步后自己解渴用——因此他会对打折运动鞋感兴趣。“我们将这种分析称为‘为客人画像’。”塔吉特公司客户数据和分析服务部的分析员安德鲁·波尔说,“我不会每次都去猜测你的一举一动,但是我猜对比猜错的次数多。”

    2.看准常规消费习惯改变之契机  

    消费习惯因人而异,也同样因“时”而异。1984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艾伦·安德里森及其团队耗时一年,对洛杉矶附近的消费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当消费者遇到人生的重大事件时,他们的消费习惯更容易发生改变。例如,搬迁、结婚或离婚、失业或跳槽、家庭中的成员变动等等。   这一发现已经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支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生孩子。比起其他任何阶段,初为父母者的购物习惯更灵活,更容易受到市场营销者的左右。对于企业来说,孕妇就是一座座金矿。2010年就有调查估计,在婴儿一岁以前,美国父母的平均花费为6800美元。这还仅是冰山一角。这个契机如果被商家牢牢抓住,就能创造巨额利润。父母们在塔吉特购买奶粉和尿布,他们就有可能同时购买其他商品:食物、毛巾、内裤等等。对新手父母来说,方便才是最重要的。

    辨别出了孕妇,能否辨别出她们将在什么时候生产呢?塔吉特公司的统计员发现,将25种不同商品进行整合分析,就可以猜测出顾客已经到了妊娠期的哪个阶段,并预测出预产期。也就是说,公司的程序可以对任何一位熟客进行“怀孕测试”。比如,一名23岁的女士,购买了可可脂护肤液、装尿布的手袋、锌镁补充剂和一块亮蓝色地毯,则她怀孕的可能性高达87%,她的预产期可能是8月底的某一天;一名39岁的女士,只花了250美元买了一辆童车,而且统计数据显示她在两年前已经离婚,那么她可能是给朋友的宝宝送礼。

    经过分析得出可能怀孕的女性顾客,当她们的购物习惯开始变得灵活时,塔吉特公司就可以向她们发出尿布、护肤液、童床、湿巾和孕妇装的广告。然而,问题也来了,当消费者们发现有太多隐私被企业预测到,他们反应强烈:不安、气愤、厌恶、质疑……这些都会催生潜在的公共关系隐患。那么,如何才能给消费者派送广告单,而不让他们察觉隐私被泄露?如何才能研究消费者的生活细节,培养他们新的购物习惯而不被发现? 

    3.用旧习惯装扮新内容

    要向孕妇推销,又不会暴露出“我知道你怀孕了”,塔吉特的办法是:自我伪装。他们把尿布的优惠券夹在与怀孕无关的产品中,让广告促销看起来平淡无奇。这让孕妇们感觉不到自己被监视,熟悉又舒服。她们以为邻居收到的优惠券是一模一样的。果然很奏效。塔吉特的母婴产品销售开始爆炸式增长。7年间,公司收入从440亿美元增长到650亿美元。

    这个案例揭示了新消费习惯诞生的模式:旧瓶装新酒。用旧的习惯来装扮新的东西,能让公众更容易接受。再举个流行歌曲的例子。有很多“神曲”,你并不喜欢它们,可它们仿佛一夜之间火爆起来,黏性非常持久。哪怕你再讨厌这些歌曲,你还是会下意识地跟着电台哼几句。这是为什么?首先,流行歌曲都有一个相似点:听上去让人感觉很熟悉,和电台播的所有歌都有些像,只是多了点修饰。研究表明,人脑处理音乐,就是在寻找一种既定的模式和熟悉感。这种熟悉感能帮我们排除所有杂音的干扰,听上去很“对味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选择喜欢或不喜欢某首歌,那太耗脑力了。

    我们只是依赖听觉习惯,对某些暗示(“这首歌听起来跟我喜欢的那些歌差不多”)或者奖赏(“跟着哼几句挺有趣”)做出反应,然后跟着一起唱。其次,玩转“旧瓶装新酒”的老招。要推广一首有流行潜质的新歌,电台会调整节目单,把新歌悄悄地插在几首大热金曲中间,让听众不易察觉,避免了换台的风险。听众一遍又一遍地收听夹在金曲之间的新歌,他们对新歌熟悉起来,收听习惯也开始改变,甚至产生渴求。新的金曲诞生了。

    八、社会习惯驱动社会运动 

    1.当社会习惯介入社会运动,世界有可能天翻地覆 

    社会运动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有些小小的行动会发展成为改变世界的运动,而另一些却不成规模,最后销声匿迹?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习惯。习惯这种不假思索的行为,往往被人忽视,但其改变世界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蒙哥马利县黑人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

    1955年12月1日,一名叫做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因为拒绝给白人乘客让座而遭到司机的驱赶,并被警察依法逮捕。原来,根据当时蒙哥马利县公共汽车种族隔离政策,公共汽车上前四排座位要留给白人,中间的座位什么肤色的人都可以坐,后排则是黑人的区域。帕克斯坐在中间,并没有侵犯“白人专区”,但她还是因拒绝让座而被拘捕。这起小小的争端成为一连串运动的导火索,蒙哥马利的黑人发起了抵制公共汽车的运动,并演变为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整个黑人社群都参与进来。

    公交公司因此损失惨重,年轻的黑人领袖小马丁·路德·金领导才华毕露,帕克斯也成为一名英雄,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更深远的意义是,这场运动成为美国民权运动的中心。一次小小的反抗给世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意料之外的。事实上,帕克斯并非第一个因违反这项公共汽车种族隔离政策而被逮捕的黑人乘客。

    1952年,一名蒙哥马利县警察甚至开枪射杀了一位黑人男子,只因他与公共汽车司机吵架。可是,之前任何一次事件都没有引起抵制或抗议运动。为什么情况会在帕克斯被捕时发生改变呢?不仅如此,保守的蒙哥马利县既无产生改革的苗头,也没有多少激进分子,为什么民权运动的中心偏偏在这里呢?答案是社会习惯的介入。

    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的“运动三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才使得社会习惯有如此大的影响。这三个过程分别是:运动的起因,是友情或者亲密的熟人之间牢固的联系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运动的发展,在于群体的习惯,以及社区与党派之间脆弱的联系。运动的持续,在于运动领袖让参与者形成了新的习惯,树立了新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感。也就是说,社会习惯驱动运动的三个方面包括:强联系的力量、弱联系的力量、新习惯的养成。

    2.来自强联系的友谊

    强联系就是朋友圈,直接的人际关系。友谊的力量、朋友义气都会使一个人社交网络覆盖的人群做出反应,发挥力量。与其他因违反公共汽车种族隔离政策而被监禁的人不同,帕克斯有名且很受尊重和认同,她是“少数几个被公认的无私奉献者之一”。她在庇护所做志愿者,参加妇女团体为当地医院织毛毯,还自发为穷困家庭做裁缝。

    她在外聚餐的时间比在家吃饭的时间要多得多,因此她的丈夫常有怨言。她的朋友圈跨越了种族和经济阶层,“从运动员到大学教授都有”。她与社区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当帕克斯被捕,友谊的力量立即发挥了作用。她身后的那群朋友做出了自然而然的反应,循着友情形成的社会习惯,愿意对她提供帮助和支持,也从此点燃了抗议示威的导火索。 

    3.来自弱联系的同伴压力 

    然而,这场抗议运动所依靠的力量远不止于强联系的朋友。大街上挤满了示威者,他们更多的是互不相识,各有其游行理由。他们中甚至有人完全不认识帕克斯,但大家的基本方向是一致的。朋友的朋友,就是弱联系。很多时候,弱联系的熟人拥有的影响力,比强联系的朋友更大,或者两者不相上下。

    哈佛大学的博士生马可·格兰诺维特对弱联系有这样的描述:“没有弱联系熟人的人,无法了解其他交际圈的消息,并且会受局限,只能接触到自己圈内朋友的看法和消息。”在格兰诺维特调查的282位上班族当中,通过弱联系找到工作的人比通过好朋友的多。因为从弱联系的熟人那里,可能获得一些无从得知的机会。而缺乏弱联系,会让人无法与最新、最前卫的社会意识接触,更重要的是,会因信息不及时而丧失进步的机会。

    从朋友圈的抗议,扩大到更大规模的社会性运动,也离不开弱联系的力量。“弱联系的人也许很难组织或团结发起任何形式的政治性运动……而有两个好友也许可以很快集结起来。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弱联系的人,任何这种形式的活动都很难超越这个小圈子,结果就是没法发动大部分人。”可是,弱联系如何说服数量众多的人追求同样的目标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劝说形式,就是社群或邻里之间自发建立起来的义务感,也就是同伴压力。

    如果有人给你打电话请求帮忙,你拒绝了,那个人可能会向他的球友抱怨,他的球友可能会在更衣室向另一些人转述他的抱怨,恰好那些人就是你想挖掘的客户。这些客户对你的印象会大大减分,因为你有不与人合作的前科。正如小马丁·路德·金所说:“人与人之间都讲义气,这就是弱联系的社会习惯。整个社群在这种压力下联合起来,因为人人都害怕别人因为自己不肯参与运动而不与自己交朋友。”要维持运动的进展,光靠同伴压力是不够的。只有友谊的强联系和同伴压力的弱联系相结合,它们才能创造出惊人的能量。 

    4.共同养成新习惯,运动成为自发性行为  

    抵制运动是如何变成一种永久持续下去的力量的?这需要自我推动。实现自我推动最靠谱的办法,就是启动运动模式的第三步,让追随者养成新习惯,找到自我方向。公共汽车抵制运动发展到两个月后,蒙哥马利县黑人社群的热情开始降温。因抵制公共汽车而改乘出租车或拼车的人们,不断地被警方开罚单。那些用折扣价送黑人上班的出租车司机也遭到被逮捕的威胁。很多人在抱怨,连年轻领袖小马丁·路德·金也开始怀疑,黑人社群是否有能力将这场斗争继续下去。

    有一天晚上,金的房子附近有一颗炸弹爆炸。虽然家人安然无恙,但玻璃都碎了,门廊上炸出了个大坑。围观的黑人越来越多,群情激奋,有人推搡警察,还向警察扔瓶子。警察也开始挥舞警棍打人。此时,金的举动使得这晚的爆炸案意义非凡。他走上门廊,对着人群疾呼:“不用恐慌,不要用武器。使用暴力最终将引火烧身。”“不管他们做了什么,我们必须爱我们的白人兄弟,我们必须让他们知道我们爱他们。耶稣曾经说过的话历经千年犹在耳边,那就是,‘爱你们的敌人;诅咒你们的,要为他祝福!迫害你们的,要为他祈祷!’”

    金传递的非暴力主题源自圣雄甘地的著作和耶稣的布道,当时很多人还未曾听过。此前的民权运动都是用战斗和斗争的语言来表达,而金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他恳求非暴力活动,恳求宽恕敌人,压倒一切的爱必将带来胜利。这不是一场战争,友爱才是主题。金说完之后,人群安静地解散回家。此后,蒙哥马利人接受并学会了新的行为方式,以友爱的态度对待警察的镇压。一波又一波的凶杀、袭击、逮捕与殴打接踵而至,抗议者们始终没有暴力回击,更没有后退。他们只是站着不动,告诉那些白人警察:当你们的仇恨消失,我们会原谅你们的。

    示威游行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因为在金的理论指导下,参与者能够自己领导自己,运动变成自发性行为。很多人与金素未谋面,但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参与者的习惯性行为来领导这场运动。这套全新的行为,赋予了参与者新的身份,每个人都成为运动的主人翁。   综上所述,运动的发展并非偶然。一开始作为友谊的习惯存在,在社群习惯中成长,并由改变参与者自我身份感的新习惯维系。 

    九、你有自由,也有责任去重塑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就是水。《心理学原理》的作者威廉·詹姆斯认为,水“先是自己冲出一条路,之后这条水路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在停止流动之后,水会回到原来的地方,重新开始流动之后,这条水路又会沿着原来的轨迹出现”。本书从各个角度着力向读者展示,为什么人的确能控制习惯。你知道习惯可以改变,你就有自由也有责任去重塑习惯。明白了这一点,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动手干吧。

    最后两个真实的案例,让读者明晰重塑习惯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社会责任。患有梦游症的布莱恩·托马斯在睡梦中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他只记得在睡梦中,看到一个陌生男人趴在他妻子身上。他无比愤怒,捏住那个男人的喉咙,直到他停止挣扎。清醒后才发现,他掐死的竟是他的妻子。托马斯很沮丧,并报了警,被起诉谋杀。最终,法官判定他无罪。因为他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杀人的,整个过程自动发生。他无法合理预期自己的罪行。

    另一个例子却完全相反。全职妈妈安琪·巴赫曼嗜赌成性,几年来她在赌场输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母的遗产以及抵押掉的房子。她毁了自己和家庭,变得一无所有。欠了一屁股债的巴赫曼被告上法庭。用同样的逻辑,律师争辩称巴赫曼之所以嗜赌,是因为赌场将诱惑放在她面前,而她不过是做出了自然而然的反应,她无法自控。可法官却最终判定巴赫曼错了。因为“赌博成瘾者应该自己负责,阻止并保护自己陷入强迫性赌博活动”。该州有一个“自愿戒赌项目”,任何人都可以要求赌场将自己的名字列入黑名单,这样赌场就能禁止他们进入。

    人们可以原谅一位已经崩溃的鳏夫,却丝毫不同情一位输光光的家庭主妇。二人的结果不同是合理的。托马斯不知道梦游症会让自己杀人,更无法控制;而巴赫曼却知道自己的习惯,她就有责任去改变它。有些人面临的诱惑比巴赫曼更大,他们更努力一些,就可以抑制得住。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我们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固定的形态,但却是习惯的集合体。有现实生活的习惯、感情生活的习惯,还有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不管最终命运如何,我们都无法抗拒。”你现在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的习惯了吧!你已经有了可以让自己自由的力量! 

    改变习惯的实践指南  

    每个人都想迅速了解改变习惯的秘诀。而现实中,习惯各异,改变习惯的秘诀也不止一种。作者并没有给读者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而是提供一个理解的框架,看清楚习惯的机理,指导读者去试验如何改变习惯。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分步骤解释了改变习惯的实践指南。举个例子,你喜欢每天下午去咖啡厅买巧克力豆饼干。这让你胖了好几斤,你决定改变这个习惯来减重。你强迫自己不吃饼干,还在电脑上贴便条提醒自己,但是于事无补。每天下午你照样晃悠着去咖啡厅,买饼干,在收银台附近跟同事闲聊几句,然后开始吃。你要怎样开始分析,然后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第一步,找出惯常行为。

    要弄清楚自己的习惯回路,首先要找出自己的惯常行为,这也是你想要改变的行为。显然,下午从桌子旁站起来,走到咖啡厅,买饼干,边聊天边吃,这就是你的惯常行为。此外,还有些比较隐蔽的问题:这一惯常行为的暗示是什么?饥饿?无聊?低血糖?还是一种休息方式?   奖赏又是什么?饼干?散散心?还是换个环境?或者跟同事聊天?也有可能是突然摄入糖分能让你感觉能量充沛?要弄清楚暗示和奖赏,需要做点儿实验。

    第二步,用奖赏做实验。

    奖赏能满足人的渴求感,但人往往很难意识到真正的渴求是什么。用不同的奖赏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实验第一天,当你非常想去咖啡厅买饼干时,你可以尝试着调整你的惯常行为,这样会得到不同的奖赏。比如,你在社区附近散散步,而不是去咖啡厅,然后回到办公桌前,什么也没吃。第二天,你去咖啡厅买个甜甜圈,或者糖果,然后回到办公桌前吃。第三天,你去咖啡厅买个苹果,然后边和朋友聊天边吃。第四天,跟第三天一样,只是改成买咖啡。第五天,你不去咖啡厅,而是去朋友那儿闲聊几分钟,然后回去工作……

    如此这般,你就尝试了四五种不同的奖赏。每次实验完,回到办公桌前,你可以拿支笔在纸上写下你脑中想到的三样东西。情绪、思维,或者头三个你想到的词,都可以。比如:放松、看花、不饿。写下这些词的作用在于,其一,迫使你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或者感觉如何;其二,有助于你今后回忆起自己当时在想什么。然后,用闹钟设置15分钟后响铃。等闹钟响了,你再问自己,是否还有吃饼干的冲动。如果你仍然想起身去咖啡厅,那么这次实验的奖赏就不是你真正的渴求。相反,如果和朋友聊天15分钟后,你可以轻松工作,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了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临时散散心,和人聊聊天,这就是你想要满足的东西。

    第三步,分隔出暗示。

    大量实验显示,几乎所有习惯性暗示都可以包含在五大类中:地点、时间、情绪状态、其他人、之前紧挨着的动作。在去咖啡厅买饼干的冲动出现时,写下五样东西:你在哪儿?(坐在我的办公桌前。)现在几点?(下午3点36分。)你的情绪怎样?(觉得无聊。)周围有谁?(空无一人。)   在买饼干的冲动前,你做了什么?(我回复了一封电子邮件。)第二天:你在哪儿?(从复印机那儿往回走。)现在几点?(下午3点18分。)你的情绪怎样?(觉得开心。)周围有谁?(体育部的吉姆。)在买饼干的冲动前,你做了什么?(我复印了一份东西。)第三天:你在哪儿?(会议室。)现在几点?(下午3点41分。)你的情绪怎样?(累,对自己正在做的项目感到激动。)周围有谁?(其他来开会的编辑。)在买饼干的冲动前,你做了什么?(我坐了下来,因为会议要开始了。)有了这三天的记录,可以清楚看到诱发买饼干这一习惯的暗示,就是下午3点到4点之间这段时间。

    第四步,制订计划。

    通过以上三步,你发现你的暗示一般出现在下午3点半。你的惯常行为是去咖啡厅买饼干,同时与朋友聊天。你渴求的并非饼干本身,而是那一小段时间的悠闲,以及与别人交往的机会。你可以为自己制订计划了:每天下午3点半,我会到朋友的办公室和他聊上10分钟。你甚至可以设定下午3点半的闹钟。在你按照计划行事的日子里,每次闹钟一响,你就要强迫自己照单执行。你没去咖啡厅,也没吃饼干,却依然感觉良好。最终,这变成了自发行为。甚至当你找不到人聊天的时候,你可以去咖啡厅找朋友聊天,却不会想到要吃饼干。这一切都是在不假思索的情况下发生的。习惯形成了。

    好,这本书的精髓解读到这里就基本描述完毕,如果你对这本书内容感兴趣,不妨读读全书。我们身处智能时代,它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给人类造成各种各样的困难。不管怎样我们只能接受而无法拒绝,因为我们都一样生活在趋势的大潮中.......下面接入本书总结阶段...... 

    解读总结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将会帮助你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教你如何依靠习惯的力量来重塑你的习惯,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作者查尔斯•都希格用一个又一个案例,从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了习惯的奥秘,让阅读者了解行为如何变成习惯,习惯又如何改变人的命运。在关于习惯的医学文献中,有一位广为人知的患者尤金。由于身患病毒性脑炎,病毒侵入大脑,在服用大剂量的抗病毒药物之后,尤金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一部分记忆。尤金失去了近几十年的记忆以及近期记忆的能力,他记不起自己的朋友们,在交谈时也没办法接上话;他永远记不清日期,记不得医生和护士的名字;有时候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做早餐,他也不记得自己的家到底长什么样。

    奇怪的是,尤金虽然记不起自己家的构造,但总能精准地找到卫生间的位置。同样,尤金并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但是每天早上会毫无意识地按照自己曾经和妻子散步的路线出门散步,最后一脸茫然地回到家中,并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通过对尤金的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大脑会让所有的惯常行为活动变成习惯,因为习惯能让大脑得到更多的休息。而一旦习惯形成,它将会嵌入大脑中,永远不会消失。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培养出新的锻炼习惯或者饮食习惯。一旦你习惯了长时间坐在沙发上,而不是出去跑跑步健健身,或者养成了每次看到甜点都想要拿一块吃,那么这些行为模式就永远留在了大脑中。习惯虽然无法去除,但是却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能掌握习惯的运作原理,控制习惯的回路,就可以将旧习惯更改成新的习惯。习惯的运作原理由一个三步运行的回路组成:

    1、存在一个暗示。

    2、当遇到这个暗示后,人会产生一个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行为习惯。

    3、大脑得到奖赏。

    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涵盖了几乎所有事物,比如视觉方面(糖果、快餐或者商业广告);习惯行为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看每个人针对暗示产生什么行为;奖赏则涵盖了可以给感官带来快乐的事物,或情绪上的高潮,比如表演带给人的自豪或者沾沾自喜的感觉。举个例子,麦当劳的所有分店的设计都是一模一样的,所有的东西都有一致性的暗示,能够触发进去用餐的惯常行为,而食物也被经过特别加工,例如土豆就被加工成尽快让你尝到盐和油脂的薯条,让你的快感中心启动,让大脑沉溺在其中。

    美国的广告大师霍普金斯发现了习惯的暗示和奖励机制后,成功培养塑造了消费者的新习惯。在大多数美国人没有刷牙习惯的情况下,为了宣传牙膏“白速得”,他撰写了有名的“暗示+奖励”广告,暗示大家舔舔自己的牙齿,感受到一层垢膜,并许诺应用“白速得”牙膏后,人们将变得美丽动人,拥有更漂亮的笑容。这种消费欲望促使习惯回路开始工作,霍普金斯的广告发行十年后,美国人刷牙率从7%飙升到65%。霍普金斯创造的新习惯营销规则革新了广告业,并成为所有营销人员、教育改革者、公共健康专家、政治人物的常识。

    这种将旧习惯改造成新习惯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借鉴。比方说,如果你想培养早晨起床后晨跑的习惯,你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暗示,如把运动装放在床边;以及一个清晰的奖赏,例如记录你的运动英里数来获得成就感。但暗示加奖赏并不足以让新习惯长期持续,让习惯回路运行起来的重要要素是看到暗示后,脑子中对奖赏的渴求。只有你的大脑开始渴望奖赏,渴望运动后身体的快感和心理的成就感时,你才会自觉地穿上运动装出门跑步。美国国家体重控制登记处合作的科研人员曾经研究发现,最成功的节食者为自己的食谱构想了一个非常想拥有的奖赏,比如一件想穿的比基尼,或者每天站在体重秤看到体重下降的自豪感。

    习惯特别强时,会让人出现上瘾一样的反应,大脑中产生的这种“让人沉溺其中的渴求”,会让人在面对丧失名誉、丢掉工作、失去家人这样的可能性下,也无法停止这个习惯。习惯的力量很可怕,我们也曾经一次次输给诱惑的渴求,但这种渴求并不能完全控制我们,我们依旧可以利用习惯的渴求机制来抵御诱惑。如果你也想改变固有习惯的话,那你一定要理解改变习惯的黄金法则——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但是有意识地换掉自己的惯常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习惯。据统计,每年有210万人向美国匿名解酒互助社寻求帮助,几年时间就有高达1000万人在匿名戒酒互助社里通过习惯的黄金法则成功戒酒。

    这种方法也被借鉴到各种破坏性行为的治疗中,如赌博成瘾、欠债成瘾、游戏成瘾等等。匿名戒酒互助社让酗酒者去寻找他们从酒中获得了什么奖赏,是什么渴求感影响着他们的习惯回路。他们会发现,喝醉本身并不是渴求。酗酒者之所以喝酒是因为酒让他们放松心情,逃避现实,缓解焦虑。为了使他们获得同样的奖赏,匿名戒酒互助社建立了一种集会与陪伴制度,每一位成员配一位咨询师,向他们提供与酗酒同等的逃避现实、分散注意力和发泄的作用。它迫使酗酒者建立一种新的惯常行为,大家可以在聚会时放松自己,谈论自己的焦虑。更重要的是,匿名戒酒互助社要求成员们学会信仰,相信自己能改变,而且相信自己不喝酒也能处理好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信任与改变彻底地改造了习惯回路,将其变成了永久性行为。

    曾经因为压力而酗酒的人,再次遇到问题时不再去寻求酒精的麻醉,而是与人分担、缓解焦虑,并相信自己可以面对压力,试图去正面解决问题。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习惯,你必须找到另一个惯常行为替代它。最好培养新习惯时,找一个同伴,改变的成功性会大大提高,你可以找另一个也在减肥的好朋友一起跑步,或者约定下午茶一起放弃甜点转战水果。信仰也是必要的,你和你的同伴都要坚信你们可以改变这个习惯,一起努力,彼此汲取力量,一定可以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有的学生总是比同龄人优秀,而且从运动、学习到生活,每一项都做得非常好;工作效率很高、事业有成的人,往往生活十分健康自律,很有精神,身材保持得也非常好;经常一起吃饭的美满家庭中的孩子通常更有自信心、学业成绩和情绪控制力更好。

    美好的人生每一个方面都是完美的。人人都向往美好的人生,但是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似乎又太难了。其实改变生活的秘密很简单,只需要你发掘一个重要的核心习惯,然后改变它。核心习惯指最重要的习惯,它们在变化后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驱动、重塑其他习惯。核心习惯启动了一个进程,久而久之将改变一切。核心习惯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减肥多年没有成效,却在自己工作效率提高,同时又准时下班回家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情况下突然减了几十斤。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核心习惯——和孩子一起吃晚饭,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的习惯的改变,导致生活方式转好。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核心习惯,并改变它,你的整个生活都会因此而不同。

    游泳奥运冠军菲尔普斯七岁时开始游泳,教练认为菲尔普斯的身材很适合游泳,一定能成为游泳冠军。但菲尔普斯很情绪化,从小父母离异给他带来了不良的情绪影响,很难处理压力,在比赛前无法平静下来。教练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培养每天的饮食与训练习惯,而是根据菲尔普斯的特点,在他的生活中试着建立起一些与游泳毫无关系但和塑造正确思维有关的核心习惯,他还设计了一系列动作,帮助菲尔普斯在每场比赛前保持平静。例如,他要求菲尔普斯每天入睡前和醒来后,都要想象自己跳进泳池后完美泳姿的慢动作,从入水到划臂,触到池壁后转身以及最后冲线,一一像录像带一样播放完毕。在训练时,每当教练让菲尔普斯以比赛的速度游时,他就会喊:“让自己和录像带里一样!”然后菲尔普斯就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逼自己前进。久而久之,只要教练在赛前喊一声“录像带”,菲尔普斯就会冷静下来,在比赛中取胜。一旦教练在菲尔普斯的生活中建立起一些核心的惯常行为,其他所有的习惯,如饮食和训练时间表、准备运动和睡眠习惯等,都会自动各就各位。

    核心习惯可以创造学术文献中所称的“小成功”,一旦一个小成功完成了,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的出现,它能带来改造性的变化,因为它能够将细微优势转变为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胜利即将到来。每个人生活的核心习惯都有所不同,如果你想从早起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你所需要的核心习惯也许是早起十分钟列一个今日计划表。而据研究表明,对很多人来说,运动是引发广泛变化的核心习惯,当人们开始养成运动的习惯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改变其他与之无关的行为模式,吃得更香,工作效率更高,对同事和家人更好。优秀是一种习惯,只要遵循习惯回路,找到自己的核心习惯,并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你的生活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彻底改变。《习惯的力量》这本书,曾经激励、改变过许多人的生活。书中的方法被来自全球的人们反复试用、验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优秀的向往,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更幸福的家庭,是许多人奋斗一生的梦想。

    但优秀的门槛又那么高,那个十项全能般的“别人”,常常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习惯的力量》彻底改变了我对于优秀的认知。我开始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意志力或努力造成的,要看你是否了解习惯的原理、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并愿意去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过是习惯的集合体,那些现实生活的习惯、感情生活的习惯、思维习惯等系统化地构成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走向自己的命运,不管最终命运如何,我们都无法抗拒。如果我们不去觉醒,那些好的、坏的习惯就会一天又一天的重复下去。但只要你掌握习惯的力量,从而获取超越习惯、掌握自己生活的力量,人生的控制权就可以重新回到自己手中。利用习惯的力量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潜力吧,要知道:这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习惯,也没有不可更改的人生。好,这本书的其它精彩文字图片,均在文后的下方,欢迎您来互动阐述您的想法,我把这本书非常实用的细节精华基本为您转述出来见上文,附加了小编个人对这本书所列心理学方面等相关问题的初步理解,您可以点击文本复制粘贴为已所有,为什么我这样慷慨?因为无论你是否署名我的作品它都是我的思想和精神,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有时间后缀您的想法和问题。书后我们有找时间一起切磋学习,共同进步。解读总结到这里全部结束了,就到这里吧,我们下本书再会!

    作品精选

    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去洗澡、查邮件,还是从厨房灶台那里抓个甜甜圈?你是洗脸前刷牙还是洗脸后刷牙?是先系左脚的鞋带还是右脚的鞋带?你在出门的时候会跟孩子们说什么?你开车走哪条路上班?你坐到办公室时,是先看邮件,还是先和同事聊天,又或者直接写备忘录?中午吃沙拉还是汉堡包?回家时,你是穿上跑鞋跑步,还是倒杯酒,在电视机前吃晚餐?威廉•詹姆斯在1892年曾这样写道:“所有人的生活都有其明确的形态,但其实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习惯构成的。”

    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虽然每种习惯的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吃饭时点的菜,每天晚上对孩子们说的话,你是储蓄还是消费,锻炼的频率,以及你的思维组织与日常工作安排,对你的健康、工作效率、经济保障以及幸福都会有巨大的影响。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由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从亚里士多德到奥普拉,威廉•詹姆斯和无数的研究者一样,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为什么会存在习惯。但直到20年前,科学家和商人们才真正开始了解习惯的运作机理,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习惯是如何改变的。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焦点是习惯如何在个人生活中产生。这部分探讨了与习惯形成有关的神经学,如何养成新习惯、改掉老习惯和老方法。比如,某位广告人以前是如何将刷牙从一项鲜有的做法变成了社会性的习惯;宝洁集团如何利用消费者的习惯性欲望,把一种叫“纺必适”的喷雾剂变成了一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意;戒酒无名会是怎样在成瘾的症结上纠正人的习惯,改变人们的生活;还有托尼•邓吉是怎样让球员自动对场上暗示做出反应,扭转全美橄榄球联盟中最差球队的命运的。

    第二部分研究了成功公司和组织的习惯,详细介绍了保罗•亨利•奥尼尔在当上美国财政部部长之前,是如何通过聚焦关键习惯,让一家挣扎于生死存亡边缘的铝业公司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公司中拔得头筹的;还有星巴克是怎样将旨在增强意志的习惯灌输给一位高中辍学生,使其变成经理人的;以及为什么当医院的组织习惯偏离正轨时,最有才华的外科医生也会犯下大错。

    作品后记

    本书开篇便告诉我们如果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改变自己的生活。作者强调“你有自由,也有责任”重塑自己的习惯。依靠习惯的力量,酗酒之人可以戒酒,深陷困境的企业能够重整旗鼓,高中辍学生也能够当上成功的经理。作者用上述一个又一个的案例,从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以及神经学的角度解释习惯的奥秘,让读者了解到行为如何变成了习惯,而习惯又如何改变人的命运。此外,本书还解释了诸多日常生活中的谜团,比如:为什么牙膏会对口腔有刺激性感觉?空气清醒剂是如何发明的?美国人食用动物内脏的习惯从何而来?作者用翔实的语言,通俗易懂而又不失诙谐的文字,解释了深藏背后的道理。习惯始于点滴,长于循环重复。如何去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把握自己的命运?本书将为你一一解答,为你揭示习惯的力量以及你超越习惯、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从而让你利用这股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你的潜力。本书最后提供的指导框架也为读者的实践提供了参考。从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好习惯应该如何保持,而对坏习惯应该如何做到见微知著,从而可以防微杜渐。

    作品目录

    前言

    第1部分个体的习惯

    第1章 习惯回路习惯是如何运作的?

    某段记忆比另一段更重要?

    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

    习惯是脆弱的

    寻找幸福的能力

    第二章 渴求的大脑如何创造新习惯

    “白速得”与全民刷牙的习惯

    “纺必适”的除异味策略

    满足潜意识的成就感

    渴求驱动习惯

    第三章 习惯改变的黄金法则为什么习惯会发生变化

    海盗队:不是创造新习惯,而是改变球员的旧习惯

    匿名戒酒社:是习惯还是成瘾?

    你眼睛看着哪里?

    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第二部分成功的组织机构的习惯

    第四章 核心习惯最重要的习惯

    什么是核心习惯?

    首先找到“小成功”

    建立能融入新价值观的文化

    第五章 星巴克和成功的习惯让意志力变成自发意识

    意志力甚于好奇心

    当自律成为企业习惯

    关键时刻与惯例

    自主支配的机会

    第六章 危机就是转机领导者怎样通过意外事件创造新习惯

    医疗事故:危险的习惯模式

    合理的平衡点

    重新分配责任

    抓住危机,重塑组织习惯

    第七章 连锁销售商能预知消费者的行为企业如何预测和操纵你的习惯

    如何预测哪些是怀孕的顾客?

    音乐行业:化生为熟

    用旧的习惯装扮新的内容

    第三部分社会的习惯

    第八章 蒙哥马利公交车抵制事件社会运动如何发生

    熟人社区与群体

    弱联系的力量

    灵性成长:习惯让精神丰满

    第九章 自由意志的神经学我们是否要为自己的习惯负责?

    赌徒巴赫曼

    习惯的道德和选择

    诱惑、梦游症和瘾

    重塑习惯的社会责任

    后记

    附录

    致谢

    译后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课】20180503 解读:《习惯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ur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