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一篇文的起因,是受读了一位朋友的《牛年说牛》的文章后的激发。
我们是同龄人,可谓是同学。而今,去离校堂二十余载,流年岁月,一别经年,变化不可谓不大。岁逢辛丑,想说牛却又不太了解,因而感叹,倒是想起一些过往牛事。
小时候,家里也养过牛。只是养的时间短,可有关牛的一些记忆仍是那样的鲜明。后来家里脱离了养牛的小组,没有了牛,在以农耕温饱为主的年代,确也给我家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往事记忆一,放牛,割牛草。
放牛的印象多已模糊,次数不多,但一定是有放过的。那是在上小学时,放学回来做的事,诸如砍柴,打猪草这样的活都是要干的,放牛就是这样。放牛多在春天或夏初,各种青草长出来的季节。牵着它上山去,走在小路上。牛一边走,一边吃着路边的小草,这里撩两把,那里吃几口。伸出长舌条,将草拦腰一卷,塞进嘴里。比如蒿草,野麦,马齿苋,茅草,常见的杂草等。到了山脚下,找一块有草的平坦地,或系或放,让它自个吃,我乐得在一旁玩,也不知那时在玩些什么,或许是看脚下草丛中的蚂蚁。为了贪玩,不让牛乱跑,我们发现了一个窍门,就是在草地上洒一泡尿,因为牛喜欢吃带咸味的草。牛一边吃着草,一边摇着它长长的尾巴,有快乐逍遥的意思,也是为了赶逐苍蝇。
为自家放牛有没有割过草,没有印象了。记得的却是帮老师家割牛草。那是在上小学二年级的事情。大概是看我长得高,能做这样的事。拿着带齿的镰刀,爬山上坡,这里割一些那里割一把,打成一束束的,然后像系辫子一样,把每一束草的草头编系在一起,拿一根棍子,穿插进去,驮上肩头。换是大人,常常是要割一担的。割的草,以青茅为多。青茅边缘有齿,容易划伤皮肤。鲁班不正是因此发明了锯么。
想来为老师割牛草的事,真算不上什么光荣。家里好像也不知道,也不告诉家里,交流得少,主要还是糊涂,少不更事。就算知道了,帮老师割牛草,是帮忙了,有什么奇怪的呢。可是,真的没有学多少文化知识,不过启蒙罢了。想一想,与别人家的孩子,是没办法比的。
那个时候,人单纯。农村有人情味,话说乡里乡亲,鸡犬相闻。谁家做个粑吃,总要装几个在碗里,拿来送给隔壁邻居。生活简单朴素,土墙黑瓦,煤油灯,打场,石碓,水井,都是那个时候的记忆。

其二是耕田。
我家没有养牛后,临到每年的春耕,就有点犯愁:没有牛,田怎么翻种呢?想来也不是家里不愿意养牛,而是受人的排挤。比如几家关系好的,就共同买一头来养。也不知是不是这个缘故,只记得家里比较早的就没有养牛了。那耕田怎么办?只有花钱请有牛的人家来帮忙。
本组的牛家帮过几次后,也不再来帮了。有意要为难我家似的:看你家今年的田怎么耕?
那些年,还是请妹婿家帮的忙。妹婿家有牛,并且他爸爸会用牛。从十几里地外把牛赶过来,完了再赶回去。先翻一遍,过些日子,再平耙一遍。到了插秧的日子,再翻一遍,再耙平一遍。如果是自家的田,一般要做三遍的,但是请的别人家的牛,也只好做两遍。路远,光赶牛来,就得大半天。好歹总算把田翻耕好,就着雨水,插下秧,这一年的头件大事,才算石头落了地。
后来,养牛的人家越来越少。逐渐由共同养一头牛,变成某一家去养。大多数没有养牛的人家,耕田就请这一户有牛的手把式来帮忙。
耕田插秧,不论是做为人,还是牛,都是非常辛苦的。
记得亲戚家赶来的是一头黄牛,一身黄泥色,角小,短促。动作慢,但足显耐力。你看它走路或是耕田,低着头,慢腾腾的,一步一步的往前走。看着很慢,很费力,但一天下来,却翻耕了不少的田。

记忆三,牛打角。
就是牛打架。打架的牛,记得是水牛。没见过黄牛打架的。水牛皮毛青黑,身子壮,有一对又弯又长的牛角。与黄牛相比,好比一个是成熟稳重的中年,一个是血气方刚的青年。
也不知道水牛为什么会打架?
有一天,一位牵着自家的牛,另一家也牵着牛,去小河边饮水,或在水塘边碰见,远远的嗅闻到气息,互相望见了,哞哞地叫唤,顿时犯起犟来,脱离绳子的控制,或是自个从牛栏里跑出来,像是遇见着了“仇人”似的,撒开四蹄迎过去,如在岭坡上望见,俯冲下来,牛蹄咚然作响,风声呼呼,其气势,恐怕是猛张飞见了也要急急避让。
两头牛互相纠缠到一起,用各自的一对角去撞,擂,顶,压,或用前蹄协助去蹬对方,睁着血红的牛眼,一边昂昂地叫唤。把个牛主人急得,生怕牛斗伤了。双方拿出长长的竹杆,忙着来为牛拉架。一时跑过来看热闹的乡人,在一边担心呼叫。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不比人打架更让人受刺激。
以至于养牛的人家,每总注意着,不再让这样的两头牛碰面。因为一碰面,必然又要干仗。
想来,牛打角真的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那个牛脾气发起来,牛角撞击嘭嘭作响,让人心里直咯噔,不管不顾的样子,牛主人根本劝不住。那时,我只是胆小,自看过牛打角以后,一旦再听到有这样的事,躲得远远的,不敢去看它们厮杀的样子。
我想,牛脾气大概就是这样发展来的,真的是名不虚传。
巧得很,本人属牛。小时候,家人都说我是牛脾气。以为我脾气臭,实在是不了解我。况且,打角的水牛,总有一天会变得像黄牛一样成熟稳重。
再说,人没有一点脾气也不行。只要能控制得住,不乱出手。
牛有牛脾气,但它的憨厚忠实,默默无闻的耕耘付出,实在是可爱,值得人去敬重和爱护。又如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实在胜过很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