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妈妈的反映说:宝宝太黏太黏我了,虽然说痛并快乐着,但真的好累好累啊!甚至还有妈妈留言说:我儿子这么黏我,不会有问题吧,以后会不会变成“妈宝”?
小主稍作冷淡,老妈子内心瞬间受到一万点伤害;小主子太黏人,妈妈们又患得患失地生怕有所不妥,还一路担忧到了20年后……
“黏人宝宝”会不会令爸爸妈妈感到很纠结呢,享受着为人父母成就感的同时,又有这样那样的担心,其实表面看上去只是一个“黏”的行为,落实到每个宝宝,的确原因各有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各类“黏人宝宝”吧!
关于“黏”,妈妈和宝宝的对话
妈妈的烦恼
男孩子老是黏着我这个妈妈,将来会不会有“恋母情结”啊?
女儿老是喜欢和外婆黏在一起,不喜欢和小朋友玩,人际交往能力一点都没有啊!
现在就黏成这样,以后上托儿所、幼儿园,怎么办啊?
宝宝的心声
我就是喜欢和妈妈在一起,为什么妈妈不耐烦呢?
就是因为外婆老说我得跟小朋友一起玩,我怕她不要我了,就跟得更紧了!
我觉得自己从小都是这样的,我也控制不住,也许以后会好点吧,爸爸妈妈能理解我吗?
遭遇宝宝黏人时刻,妈妈应该怎么做?
5类黏人宝宝,心理需求大不同
1、很健康:
“黏”特点
宝宝还不到两岁。
除了“黏”之外,宝宝的情绪、与陌生人的互动都没有异常。
如果妈妈不在,宝宝和其他家人的相处没有问题。
“黏”原因
每个宝宝在幼儿期总有那么一个阶段是非常缠妈妈的,部分是由于宝宝天生和妈妈建立的亲密关系,部分是因为宝宝对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还不太强前无法避免对大人的依赖。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1~2岁,1岁半时达到高峰。
抗“黏”小对策
爸妈思想上首先要知道“这种表现是正常的”。
不要为了培养所谓的“独立性”而强行推开宝宝,现在还为时太早。
“黏”的时候就是应该给宝宝足够的满足。
1岁多的宝宝是非常容易被新事物吸引的,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比如玩玩具、看动画片、看图画书来降低“黏度”。
2、我怕黑
“黏”特点
宝宝的照顾者经常有变化,并且有过不好的照顾体验。
宝宝曾经在某种环境下受过惊吓。
宝宝只在特殊的环境才表现出黏人的行为。
“黏”原因
这类宝宝往往经历过生活环境的剧烈变化;或者曾经受过惊吓,产生对于环境的变化很敏感的“黏人”表现。
抗“黏”小对策
不要让宝宝独自待在黑暗的或有激烈冲突的环境中。
保持宝宝成长环境的稳定性(避免经常搬家、换托儿所、换保姆等)。
避免让宝宝看到有恐怖画面的书籍或电视。
不要用“妈妈不要你了”、“把你扔到垃圾桶里去”这些话来吓唬宝宝。
3、我很弱
“黏”特点
有不自信、容易烦躁、情绪波动的特点。
往往会给人很乖很听话的感觉。
宝宝的生活环境比较封闭单一。
“黏”原因
这类宝宝平时被大人过多地保护或照顾,或是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很少,养成一切要依赖大人的心理,无论什么事都希望大人帮忙,无论什么场合都希望大人在身边。
抗“黏”小对策
扩大宝宝的生活范围,接触更多的人,尤其是同龄人,培养他广泛的兴趣。
多让宝宝自己拿主意,尽可能地尊重他的选择。
如果宝宝独立做事失败了,不要嘲笑宝宝,即使是无意的。
对于宝宝独立自立的表现,要及时表扬。
4、抓稻草
“黏”特点
“黏”度往往在宝宝寻求关注失败后明显加强。
往往会“黏”住某个特定的大人,比如妈妈、外婆。
宝宝之前常常有被大人欺骗、糊弄、不守诺言的体验。
“黏”原因
这类宝宝往往由于父母没有把握好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或者没有从大人这里得到足够的安全感,而反弹性地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抗“黏”小对策
试着向宝宝解释自己正要去忙的事。
如果对宝宝作出了承诺,就要尽量去做到。
以游戏方式进行渐进式的分离。
永远不要不辞而别。
在宝宝最容易“黏”的时候,比如临睡前、生病时、疲劳时,通过拥抱、摸头、亲吻、亲密地交谈等尽量满足宝宝。
5、被黏住
“黏”特点
宝宝只在某个大人在场时,显得对他格外“黏”。
分别的时候,大人表现得比宝宝还要痛苦。
当别人说宝宝黏时,大人会情不自禁地否认。
“黏”原因
这类宝宝本身没有太“黏”人的要求,而是大人本身过于喜欢宝宝依赖自己的感觉,不自觉的言行中鼓励了宝宝的这种“黏”。
抗“黏”小对策
与宝宝分离时,要清楚知道不是不爱他,不要在心里产生负罪感,认为自己伤害了宝宝。
反省自己在处理事情时反应是否太敏感,如遇事时常惊慌失措,这种紧张的情绪是很容易被孩子模仿,从而也产生对环境的不信任感和紧张、焦虑的情绪。
记住,在离开的时候要面带微笑,即使再难受,也要让宝宝意识到:离开不是永别。
现在回想小时候一步也不肯离开的小宝宝,才知道什么叫“母爱是一场分离”。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些的伤感,但正因如此,作为母亲,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成长才对。黏我的时候,我很享受。不黏的时候,我也不会跟在他屁股后面“求关注”;我实现我的人生理想,我的“梦想”跟他无关。这样做妈妈,才够酷,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