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期待的心情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终归没让自己失望。每部电影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韵味,每种韵味在每个人心中又是不同的领悟。似乎多少有些感触,却模糊说不上来。只记得,画面的至情、情感的至真、音乐的至纯是那么的令人回味。
当莫朗奇拿着老师马修的日记找到派皮诺时,翻开日记的首页,那熟悉的画面唤起了童年记忆的点点滴滴。这是一所看守着一群所谓“越轨”少年的“监狱”。高高的筑台、紧闭的铁门、类似监狱的探亲等等,是早期孩子教育的一种畸形方式。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气息;它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马修来到男子寄宿学校故事的序幕慢慢揭开。主人公马修作为学监兼音乐老师到男子寄宿学校报道。这类似监狱的地方,本就是规训的开始。一场规训,是一系列符号的展现。马修的报道,是权力结构体系下的主体与客体间关系的展现,暗含了校长在权力结构顶端的傲娇以及被支配者的无奈与服从。名号的称呼、姿态的昂扬、手势的收放、声音的高昂、规章制度的严格执行,俨然构建起一套标准的科层体系。不需也不能有同情,是权力主体的秉性,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的具有强大威慑力的让人深感恐惧的集权。在规训体系下,孩子也或只能趋于无奈,或一种扭曲的方式反抗!
在这里,一切都带有时下网络用语“被”的含义:被安排的时间,被缩小的空间,被限制的娱乐休闲,被强力威慑的惩戒,压抑了孩子的本真。封闭式的建筑、透明玻璃的监视、“行动—反应”的以暴制暴的惩罚、严格的标准执行以及时空安排与限制,所有的一切束缚了个体自我的展现,主体性在规训之中被逐渐驯服。所有的一切都按部就班,所有的一切都“中规中矩”。那驯服的孩子的行为只是权力结构下的被迫支配的反应,但掩盖不了对现有制度、结构不满的表达。那保持本真梦想的内心,必然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冲破牢笼的束缚。
校长的居高临下 孩子们的放纵与胡闹科层制与规训体系下的无情不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那些试图以暴力惩罚作为改变孩子“越轨”行为的想法,是不会起到任何作用的。越轨只是换种方式展现,但仍旧是越轨。大人们总是自以为是,将孩子所具有的叛逆性格与行为归咎于孩子本身,却不去思考社会制度、家庭结构给孩子带来的重大影响。孩子们的亚文化、甚至是反文化都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解决叛逆的“越轨”行为不能仅从个体入手,更应关注宏观的制度结构并加以改变。马修的到来使孩子们的生活有了生机。和以往的严词喝令不同,马修并没有在孩子们犯错时加以责怪,而是为他们进行辩护。在尽可能不断维护他们的同时,他还不断挖掘孩子们身上所具有的潜能。而音乐,这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奇妙事物,成了马修和孩子们建立起友谊和信任的桥梁。二者所形成的音乐共同体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突破以校长为核心的制度结构的束缚。由此,音乐成了一种反抗方式!
著名哈佛大学社会学家索罗金曾经在监狱里等待死亡。但是,他幸运地出狱了。出狱后,他说,人类存在在爱能。爱是一种改变的力量:颠覆宰制的力量,改变被宰制者的悲剧。电影还是给了人们希望,因为爱!所有一切的改变,都源于马修轻柔关心的语气、真诚备至的肯定,以及给予孩子们以希望与快乐的音乐交流。内心最深处的敏感地带被触动,看似封闭冷酷的心,也必然打开。那已融化的冰,在温暖的海洋里,并不会再次冻结成形。春天来了!
音乐的改变孩子们终归胜利了。
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一切看似不可能改变的事情,或许只是运用的方法不对而已。规训与惩罚,改变不了什么,更掩盖不了渴望冲破牢笼的本真。
希望之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