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樊樊
山的那边是什么?导读——
人生,
除了房子和孩子这眼前的“苟且”,
还有很多的“远方”可以去。
人生,就是一个翻山越岭的过程,
想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
你需要用奋斗的脚步,去见证。
01,美国人真的不在乎房子吗?
这几天,有一篇题目为《家里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什么体验?答案太颠覆!》的文章又刷屏了,很多公众号都转载了这篇来源于知乎问答上的颠覆性观点文。
对这类文章我一般是不屑于看的,仅就这个标题给我的感觉来说,首先我没有在一二线城市,我也没有很多套房。其次我以为这种文章无非是通过炫富煽动大家情绪呗。
后来我看到一个文友的公众号里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我又看了看题目后缀——“答案太颠覆”?我忽然动了想打开看看的心思,于是就强迫自己看了一遍。
此文中提到的颠覆性观点是:到了美国才发现,感觉这代中国年轻人都有虔诚的信仰:房子教。美国上层社会的年轻人是很瞧不起这样的中国年轻人的。
房子教——这个词用得有点高大上了,并且带着讽刺意味,我们中国人通用的词是“房奴”,更具有悲观的现实含义。
文章里,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就像追求大米屯得多的非洲人理解不了追求房子多的中国人一样;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拿钱来衡量价值的中国人,也同样理解不了更重视所做的事情本身、而不是做这个事情能赚多少钱的美国人。
因为文友的公众号阅读量很低,也没什么人评论,我就专门又跑到大的公众号里找到这篇文章,看看大家在留言区都怎么评论的。
结果基本在我预料中,很多读者都表示只是看看,无法做什么评判,对于美国人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观和价值观,也都不清楚并保留怀疑态度。
国情不一样,并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看待房子的问题。我也对美国人究竟是不是文章作者说的那样看待房子表示怀疑。至少在我获取的一些真实信息里来看,美国人是很喜欢住大house、开豪华汽车的,而且美国人很浪费资源,没有太强的节约观念。
而且,大家没有发现吗?那篇文章根本就是文不对题,在知乎上提出“你在一二线城市有很多套房是什么体验”这个问题,原本针对的就是国内的群众提出来的,但他这个答案突然间拿美国人甚至还把非洲人拉出来做比较,很突兀,完全答非所问。
那么,就算非要比也没关系,就算美国人真就是那样看待房子,我们也没什么说的。可是,回到我们自己的国家,承认自己的国情和现状,难道真的很丢脸吗?我认为一点都不。
02,中国不但有房奴,还有孩奴
我这篇文章不讲有很多套房的那部分人的事儿,我先说说那些当了房奴的人的事儿。
没错呀,我们中国有太多的房奴了,这是我们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里,我们依然要积极努力地奋斗呀。
贷款买房子,往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的方向奔,这件事有压力也有动力,我们这些房奴们肯定是觉得有奔头才要去奔的,不然,干嘛要这样活?
那篇颠覆性的文章观点,确实能为很多比较迷茫的人提供另一种过人生的思路和方向,比如,走高晓松的路子,不买房子,四处云游,如仙人般潇洒的过一生。
但对已经在房奴这条路上奔走的人们来说,却一点积极意义也没有,难道会有很多人因为这个颠覆性的观点就做出转折性的决定吗?卖房!不做房奴了!从此只为精神世界而活,可能吗?现实吗?
正如我们中国也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里都存在着“孩奴”这一现象一样,即便很多教育专家出来呼吁:你们不要再这样惯孩子!这样会毁了孩子的前途,甚至会毁了家庭!
道理讲了千万遍,有什么用呢,很多家长就是愿意充当“孩奴”,愿意给孩子当牛做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那么,美国有没有“孩奴”呢?我看过一本在法国生活的美国女作家写的一本关于法国妈妈育儿经的畅销书,里面多次将美国人和法国人养育孩子的方式、观念进行对比。
我得到的信息是,美国家庭也如我们中国人一样在抚养孩子方面很操心,围着孩子转是常态,并且在孩子教育方面特别焦虑,同样的一副生怕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
反倒是法国人对孩子看起来并不那么上心,这虽然得益于法国的社会福利制度非常健全做前提,但法国人本身在抚养和教育孩子方面的理念确实不同于美国等其他国家。
法国妈妈一般在孩子出生几周后就开始培养宝宝睡整夜觉的习惯,每日定时定量只给宝宝吃四餐饭,中间没有任何加餐,没有零食法国妈妈一般在生产后三四个月就出去工作了,她们的宝宝几乎不吃母乳,法国育儿专家认为婴儿奶粉比母乳更好。
可见,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回到我们中国人的现实中来,确实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结婚可以不做房奴,有了孩子也可以放手散养不做孩奴,但对于心甘情愿就要做房奴或孩奴的人来说,支撑他们这样做的核心观念早已经形成,你想通过一篇文章改变他们,很难!
于是我想问,那样的文章看完之后,究竟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呢?
我想,用“见仁见智”来总结可能都有点太客气了,实际上我认为那篇文章毫无价值,除了能引起人们本就浮躁的心更加浮躁,别无他用。
去知乎里看看原帖下面的评论会发现,批判这个所谓颠覆性答案的评论者也是此起彼伏,有人甚至指出他这篇文字纯属胡编乱造,根本代表不了真实的美国。更不能以这样一个本身都站不住脚的观点随便拿来跟中国作对比,完全没有站在合理的角度去对比,只是一个煽动性的空洞概念。
所以,每当我看到明显有煽动公众浮躁情绪的文章的时候,我都特别反感。
作为一个原创作者,我从来不愿意在文章里说教,因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
关于房奴和孩奴,我当然也有自己的看法。
03,房子和孩子,都是向好的追寻
我从事的是广告策划行业,我记得我以前的上司说过一句话:“消费者大多是有常识、没知识。”
当时这句话是在我们开产品创意头脑风暴会时说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广告可以用看起来专业的内容和形式,去让并没有太多专业知识的消费者相信我们的产品。
所以很多人会被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的宣传和言论所蒙蔽,你以为那是绝对可信赖的,实际上未必。但我们经常会心甘情愿为一个令自己感到信赖和愉悦的广告去买单,这其实也无所谓对错,只要产品本身不错,广告夸张一点也无妨。
所以,如果我有钱,我还是会买房,房子又没有错。
但我不会做房奴,不贷款是我的底线。我也不愿意做孩奴,当我看到周围的朋友太宠孩子、处处围着孩子转我也是够够的。
我确实也很羡慕高晓松,恐怕这辈子可能也活不出他那份潇洒来,但只要没病没灾逍遥自在,就是不错的人生啊。
当然,我也没有看不起当房奴的人,更不敢怠慢做孩奴的人,因为我知道,每个人生活得都不容易,谁不是一心向好呢!
生活是向好的、常新的,人生追求一种向上的向好,或许是一种永恒的追寻,不管你是物质上的追寻还是精神上的追寻。
对于中国人来说,能拥有很多套房就是赤裸裸的一种向好的追寻,我们不用去讽刺这种追寻。
我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并存的,它们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物质可以为更好的精神追求买单,精神上的高追求则可以避免物质过剩带给人的空虚感和精神侵蚀。
不管你追求什么,房子也好,或者任何你认为美好的事物,只要这种追求的状态是积极的、向上的,就值得去肯定;但如果是贪婪的、不择手段的、甚至害人不利已的心态去追寻,那就不是一个向好的追寻。
我还觉得,也正因为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没有很多套房,所以可能才对文中开头提到的那篇文章那样的标题感兴趣。
因为潜意识里,中国人普遍就是会认为有很多套房是一件很牛的事,也很想提前体验下有很多套房到底是什么感受,但文章内容却给人们打开了另一种视野,虽然可能作者分析得并不科学,也说明不了真相。但至少,像高晓松的那种活法肯定有不少人偷偷地羡慕过,你们承认不承认吧!
我们不跟美国人比,我们也不跟有很多套房的大城市人比,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要和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强,就说明人生的方向没有错。
买房当然没错了。有房的不必自觉很牛,没房的也不必眼红心急,至于房奴,只要你愿意,你就是快乐的!
至于说房二代没出息,则是另一方面的话题,本文不做讨论。
04,但房子和孩子,不一定是整个人生的核心
在中国,房子、孩子——是每个有家庭的人的生活核心,但不一定是我们整个人生的核心。
照那篇文章的颠覆性观点,我们需要像美国人学习的是:人这一辈子,不能只为房子和孩子这眼前的“苟且”所活;人生,除了房子和孩子,确实还有很多的“远方”可以去。
——能这样看待人生,我们才不至于活成那位作者所说的“美国人眼里的笑话”!
用奋斗定义人生,而不是用房子多少定义人生,更不是用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去定义自己的人生是否成功。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你们认可吗?
人生,就是一个翻山越岭的过程,山的那边是什么?只有去过才知道。你翻过的山越多,看过的风景也就越多,视野和格局也一定会有大不同。
对于实实在在有钱的那些人来说,有五套房和三十套房的意义大概没多大区别,我想,这才是家里有很多套房的真实感受吧,用崔永元的书名做一个感言就是:不过如此。
这样的观点你认为颠覆吗?我觉得一点都不。马云不是说了嘛:钱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数字,再没有别的意义。
我们普通老百姓,也不必把房子看得太重,不论你的房子升了多少值,它也只是一个供人栖息的场所。
我们今天为房子奋斗,是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更好的未来保障;我们一不小心做了“孩奴”,只是一心希望孩子幸福快乐地成长。
我们的这些追寻没有错,并且是向好的。
但,别忘了,我们的人生可不止为了房子和孩子而活,还应该有更多向好的追寻,不是么?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