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来的时间
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们一读书,我就总会忍不住皱眉。起初,我以为是孩子们长大了,追求个性化,不愿意等别人,因为每次提醒了他们读整齐时,重读就比刚开始要好些。可是最近我发现,那种整齐只是读书流利的孩子刻意放缓了节奏去迁就大家,那些读不流畅的孩子在中速的环境下被掩盖地相对比较好。去宝藏群里一问,有几个老师跟我说自己班也有过类似的时间段,有很大可能性是练读得不够。
这种说法我还是比较相信的,因为自今年的疫情后,我们班齐声早读的时间已经接近于0了。一来是孩子们戴着口罩,呼吸尚且不舒畅,读书更不方便;二是是门口测温错峰入校,7:55才早读铃,现在的课文又长,等孩子们慢悠悠拿出来书,刚读没几段,就正式上课了。这样紧凑的节奏里,到底怎么才能挤出来时间见缝插针地安排早读呢?
2020的最后一个月的第一天,总有种一切更新的感觉,适合做新的计划。昨天晚上我就构思好了,班级的座位是滚动制,目前,班里数学和英语作业都由当周的第一排同学收,语文作业则有每天的“N+1”排组长收取,日记本单独交给昕怡,按理说,收作业速度应该很快,只要有人坐镇指挥,就不会耽误早读。
早上我提前到校,观察孩子们的进班时间和作业情况。7点40的时候,班里大约有一半同学到校。我催之再三,孩子们打开书,从“听课文”改成了“读课文”。第一排的8名组长中,进班了5名,已经在收作业了;另外3名晚到的组长似乎跟组员们达成了一致,虽然座位空着,但座位上已经摆上了成员们的作业。7:50,除去请假的瑞屹,剩下的同学几乎全齐。我们开始读第七单元。到8点整正式上课的时候,一个单元的内容已经快读完了。如果每天都能保证这样的高效率,那每周下来,也能挤出50分钟的早读时间,一个月大概可以把课文读上一整轮。同样的,如果课间三分钟能完全被利用起来,一个月的时间下来,一到六年级所有古诗文至少也能读上一整轮。孩子们的自律性不会有这么齐,少不得我得多督促。这是师生共同挤出来的时间。


今天天冷,孩子们跑起来就格外勤快。我穿了磨脚的新鞋子,就只能站在原地给孩子们录视频和拍照。每天五六分钟的跑操时间,也是全校师生狠抓进场退场效率,挤出来的宝贵的锻炼时间。一个月跑下来,不少孩子明显体能有了进步,不是体测时跑个50*8都狼狈不堪的样子了。





一起看国粹
今天要上的课是《京剧趣谈》。关于京剧的知识,我多是从各路小说里得来,对全本的剧听得不多。曼殊给我推荐了央视全本的《京剧》纪录片,总共十来个小时,一时间也是看不完。好在妈妈是多年的戏迷,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充分发挥了“亲友资源”,请她推荐了带有“亮相”和“马鞭”的京剧片段,然后先请她教我,我好在对着视频跟孩子们讲解。
课前,我们先做小调查,得知班里的孩子们对京剧的了解是一片空白,那我事先准备的素材就派上了用场。一段录制的两分多钟的视频里,有不同角色,有不同唱腔,适合孩子们对京剧形成一种大致的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去进行文本的阅读时,就会轻松一些。

这一课光是作为文本阅读素材来上,是很好上的,孩子们找答案很容易,可是我总想给孩子们留下一点语文以外的东西,也好给后面语文园地里关于戏曲名词的授课做点铺垫。湖南的刘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传承者》的视频剪辑,里面包含《三岔口》和《伐子都惊马》,内容的确精彩,孩子们想必喜欢。舍不得用正课,我跟孩子们约好,今天午饭的时间一起看。果然,《三岔口》热闹的鼓点和文本中的术语一对上,孩子们看得兴趣盎然,各个对着屏幕指指点点,陪餐的张老师只能无奈地反复催促: “饭要凉啦,赶快吃!”
我陪着孩子们看了一会,吃完饭再次路过班级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分钟后了。本来预想的是孩子们大约已经去户外活动了,谁知,透着窗户看去,教室讲台前挤满了小可爱,正盯着屏幕上的《伐子都惊马》,饶有兴趣地观看着。倒趴虎、单提、硬屁股坐子、跳叉、跳门槛儿,随着演员的动作,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复述着屏幕上的术语,在他们面前打开的,大概是另一个平时不曾留意过的精彩世界。



见贤思齐
参与到共读之中的孩子越来越多。其中进度最快的是雅希,今天她来领取了最后一部分——神话传说的阅读任务单。至此,班里参与共读的人数已经达到了25人。这一套共读单,来自于浙江的阿章老师的分享。在实际使用时,我结合了班级的实际学情,把专门的导读课变成了简单的引入,把阅读任务单的顺序调整成“鲁迅的故事”——“眺望童年”——“家乡的人”——“百草园的泥墙根”“到外婆家看社戏”——“传说 故事 笑话”。从收上来的阅读单来看,孩子们看得都很认真,通过他们的回答和推荐,我也能实际了解到每个人的阅读能力。

昨天给孩子们听了《月光曲》,要求写下听到的联想。除了有些让我摸不清是刻意插科打诨还是真的产生了奇怪的联想外,大多数同学写的都结合了曲名,做了很优美的文艺性描写。
文韬写道:“月亮越升越高,越升越高,直到穿透了夜晚的微云。浪花在月光的衬托下,变成了洁白的雪花,一个接一个地撞向岸边,像下了一场小雪。”
李欣写道:“月亮从水天的相交线上出来,周围的云彩变得五彩的朦胧,像嫦娥在月亮上织的轻纱。”
子臣写道:“浪一遍一遍地翻滚,一遍一遍地拍打着石头,让人有一种寂寞感。”
祚熙写道:“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拍打着海岸,水花四溅。就在那天和地的交界处,来了一束光,很亮。先是一点,再是一点,到最后,成了一个发亮的圆,那是月亮。”
恒驰写道:“只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一个个大浪冲来,使我惊慌失措。柔弱的月光似乎替我抵御了潮水的袭击,于是海面就此安静下来。”
同样一首曲子,娇娇想到了竹林下的月色。她写:“一丝银光照在了大地上,霎时间竹林、草地、小河都洒满了银光。”
“一阵清凉的风吹过,刮散了月亮周围的微云,刮响了树上的叶子,刮得大地要去理理自己的银发,也刮来了五六个快乐的孩子。他们大概是从哪儿看马戏回来,一蹦一跳地越过原野”,这是婧涵记录下的场景。
“一阵大风刮过,天上的云越来越多,转眼间星星、月亮都被掩盖,朦胧夜色反而更好看了”,这是可怡幻想下的美景。
“时而期待,时而失望;时而沉吟忧伤,时而信念坚定”,这是镇源写下的情绪。
一中午的时间,只改完了日记本,忙忙碌碌地挑了一些随笔中优秀的句子录入。下午教研回来,桌子上还没录入的本子已经被性急的孩子们偷偷拿走了。这种每天只在我桌子上待几个小时,转眼就要归还给小主人们的作品,想整理起来真的是太难。
今天看群里在推荐素米老师的彩色习作墙展示,一本本个人作品被放在教室后面陈列,看起来赏心悦目。购买材料的费用不多,彩印的费用应该也还算成本范围内,但整理文字是一个大工程,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家长们的响应。像这种能立刻用上、让孩子们即使获得成就感的小创意,我好想从现在就试着做起,不给自己和孩子们留下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