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经典

作者: 格致教练蒋海涛 | 来源:发表于2020-02-22 11:08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网络

    全民抗疫期间,不方便出行,宅在家里头无所事事,于是很多爱学习的小伙伴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在线学习项目,我们也组织了一个线上《道德经》读书会,已经走过了22天,读到第15章了。

    这一次实践,也让我们对如何阅读经典,有了一些心得,就便分享给大家。

    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们头脑里自然会蹦出来一个问题:这句话什么意思?当我们有些积累了,又会蹦出来第二个问题:有好几种解读哦,到底哪个是对的呢?

    这两个问题背后的动力都是:给我一个标准答案吧。

    诚然,读古时候的书,消文纳义是第一步,用同样的一个词,今天的意思跟两千多年前相比,会有很大变化,因此,突破字词的障碍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当我们参阅了各家的解读,字面上理解了一句话的意思以后,接着去追求标准答案,恐怕就走到岔道上去了,因为

    本没有标准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

    传说老子是周朝国家图书馆的馆长,《史记》上记载孔子曾经去老子那儿请教过“礼”的学问,老子跟孔子说: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意思是说,当初说这些话的那个人(老子指的是周公,因为周公制礼作乐),他早已经挂掉了,你问我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怎么知道呢?

    所谓标准答案,只有作者知道,而所有经典的作者,都已经挂掉好几千年了,我们到哪里去验证标准答案呢?

    更进一步地说,即便作者还在,也没有标准答案。

    文字是有生命力的东西,文章一面世,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作者不再拥有绝对的解释权了。翻出我自己的两三年前的旧文,我已经不同意里面的某些观点了,因为我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断演进中,让我去为过去的文章背书,我才不干呢。

    曾经有小伙伴要转载我的文章,说是要弘扬我的大名。好吧,谢谢了!但是这个圈套我不钻,传不传播是你的事,我可不想为曾经的梦话承担永久的责任。如果你碰巧读到了,对你的生命有所启发,那是你的造化,跟我没关系。如果你碰巧读到了,感觉被误导了,生活走了弯路,也不要来找我。

    真正的作者,已经定格在过去的那个时刻了。即便老子乘愿再来,你要是赶过去问他,老老师,您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到底是啥意思啊?老子准保跟你说,走开,过好你自己的日子,别来烦我。

    是的,想要标准答案是一种精神上的懒惰,是不想去投身实践的美丽的借口。如果带着这样的借口活了一辈子,还自以为学富五车,不亦悲夫!

    免除标准答案的困扰,就可以真正读书了。因为不再害怕对错,不再担忧露怯,于是创造力被激发。阅读必定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是创作我们自己的崭新的生命,这才是阅读的真正乐趣。

    老子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因为经典里蕴含的智慧,能够给我们当下的生命以启发。

    然而《中庸》里却说,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好像”古之道“有毒,不能随便搬出来用,照搬要出问题的。

    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阅读经典时,你的注意力投放在哪里了,你是”答案“导向呢?还是”问题“导向呢?

    答案导向,就是把先贤的答案当成金科玉律,直接套用到实际生活中。孔子说,你这么做,就等着倒霉吧。

    问题导向,就是先搞清楚先贤们在文章中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沿着他们提出的问题继续追问下去,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给出自己的答案。

    比如老子提出的核心问题是: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有没有副作用?如果有,怎么办?

    比如孔子提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活着才是有意义的?特别是身处大变革的时代,如何活?才算活出了人味儿?

    老子和孔子都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那是2500年前那个时代的答案,我们要想理解他们的答案,就必须理解那个时代的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作者的人生经历,甚至于中华文明的底层结构。

    理解了先贤们是如何推导出他们的答案的,然后再借鉴他们的思维逻辑,来过好我们今天自己的生活,这才叫智慧。

    有鉴于此,我们的读书会思路是:

    Step 1,每读一章,我们都要问,作者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什么问题?

    Step 2,思考作者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为什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作者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Step 3,针对这一问题,我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为什么?

    Step 4,其他人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答案呢?或者具体到各自的生活中,有什么或将有什么鲜活的应用呢?由此可以引领大家讨论分享。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为什么不求甚解,反而能欣然忘食?

    所谓”甚解“,就是老想搞清楚作者是什么意思,相当于把时间精力都用在琢磨”别人是怎么活的“上面去了,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而”不求甚解“则是向内看,用智慧之光来观照自己的生活,探求自己的答案,如此,则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至于别人的生活,留给别人去操心吧。世上的事儿,都留给你一个人干了,不是要把自己累死,让别人闲死吗!

    下面的链接是我们已经完成的两季《道德经》读书会的部分录音,感兴趣的同学请自取之。

    《道德经》读书会第一季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AIrA-nZb9WG8a9xufdv1w

    提取码:s3rc

    《道德经》读书会第二季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QbB1Sl3NNeOYOeqzCc1eg

    提取码:ilt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阅读经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ik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