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互联网科技@产品
从立场到行动:摩拜单车的故事

从立场到行动:摩拜单车的故事

作者: 孙彬的小罐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7-03-27 18:41 被阅读682次

    1.

    最近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人有两种,第一种人的世界里主要是三个词,是立场、感受和意见。

    第二种人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这句话点破了身边很多的人和事,也让我明白,人和人之间毕竟是有不同的。

    今天咱们先从摩拜单车的故事说起,最后再回来说说这个观点。

    2.

    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仿佛一夜之间被橙色的小车占满了。我个人也交了「押金」,成为了摩拜单车的用户。

    当然,小蓝车bluegogo和小黄车ofo的体验也不错,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也不是这几个产品之间的高下,今天咱们只讲摩拜单车这一家公司的故事。

    首先,值得我们小骄傲一下的是,「共享单车」这种商业模式,不像中国大多数互联网创业项目那样借鉴或直接搬用了国外的成功模式——比如滴滴借鉴Uber、腾讯借鉴ICQ、阿里巴巴借鉴ebay、微博借鉴了tiwtter、百度借鉴了google——摩拜单车这个概念、产品以及服务都是中国人首次推出的。

    摩拜诞生于中国,创始人是一名在汽车行业待了10年的85后女记者胡玮炜。

    我们来跟随她,以及后来加入摩拜的联合创始人王晓峰,发现并做起这门生意的思路来讲述这个故事。

    首先,痛点在哪里?三个字:出行难。

    车多、路堵、地铁挤,这是摆在大城市生活的所有人每天都要面对的痛点。北京有3000万人,经过数据统计,每天大约是7500万人次需要进行物理移动,这7500万人次的移动当中,大概有1/3的人群是小于5公里的物理移动。

    5公里范围内的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骑自行车,这需要花费20~30分钟的时间,但是整体会省去30%~40%开小轿车上路,对交通拥堵是一个极大的舒缓。

    但是问题还没有完全被解决,很多人在5公里内的出行依旧没有选择自行车。为什么呢?

    第一是不便宜。质量好一点的自行车动辄几百上千的价格,对于很多人来说,足够挤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公交地铁了。

    第二是不方便。你骑自行车去一个地方,很可能办完事还要去其他的地方,这时候你就得考虑这辆车放在那该怎么办。

    第三是有风险。网上一个调查表明,基本上每个中国人一辈子平均要丢4辆自行车。甚至有很多人怕丢,骑车回到家还要费力地把车搬上楼。

    第四是长期的维护成本。自行车需要维护,上油、打气、换胎,很多人觉得不值得。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缓解交通压力,为最后5公里的出行带来便利,各地政府也做了很多的工作。在很多的一线城市很早就有公共自行车了,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担心丢失,但还是有一个痛点没有解决,那就是不方便。

    一次,胡玮炜在杭州看到了公共自行车在路边,喜欢骑自行车的她虽然很想租一辆自行车在城市里游荡,但是却不知道怎么租车,怎么交押金,去哪里办卡。

    公共自行车还有个问题,就是借车和还车都必须找自行车桩。如果你借车的地方有车桩而目的地没有,那就很麻烦了。这种看似简单,实则还是有些麻烦的公共自行车,就一直是一个流行不起来的鸡肋产品。

    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了,互联网支付已经那么方便了,为什么一辆自行车却骑不了?这时候一个创业的点子在胡玮炜的心里萌芽,如果在任何一个地方,出门就有自行车停在那里,扫码就能开锁,随用随停,岂不是很方便的事?

    在很多的文章中,就只把摩拜单车的故事讲到这里了,一个伟大的点子,加上创始人的运作和投资人的介入,一桩改变世界的生意就这样成了。——2016年,摩拜单车就已经完成了C+轮融资,投资金额达到了数亿美元。

    然而真实的故事还只是刚刚开始。这后边的故事,才是我今天想要真正讲述的。

    3.

    当胡玮炜把这个点子告诉身边的同事时,她收获的不是赞扬和支持,而是几乎一边倒的质疑。

    车子放在那,被偷了怎么办?

    车子轮胎没气了,谁去打气?

    车子坏了,甚至被人故意损坏怎么办?

    哪些地方该投放自行车,投放多少?怎么统计?

    提出质疑的大部分人都离开了这个项目。最后只有胡玮炜还愿意做这个事,她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创始人。

    这些同事提出的质疑,加上原本关于城市5公里出行的、公共自行车桩没有解决的那些痛点,现在变成了一堆新的问题摊在胡玮炜的面前。经过思考,胡玮炜把问题和总结问题的方向总结如下: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智能手机app,和可以联网的智能车锁,把自行车从车桩中解放出来;然后把质量做好,把车子的颜值做高,最大程度减少车辆的维护费用;最后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用户每次骑行的费用,大量投放自行车,解决用车难和偷车容易的问题。

    再来把这一系列问题浓缩一下,那就是:质量好,造价低,智能化,这三个必须全都要,一个不能少。

    多快好省啊。

    难怪国外国内这么长时间里都没有人来通过共享单车创业成功,这似乎是个根本无法兼得的死局嘛。

    4.

    最初,胡玮炜的想法只是做一个平台,硬件都外包出去,但发现走不通。她跑遍了所有生产过公共自行车的供应商,但得到的回复都是三个字:不可能。

    这些生产商甚至连报价都不愿意。

    问题出在摩拜单车对公共自行车的设计标准——4年不返修。这一条标准可不是胡玮炜向乔布斯学习来虐待供应商的,而是通过上面的思考不得已而制定的。

    原因很简单,要想降低人们单次使用的成本,这维护的费用必须省下来;而且你总不能让用户扫码之后发现是一辆坏车吧?

    公司成立半年后,Uber上海总经理王晓峰从辞职并加入摩拜单车,成为联合创始人。

    「每当我们纠结细节时,都会回到一个标准:方便和便宜。这是公共自行车的核心价值。要达到这两点,就需要车辆稳定耐用,因为频繁返修的成本难以承受,其他需求都是次要的,只能尽量满足。」王晓峰在一次演讲中说,「共享单车投放到大众市场,一定要做到免维护,不需要人工管理,这实际上是基于成本的测算。比如在北京开一个租车铺,每个租车铺放100辆自行车,需要雇3个人三班倒,提供24小时租车服务,这个人工费非常高。如果我们造一辆免维护的自行车,就可以把这些人工服务省下来。虽然这种单车造价很高,但是它可以用非常低的运营成本够铺向市场」。

    但在他们找到的自行车生产厂看来,这种要求莫名其妙。摩拜单车要求车轮的辐条保证4年不坏,自行车工厂的反应是:「辐条这么便宜,坏了换一根不就行了?」同样,在寻找车锁供应商时摩拜单车也碰了壁,在此之前,市场上并没有二维码电子自行车锁。

    没别的办法了,王晓峰只能选择,自己开工厂。这一开,事情就越玩越大了。现在摩拜单车已经拿到了超过30项专利。

    为了解决车掉链子的问题,单车采用传动轴而不是车链子进行传动,下图来自摩拜单车的一项专利。

    为了解决打气麻烦,换链条的麻烦,摩拜采用了实心轮胎、无链条车轮。

    为了解决免车桩的问题、扫码付费的问题,和防止偷车的问题,摩拜采用智能锁,里面安装了GPS定位模块。这个智能锁后来成为了摩拜的核心技术,它可以用来帮助用户定位寻找闲置车辆,也可以帮助公司统计那个地区的用车需求高,这调配的问题就跟着解决了。

    为了解决风吹日晒车辆变旧的问题,摩拜选用全铝制的车架。

    然而,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比如,带有GPS模块的智能锁,电池该怎么办?总不能雇一大批人,每天四处给车子换电池吧?后来公司又不得不研发了能够自动充电的智能锁,让人们在骑车的过程中能够自动为智能锁充电。

    还有这个智能锁的锁舌,为了免维护,至少要达到2万次开关的要求,这就得购买一种日本产品,但是日本公司下单后要45天才能到货。「当时有点懵,所有零部件都准备好了,一个锁舌要卡45天。」王晓峰说。

    办法比问题多——但是新的问题总会层出不穷。在试运营过第一批车的时候,车子有车筐,结果没几天,里面就出现了小广告、食品包装袋甚至臭袜子。后来第二批车去掉了车筐,又有很多用户抱怨没法放包不方便,于是摩拜又在后来推出了带有车筐的新车型,它更像一个支架,能放包,但放不了小物件。

    它遇到的小麻烦之前根本想不到,包括二维码被涂黑、车座被划破、车停在小区里GPS定位不到等。

    直到现在,摩拜已经做到了很多前人没有做到的程度,还是会面临很多的麻烦和质疑。这些麻烦是一开始根本没想到的。

    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王晓峰说,「看上去,这是个简单讨巧的主意,只需要一个App,把手机、智能车锁和自行车连接起来就行,如果这么容易就好了,做成这件事太麻烦。」

    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就更多了,除了那些属于文人的、不痛不痒的关于审美和自由选择之类的屁话,其中最多的质疑就是:「摩拜单车能赚钱吗?」单辆车的生产成本很高,骑行费用又很低,加上一部分素质较低的用户故意毁坏车辆,这成本哪里收得回来呢?

    文章一开始我说到,在成为摩拜单车用户的时候,我交了299的「押金」。这个押金打上了引号,意思就是我其实是知道它压根就不是什么押金——互联网租车又不是去店里租,压得哪门子金呢?

    这其实又是摩拜想出来的一个解决赚钱和资金链的办法——用大量用户的押金去做理财投资,在这一块来赚钱。

    挺可爱的,这是交费时候我的想法。这一下子摩拜又成为了金融公司,共享单车只是它提供给用户的一个增值服务而已。

    不出于道德,我认为这钱应该交。一个想尽办法一边生存,一边帮人们解决问题的公司,用户应该让他生存下去。

    5.

    聊到这儿,我想我们可以回到我今天想聊的话题了。

    什么叫立场、感受和意见?什么又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大多数人面对大多数事,其实都是第一种人。比如胡玮炜在萌生这个点子的时候,身边人提出的质疑。这就是立场、感受和意见——这类人总能在事情开始之前周密地设想出无数的困难,并认为想要去做这件事的人太想当然、太幼稚。

    而硬着头皮去做,在困难真正出现的时候,想出更多的办法一个一个地去死磕的人,就是第二种人。我们在上边的故事中已经讲了很多的方法:运营不行去找合伙人,技术不行去研发,资金不够去融资,找不到供应商就自己开工厂。

    这第二种人眼睛里都只有三件事情:我的目标是什么?我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当前的困难?我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创始人伊隆·马斯克在刚开始做电动车的时候,身边的人给了他一个「忠告」,电动车这事儿你做不来。为什么呢?因为电池的成本太高了。而且这个电池的成本一直就是这么高,短期内也很难再降很多。

    马斯克的回答是这样的:我的目标是做电动汽车,这是我的核心目标。电池的成本必须降,它是必须符合我这个大目标的。电池的本质是什么?无非就是铁、镍等金属,这个材料成本降不下来我理解,但其他的成本在哪里?都是人们加工和协作方面的成本,这一部分成本不仅要降,还要降到趋近于零。

    生产成本高,我不在美国生产;某种流程成本高,就优化这个流程;某种设计导致成本高,那就推翻了重新设计。

    很多困难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当然也有很多困难是实际存在、但一直没有人想过办法去解决的。这些困难在第一种人的眼里会固化成一种立场、一种观点;而在第二种人眼里,会变成行动中阻碍自己接近目标的绊脚石,别人没解决,不代表我解决不了。

    最近我自己的公司也开始尝试做一件新的事情。我们发现了市场上存在的痛点,也发现了一些没有人解决的麻烦。一开始去做的时候,听到了很多反面的意见。而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我们遇到的是一开始提出意见的人和我们自己压根没有预想到的问题,那都是一堆细碎的、无法系统性描述的技术性问题。但我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痛点存在又没有人解决这个事情,一定代表了它实现起来不容易。我们要做的,就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磕,一步一步地接近目标。

    上述的这一个道理,让我找到了一个思想上的主心骨。创业做一件事情的过程,就是实现自己从第一种人转变为第二种人的一个过程。

    6.

    这个观点我想不仅仅属于创业者,它同样适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选择。

    比如是否该去大城市打拼?是否该学习绘画?是否该跳槽去一家新的公司?

    当你就这些问题询问身边人的意见的时候,也许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建议和看法。消极的意见有:大城市房价高啊,空气不好啊,人和人距离疏远啊。积极的意见也有:学习的机会多啊,遇到牛人的机会多啊等等。

    这时候你该怎么选择接受哪些意见呢?

    我认为首先你得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和给出你意见的人的目标是不是一致的?

    如果你的目标是追寻更好的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而你的朋友的目标是追寻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便利,那你们两个人压根就不在一个频道里交谈。

    对于你来说,高房价、高污染是寻求机会应该付出的代价和应该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那位朋友来说,远离高房价和高污染也许本来就是人生的目的。

    反过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远离高房价和高污染,那么你面临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去二三线城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怎样解决自己专业太冷门的问题?

    再举个例子,前些天一位朋友问我,想了解一下相对论,有什么推荐的好书?我毫不犹豫地给他推荐了一本《时间的形状》。他看了看作者,突然想到了什么说到:「哎呀这个人我知道,前几天还在我们那开签售会,说是免费听讲座,还不是圈钱卖书。喜马拉雅上本来做免费音频的,后来又开始做付费音频专栏,各种推广无所不用,这种唯利是图的人写的书,我不看也罢。」

    我并没有和他争论一个作者靠卖自己的书和知识收费过活有没有什么道德上的问题,而是直接问他:「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是要了解相对论,还是要结交一位品德无比高尚的朋友呢?」

    我还进一步举例来说,上学的时候你请教一位成绩好的同学一道数学题的解法,你是关心他能不能给你讲明白这道题,还是关心他在家里到底是不是孝敬父母的好少年呢?

    这位朋友最终也没有看我推荐的那本书——实际上最后他关于相对论的书也一本没有看。我想,对于他,想弄明白相对论这件事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否则至少他可以问问我有没有免费的电子版嘛。

    明白自己的目标并确立行动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也是很麻烦的,而保持一种立场和态度是相对简单的。但前者能让你持续前进——哪怕最初的目标没有成功,也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副产品。

    正如胡玮炜说的,「这事儿失败了,也是一个很好的公益工作」。即使摩拜最终失败了,事实证明一开始她的目标就是错的,她也会在前进的路上搞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也会结识很多优秀的人,从而保证她的下一次创业一定和最初知难而退的人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而继续保有不变立场的人,只能在一无所获的同时不痛不痒的说上一句:「我早就说了,不行的。」

    并且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立场到行动:摩拜单车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hsr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