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三座高峰,从天而降。《列宁毛泽东鲁迅杂文欣赏》,收录主席15篇、鲁迅48篇和列宁33篇,震撼登场。
饱阅之余,最大触动竟非文章本身,乃主席对杂文之喜爱,以前全然不晓。主席曾许愿,“如果让他选择职业的话,他想当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
哇,主席竟有此愿,杂文魅力真大。
为何?一腔革命热情,一肚不合时宜,不吐不快,不写不爽,挥枪投笔,均重千钧,等效杀敌。杂文,革命重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今,杂文,萎靡不振,风光不再。金刚怒目批评,令人烦;犀利泼辣讽刺,惹人厌。血性杂文,早已远离;带刺玫瑰,寥寥无几。杂文,仅敢远观,岂可亵玩。重器,入库藏山。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那么,20年后,人民日报出版社重印1991年版《列宁毛泽东鲁迅杂文欣赏》,为何?做博物馆文物,隔玻璃远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否。答案,或在主席《要分析,不要片面》一文,因为杂文依然需要,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对杂文的误伤,主席能包容。“要求所有的人看问题都必须很全面,这样就会阻碍批评的发展。”
对杂文的作用,主席有期待。“鲁迅式的杂文可不可以用来对付人民内部的错误和缺点呢?我看也可以。”
杂文的创作,主席愿保证。“我们的政权是人民民主政权,这对于为人民而写作是有利的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给了新的保证。”
杂文的价值,主席知肯定。“革命的战斗的批评和反批评,是揭露矛盾,解决矛盾,发展科学、艺术,做好各项工作的好方法。”
所以,杂文,共和国的缔造者,呵护有加,推崇备至。杂文,曾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站起来之后,强起来还需要吗?值得思考。
做杂文者,当何许人?
鲁迅,匕首投枪,人人皆知。其伟大,既巨笔如椽,又命运青睐。身边同志 ,或倒在血泊,或举手投降,或缄默远遁,鲁迅硕果仅存,幸运者也。
曾坦言,“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答有恒先生》)惶惶终日,骇人听闻!但鲁迅存身有术,斗争有方。有人研究,其一生用过笔名,高达115个。奇怪吗?不!身且不存,文能存乎?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原来,杂文之玫瑰,不仅带刺,更是带血。提头来种,用命去耘,经典来之不易,魅力永存有因。作杂文者,不成功则成仁,非勇士,即烈士!
鲁迅曾说:“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鲁迅书信集》,第978页)。说实话,年龄一把,读其作品依然吃力,较高中时,未轻松多少,惭愧。故需本好书。
所幸,《列宁毛泽东鲁迅杂文欣赏》,赏析精彩,各逞文采,背景有介绍,要处加点评,如借君锋利砍刀,披荆斩棘,轻松悦阅。
畅快一读,立马推荐,以此。
2018年5月20日周日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