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经常观赏小说、影视的人更容易认为我的表述方式有问题。
我是一个喜欢教导别人做事的人,喜爱旁通侧击,分析各种问题发生的各种可能;沟通解读对方的目的和执行方式,以及情景要求,比如第三方期待;写些简短教程,使用方法。
我惯写FAQ和说明书,可以说个人长处是说明文。
那么问题或许变为我的说明文形式似乎不适合交流?
简单想一下,习惯性的差别大。
无脑法
当前汉语媒体更倾向于给出一种观点,给一条路线,为单一路线优化文字结构。譬如小说更注重连续性;电影纵使有部分隐喻,还是一个主旨。而读者选择一个主旨理解,纵然理解的形式稍微偏差。
我称此为无脑法
这种方式的来源恐怕是广大民众独立思维能力仍未建立,不常接受申辩、辩证、切换立场的思维形式。欧美新闻要求是给出反方向立场的论调,主旨消除过分倾向,即便无法真正中立但也不断提示其他意见存在。
非流畅法
我的文字磕磕绊绊而且不流畅,读着读着读者就觉得自己掉线。
我说这更像说明书FAQ,重视可能性
- 或许引导读者选择不同道路,达成不同目标
- 或许希望读者不要略过、半懂不懂,希望意义十分精确的传递
- 或许说明书和FAQ的规范也要适应具有“被时代赋予艺术感”的人群而制作
———————————————————— 原文如下 ————————————————————
我发现一件事,经常小说、影视的人更容易认为我的表述方式有问题。
我是一个喜欢教导别人做事的人,会旁通侧击,各种问题发生的各种可能,沟通对方的目的和执行方式,以及第三方期待。会写些简短教程,使用方法。习惯写FAQ和说明书的,可以说个人长处是说明文。
那么为什么说明文的形式不适合交流呢?
这样得出的表面结论是:习惯性的差别大
当前的媒体,更倾向于给出一种观点,给一条路线,为单一路线优化文字结构。譬如小说更注重连续性,电影纵使有部分隐喻,还是一个主旨。
而我的文字更像说明书FAQ,重视可能性,引导读者选择不同道路,达成不同目标。
或许希望对方搞清楚,不要略过,半懂不懂,希望意义十分精确的传递。
或许说明书和FAQ的规范也要适应这个时代被培养出艺术感人群而重新制作。
网友评论
『而我的文字更像说明书FAQ,重视可能性,引导读者选择不同道路,达成不同目标。
或许希望对方搞清楚。不要略过、半懂不懂,希望意义十分精确的传递;
或许说明书和FAQ的规范也要适应这个时代被培养出"艺术感"的人群而重新制作。』
或许都是指代我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