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曲黎敏的《诗经:越古老,越美好》。国学正热热闹闹地兴起,先一起梳理一下老祖宗们推崇的国学是啥?
《诗经》不仅是部文学作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根基
清朝著名的《四库全书》,官方发起的大规模整理古籍的工作,把中国所有的书籍以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分类。经(绿色)-文化开端,史(红色)-人类历史,子(白或浅蓝色)-精神文化大集合,集(灰黑色)-文学艺术精粹。《诗经》作为一部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没有归在“集”里,而是归入“经”,正是说明《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和根基。
这个根基就是“经”,“经”的历史和变更如下:
汉代以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汉代:《乐》失传了,就剩下了五经
东汉:加了二经《论语》和《孝经》,变成了七经
唐代:官方学校科目中加入了《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和《尔雅》四经宋代:理学家把《孟子》又加入了
于是,正式的儒家“十三经”出台啦,完整的是《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同时,翻开《诗经》看看也会明白为何它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因为里面所描述的全部是原生态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而且表达得纯粹特烈,没有任何掩饰,没有礼仪仁义的约束,全部是由心而生本能的反应,是人类本心本性的真实描述。
《诗经》是圣人给中国人的就是良方,也是现代生活的救赎
说实话,作者这段的内容非常精彩以及难以理解,我读了三遍才有了些自己的理解。为何说《诗经》是圣人开给中国人的良方呢?
1、世界文明有三大格局,大陆文明、海岛文明和游牧文明
海岛文明有非常明显的扩展野心,游牧文明四处狩猎不固定居所,这二类文明都是因为汲取自然资源为生,一旦生长之地的自然资源匮乏,他们就要扩展或者离开。而大陆文明不同,大陆文明以农耕为主,即在同一块地方通过人工种植采集饲养繁殖来提供生长的能源,因此中国人喜欢自给自足,并生生不息。
2、农耕思想约束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黑格尔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地上,把他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之中。”中国地势上是西和北有高原,东和南有大洋,这样的生存空间形成了一种向内求稳的文化类型,安于现状,但同时也封闭自己。以农民为主的中国人其实根本是不变的,即便有条件买了别墅,还是希望有一方小院,一壶酒,一杯茶,种花养鸟,这就是农耕思想。
3、田园诗意生活追求尊崇自然,内心自在知命和谐
这种理想生活是需要清明的政治,稳定的局势,富足的经济为基础。因此“圣人开出的药方不是宗教,不是哲学,不是政治,而是——诗教。”因为宗教痴狂,不符合中国人的温良和谐,哲学思辨,从古至今,有多少农耕者能够潜心辩证思考?政治更是大多数人不敢触碰的,因此只愿“清风明月无人管,担荷踏泥暮时归”。
因此,对于田园悠闲生活的向往,在《诗经》中比比皆是,如今天分享的《魏风.十亩之间》
徜徉在十亩之间,是我们队现代生活的追求和救赎
原文是“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十亩田间是桑园,采桑的人悠悠闲闲,牵着你的手一起回家。十亩田外是桑林,采桑的人慵慵懒懒,嘴角含笑跟着你走。
有满足物质基础的桑田,有相依相伴的人,更有悠闲慵懒的心情,因为这样衣食无忧,又有亲相伴不会孤单,能够享受这样恬静悠然的生活,嘴角怎会不微微翘起?上一篇我们读过《采薇》知道人生经历一场以后,终究不过是被割去的豆苗,每一茬的豆苗殊途同归,既然最终都绕不开生死,那为何活着的时候不能安逸与宁静?
非常喜欢木心的诗《从前慢》:
“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我们现在的追求太多,物质种类眼花缭乱。
面对满橱满柜依然永远少一件衣服的,何时能断舍离到衣橱里就几件棉麻布衣?
其实一碗清粥,一条鱼,一碟青菜就能健康养生的,何时能舍弃觥筹交错的满桌?
《诗经》让我们感受到“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的烟火气,一种简单、诗意的生活需要内心的素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