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教林广记12|三所985大学和一名落榜生的前尘往事

教林广记12|三所985大学和一名落榜生的前尘往事

作者: 阅后暂不焚 | 来源:发表于2018-05-24 09:53 被阅读148次

    01

    此前,我们分享了几位古人在落榜之后的选择,比如说:罗隐和柳永选择大发牢骚,李廌和吴敬梓选择彻底退出,而蒲松龄却坚持屡败屡战。

    而我们今天故事主人公的选择,却和他们全然不同,三次落榜后,在时势的推动下,他选择了一条极为独特的道路:

    既然科举考试不适合自己,索性就着手建立几所更符合自己理念的新式学校吧,而这些学校的建立,也对绵延千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最终崩溃,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位能量异常巨大的落榜生,就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企业家,有“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父“之称的盛宣怀。

    今年是公元2018年,在中国,算起来可以称得上是“百年大学”的高校数量已经不少了,但横跨三个世纪,从19世纪一直延续到21世纪的大学还是屈指可数。

    回顾历史,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堂始建于1895年,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始建于1896年,都在横跨三个世纪的大学之列。时至今日,这三所高校仍是国内的顶级大学,被列入“985大学”名单,而这三所大学的创建都与一个人密切相关,他就是盛宣怀。

    今天,漫步在天津大学的北洋园校区、上海交通大学的闵行校区,或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主楼东侧,都能看到盛宣怀的塑像,铭记着百余年前这位科举落榜生与几所名校之间的深厚渊源。

    02

    虽然被称为近代高等教育之父,并亲手打造了众多顶级名校,但盛宣怀自己的科举之路却非常黯淡,这也正像当今很多足坛的名教练,自己的球员生涯其实不堪回首。

    1844年,即清朝的道光年间,盛宣怀出生在江苏常州,他的祖父盛隆是举人出身,父亲盛康是进士出身,算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盛宣怀年少的时候正赶上太平天国起义,兵荒马乱。16岁时,太平军攻打盛宣怀的家乡常州,盛宣怀就随着父母逃亡到了湖北,在那里度过了几年的青葱岁月。

    1866年,局势平息。盛宣怀和弟弟一起回乡参加了童子试,中了秀才,但此后连续参加三次乡试,盛宣怀却都名落孙山。

    对于落榜的原因,盛宣怀的后人进行了解释,大意是说,盛宣怀之所以科举不中,并不是因为知识水平不够高,而恰恰是表明他崇尚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就是有用之学,而对落后的、缺乏实用价值的八股文不感兴趣。

    平心而论,这个解释其实多少有点“为尊者讳”的意思。种种记载显示,盛宣怀一直到很多年后,对科举不中这件事还是耿耿于怀。

    头脑活络,眼界开阔的盛宣怀,虽然在后来的商界和政界都如鱼得水,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擅长驾驭需要丝丝入扣的八股文章。

    03

    既然科举这条路没有太大指望,盛宣怀索性就切换了一条人生跑道,

    1870年,盛宣怀去投靠父亲的故交充当幕僚,而这位父亲的故交竟然成为了盛宣怀一生中最大的贵人,他就是当时担任湖广总督的李鸿章。

    当时,李鸿章正在奉命围剿川陕回民起义。追随他左右的圣宣怀,常常因为公务骑马奔走于陕西和山西的山川当中,即使是在盛夏的炎暑中,日行几百里。还是任劳任怨。

    阅人无数的李鸿章,对盛宣怀非常赏识,在他看来,事必躬亲,又人情练达的盛宣怀,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

    李鸿章后来对盛宣怀有一个评价,叫“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于是,盛宣怀在他的手下平步青云也就是在情理之中了。

    在李鸿章大力推动的洋务运动中。盛宣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第一家近代民营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以及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都是盛宣怀亦官亦商的生涯中的代表杰作。

    在后来的上海滩,有人嘲讽盛宣怀,说他是“一只手捞16颗夜明珠”。意思是说,盛宣怀独揽轮船,电报,邮政,铁路和银行等诸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虽然是吐槽,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盛宣怀当年的风生水起。

    04

    除了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外,盛宣怀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也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其中: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是他在教育领域的巅峰之作。

    盛宣怀办学的梦想由来已久,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在家乡协助父亲盛康兴办义学;追随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之后,盛宣怀又先后筹设了与电报,铁路和轮船驾驶等专业有关的十几所技术实业学堂。

    不过,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盛宣怀受到人才匮乏的困扰越来越大。也由此对当时中国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

    尤其是在1895年,中国在与日本的甲午海战中遭遇惨败,盛宣怀深刻认识到,无论是继续兴办传统的教育机构,还是为了解决技术人员不足举办的技术实业学堂。都无法从根本上破解当时国家面临的人才困境。

    于是盛宣怀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实业与人才相表里,非此不足以致富强。“

    1895年,当时担任天津海关道的盛宣怀上了一道奏折,建言朝廷,效仿西方,兴办新式学堂。

    光绪皇帝很快就作出批示,同意设立学堂。同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第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而北洋大学堂,也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

    当然,从未到欧美生活游历过的的盛宣怀,对西方教育的了解并不是很深,于是他就找来了一个好帮手,作为总教习,这个人叫丁家立。

    丁家立是美国公理会的教士,也是一名外交官,同时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就是李鸿章的家庭教师。

    在丁家立的主持下,北洋大学堂办学的章程以美国的哈佛大学为蓝本,系统的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

    在北洋大学堂,教师绝大多数是美国人,教材是原版的美国教科书,课堂上主课一律用英语授课,作业和考试也是这如此,国际化程度之高,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颇令人震撼。

    当时的学生,谈及在北洋大学堂学习的感受时,也带有几分调侃的表示:

    到处都是英文,我们吃完晚饭到北运河畔散步,连枝头的小鸟也都在讲英文。

    到了民国时期,北洋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洋大学;建国之后,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一直延续至今。

    05

    创立北洋大学堂后的第二年。盛宣怀的工作发生了变动。他卸任了天津海关道的差事,转而担任全国铁路总公司的督办,常驻上海。

    随着盛宣怀的工作地点变换,他也把办学的重点从天津转到了上海,规划在上海设立“南洋大学堂”,和“北洋大学堂”南北呼应。

    可是正式筹建的时候。校名却从“南洋大学堂”改成了“南洋公学”,其中的玄机何在呢?

    原来,以绅商身份办学的盛宣怀,试图创建一所能够独立掌控的学堂,不愿意有地方政府过多的插手其间。按照《南洋公学纲领》的解释,参照国外学校的惯例,一半由商民捐办,一半由官方扶助的学校,称为公学。而这种名称的悄然变换也体现出盛宣怀对办学自主重要性的意识。

    如果说前一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是以培养实业技术人才为主,那么南洋公学,就更偏重于培养商务、行政和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和北洋大学堂的学科形成了互补。

    值得一提的是,南洋公学的学生,是中国第一批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而获得功名的学生,因而南洋公学的建立,对终结科举制度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几经分合之后。1921年,以南洋公学和同时期建立的北洋铁路商学堂作为主要源头,成立了交通大学。

    又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交通大学衍生出了五所大学:分别是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以及台湾交通大学。

    五所交大,共为中国培养了近百万工程、科学、管理和医学方面的人才,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最有影响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

    回顾落榜生盛宣怀的办学经历,他一直坚持把经世致用的理念放在首位,很多举措,都突破了儒家传统教育当中的“重义理 轻技艺”以及“德上艺下” 等观念。而这种一而贯之的思路,除了出于实际需要外,与盛宣怀身为科举的失意人。对科举考试僵化的弊端有切肤之痛,恐怕也不无关系。

    06

    1916年,盛宣怀在上海去世,享年72岁,他的葬礼规格之高,几乎接近与他同年去世的、担任过总统和皇帝的袁世凯的葬礼,被后人称为“世纪葬礼”,也称得上极尽哀荣了。

    和他人生中的贵人李鸿章一样,盛宣怀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毁誉参半、充满争议的人物。

    盛宣怀是科举考试的失败者,在八股文章方面造诣有限;却在落榜的20多年后,缔造了多所开近代高等教育先河的大学,也敲响了科举制度的丧钟;

    盛宣怀追随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开创了清朝在经济领域中的众多第一,备受清王朝的恩宠,后来却由于推动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保路运动,甚至成为导致清王朝覆灭的几个关键人物之一,以至于在《清史稿》中被称为“误国首恶“。

    孙中山曾经称赞盛宣怀“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鲁迅却在文章中指责盛宣怀是“卖国贼”和“土豪劣绅”。

    在从晚清到民国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对盛宣怀这样一个本身也充满着复杂性的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评价,的确非易事。

    华东师范大学的夏东元教授(《盛宣怀传》作者),从盛宣怀纵横捭阖的人生中提炼出了”非常“二字。他将盛宣怀概括为:“处非常之时,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林广记12|三所985大学和一名落榜生的前尘往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ipj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