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细说来龙去脉
认祖归宗,皆是龙的传人
《湘粤周氏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祖谱、系谱、宗谱、世谱、支谱、房谱、谱牒、世牒、家乘等,皇帝的家谱则称为玉牒,如“天潢玉牒”、“清代玉牒”等。
族谱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相同的人物世系及相关信息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是对家国孝善根源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后世子孙知晓自身和家史文化来龙去脉的最好交代。
中国的族谱历史相当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我国周边汉字文化圈的国家民族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编纂族谱的传统。
在族谱上所登记的字名称之为谱名。一本完整的族谱,应该涵盖谱名、凡例、目录、序、恩荣录、像赞、源流、世系图、世系录、祠堂、祠产、宦绩、传记、宗族规约及祖训、著述艺文、字辈、转录官方重要文书、余庆录、领谱字号等。
世系图常用的记述格式有欧(欧阳修)式、苏(苏洵)式、宝塔式、牒记式以及现代表格式等。
族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族谱不仅记录着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家约、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族谱与国史、地方志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属于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民俗、人口、社会和经济等的深入了解和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然而,作为国人家族史百科全书的族谱,在过去却一次又一次被历史所伤害,命运多舛。
自唐朝灭亡以后,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传世的家族谱牒几乎全部被毁,以致到宋代就很难见到旧谱了,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出现断代、失传。现今民间可见的古代族谱,大多是明清时期纂修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随着旧有的社会制度和宗法关系被逐步打破,数以万计的族谱家谱被视作“封建族权”的产物,在那个时期被付之一炬。周公村子里保存的《湘粤周氏族谱》也就是在那个时期被烧毁,连周氏宗族祠堂也未能幸免,真是罪过。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很多华人华侨陆续回国寻根问祖,从而带动和推生修谱风潮的兴起。
传统修谱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说法,大多数有修谱传统的家族都是在原有的旧谱之上进行新谱编修,以示慎终追远、福泽后人之义。
《湘粤周氏族谱》里也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嘱咐,但自1923年的第四次修订后,百年未曾续修。很多地方留存的族谱已经被毁或失散,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有几处的《湘粤周氏族谱》(四修版)保存完好,真是天泽周氏。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
故谱不可不修,周公将为此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