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说道周幽王,我们总会想到褒姒和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描述的是绘声绘色,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这件事是虚构的?假如这件事不存在,西周又因何而亡呢?
其实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质疑一直都有存在,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在《国史大纲》中对这个事情做出辨析,明确指出“此委巷小人之谈”。不过是市井之人以讹传讹的谈资而已。那么怎么确定烽火戏诸侯不是真实的呢?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烽火台本身,烽火台是汉初为了防范匈奴才建立的,而就算是长城最早也是春秋才开始营建,周幽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烽火台。
如果上面的证据大家觉得不够充分,那再看看《吕氏春秋》的记载,这本书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描述并不是点燃烽火台,而是击鼓。由于《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期,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汉代以前没有烽火台。
《吕氏春秋》的描述也很扯淡,击鼓啊!这个声音能传多远,在镐京中央击鼓,再大的鼓,声音也最多只能笼罩这个城市吧,让诸侯听到并来支援这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同样的就算当时有烽火台,诸侯勤王抵达镐京,这个时间差,少说要十天半个月,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如果这样战斗早就结束了。
反驳烽火戏诸侯最有力的证据还是“清华简”的出土,上面关于这段历史根本就没有提到烽火台的问题,综上所述,基本可以判定烽火戏诸侯就是杜撰出来的,而且是汉代以后的故事。可是从《吕氏春秋》的记载,关于周幽王宠信褒姒和戏弄诸侯的流言更早就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周幽王宠信褒姒,我们并没有当时历史细节的资料,那么为什么人人都这么说,其实这跟周幽王废长立幼是分不开的。周幽王废黜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进而立褒姒为后,这就是周幽王宠信褒姒的证据了,好像很有力,但这其实也是孤证。因为当时还有其他可能。
首先有可能是母以子贵,单纯的是周幽王更喜欢伯服才做出废长立幼的决定不行吗?
其次更有可能的原因是太子宜臼本身出现了问题。要知道申国国君也就是太子的姥爷,是周幽王父亲分封用来拱卫王室的,根据双方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两家和睦是不可能出现废黜太子这种情况的,因为这样必然得罪申国。可是周幽王这么做了,那么原因只有可能是双方先产生了矛盾。
其实也很好理解,当初申国被分封的时候是作为南方军事屏障的,用来镇抚南方诸侯,周宣王给予了申国很大的权利,那么根据诸侯扩张兼并,壮大自身的逻辑,申国必然也加入到了国家扩张的行列,这和周王室的利益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周王室想看到的是在申国的坐镇下,诸侯们各安其职,和平共处,保持现有的领土和势力,但是申国带头打仗,大搞兼并政策,所以双方的矛盾产生了。
最后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周王室和申国决裂,周幽王废长立幼,而褒姒背后的褒国早就衰败了,也就不用担心褒姒和伯服背后的势力出来捣乱。而这个过程跟褒姒很可能关系不大。其实我们的历史里每当有国家灭亡总是想拿个女人做替罪羊的行为很无能也很无耻,在那个时代,女人本身是没有话语权的,真正做抉择的是那些男人们。而这些身居高位的人也不会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轻松的就被女人所迷惑,这是不符合常识的。
后来太子宜臼出逃申国,据《清华简》记载,周幽王主动出兵伐申,申国联合犬戎打败并杀死了周幽王,但是申候却不能约束犬戎,最后只能带着外孙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去了。西周就此灭亡。尽管如此,其实西周还有最后一个翻盘的机会,那就是周幽王的弟弟周携王,为什么这么说?
这是《历史的镜子能照出什么》第49篇连载文章,想看:二王并立,携王才是周朝最后希望,而非东迁的周平王,敬请关注,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