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精进:
11月1日,读完林光华先生的《庄子解读》;
11月4日,把第一篇小论文交给导师;
11月19日,第二篇小论文基本成型;
11月21日,收到第一篇文反馈;
11月30日,读完张松辉先生的《老子译注与解析》;
反思:1文、2文未完成投稿计划,原因之一在于,21日-26日期间,因眼看月末临近,第一篇论文反馈结果不太好,投稿计划尚无一点眉目,心情低落,加之遇上了政治考试,手抄答案的疼痛感,丧了好几天。随着11月26日考完政治,27日进入状态,一点点投入到写作中,一点点沉潜下来,找回那个初心。
精读5篇陈少明先生文章的计划并未完成,一方面由于计划太杂,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是个容易突然冒出来某一想法的人,也许因某一新闻的触动,也许是受某一简文的刺激,或者是朋友圈某个人的分享,我便很容易被带偏,牵引我去关注其他事情,由此我便忘记了出发的原因,或最初自己想干什么东西。细细算来5篇文章真的不多,摊开来看,每周1篇,时间是绰绰有余的。究其根源,自己不会处理碎片化时间和整块时间。比如,有时候看综艺正起劲儿,明明决定用15min碎片化时间看一点综艺,偏偏最终用了1个多小时完成本应15min完成的事情,进而致使整块的时间碎片化。
精进:(1)严格要求自己,允诺半个小时结束的事情,请一定在半个小时一定结束,不要拖拖拉拉再延半个小时;
(2)合理分配时间,整块时间看原典,啃难啃的东西,碎片化高度利用提
(3)用整块的时间撰写大文,碎片化时间做比如倒立、微阅读、看短视频等。
关于健康管理:
十一月总结:纵有疾风起 人生不言弃跑步16天,最远距离7km,3次6km以上,按时完成80km跑步计划;
在app的运用上从咕咚转战华为运动健康app,没有了点赞,没有了分享,没有了音乐的陪伴,越来越专注自己的呼吸,专注于身体的感受。
说起在运用咕咚的日子里,有事没事总想去看看是否给有人给自己点赞,今天关注的那个大神跑了多长的距离,用了多少时间,那一段时间有点迷失自己,一味地追求速度,极力将5km压缩在30min以内,28min以内,27min以内,以至于跑完不是气喘吁吁,就会出现右侧腹部隐痛的感觉,有时候也会咳嗽,夹杂着喉咙中难受的撕裂感。其实想想,app的作用本来就是为人服务的,但一味关注,一味从中获取点赞,恰恰成为了被物役使的过程,这不就是被app异化的现象吗?(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吗)转战之后没有好友,没有人关注,没有人点赞,那就学着自己鼓励自己。
关于生活娱乐:
(1)看《奇葩说》
(2)看《幸福三重奏》
(3)看《奇遇人生》
看《奇葩说》是想从中多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同一个辩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悟,其实,无所谓对错。由于人们的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所经历的不同,对同一事件自然可能会产生差异的理解。20世纪著名的间谍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先生曾说过,凡事都有一个与一望而知不同的真相。所以,请时刻保持一个批判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你目之所及,耳之所听的不一定是真的,那些遥远的,触不可及的也不一定是与你无关的。
看《幸福三重奏》是其实是为了看陈意涵。她是一个能量超强的女孩,跑步、游泳、瑜伽,浑身都散发着光。但几期下来,相比朗朗和吉娜甜腻的爱情和搞笑的东北方言,以及张国立和邓婕老师老夫老妻的日常,意涵和许先生的生活稍显单调,以至于弹幕上常会说,有人说陈大发夫妇的镜头怎么那么少。瑜伽+登山+2个人自导自演小情景剧,第一次播放时给人感觉是有趣、新颖,但第2遍、3遍再以此示人就稍显单薄和平淡,毕竟观众更多的是猎奇,喜欢新的、变化的东西,期待捕捉到不一样的镜头。但我认为恰恰他们两个的生活更真实吧,生活中确实可以制造浪漫、惊喜,但最终更多的是归于平淡。
说实话,《奇遇人生》讲真不够接地气,去深山看望留守儿童,赴美骑单车,抑或是赴日看阿尔兹海默证的老人,这些相比《幸福三重奏》中日常的点滴生活,《奇遇人生》更像是平凡人生中的点缀,让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人生泛起一点点涟漪。如果说《幸福三重奏》描摹的是人生中的常态,那么,《奇遇人生》中阐发的则是人生中的狂态,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