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江山》读书笔记
作者:刘刚 李冬君
(奥卡姆剃刀原理的应用)
七、符号的契约——汉字共同体的由来
作为文明古国,最起码要有两个属性,一是传世性,另一是传播性。
对于汉字由来,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伏羲说,另一为仓颉说。若两说兼取,以伏羲作为刻画符号代表,以仓颉作为文字形成代表,这样说来,就与传统相符了。
我们没有必要将问题复杂化,当真实性难以确认时,思维经济和问题简明(剃刀),就成为我们衡量某个说法的适用原理。须知中国文字,并非跟着话语走的拼音文字,而是由视觉定型的象形文字。所以,汉字的意义,不在你怎么说,而在你怎么看,意义不是听出来、说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从形上看,那就是“象形”,看出个事来,即为“指事”。不光以形表意,表出“会意字”,还以形达声,达出“形声字”。这样形成的一整套文字,就脱离了原来自然生成的话语环境,独立出来,成就了一种用文字规范话语的新的约定和认同。
参与契约的,那时,多是陶器和玉器上的刻画符号,而非各国方言,也就是符号参与,而非话语参与,所以,汉语共同体的出现,不是各国方言集合的产物,而是符号——陶符和玉符集合的成果。正是在符号集成的基础上,当然,还要通过神权和王权的作用,催生出新的语言,那就是适用于王权的汉字官话系统。我们看河图洛书,不妨这样来看,即把它放在符号集成的过程中看。参与这一集成过程的刻画符号,是附着在方国贡物陶器和玉器上的,纳贡的主体,其政治属性,究竟是部落联盟,还是方国联邦,或为中央王权,如何定性,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其区位所在,已由河图洛书明示,就在中原。
![](https://img.haomeiwen.com/i17748967/6e50587f07a692f9.jpg)
余杭南湖出土的另一件良渚文化的黑陶豆盘,中间刻有双圆圈“日”符,两边饰以对称“火”形,这也是大汶口陶文“炅”的变异;上海福泉山5号墓出土陶壶上刻有“火”与“日”的合符,合符中“日”隐于“火”下,露出半壁“日”形,则是大汶口陶文的另一种变异形式。后来,李白浪迹于良渚文化的地盘,写出“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样的诗句,果然,我们在良渚文化中,还见到了一件刻有鸟、山合符之形的玉璧,诗人灵感爆发,如有神助,一出手,就触摸到了文明的深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