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末看了电影《少年的你》,完全是强迫自己去看,我自己是本能地会回避这种揭露社会黑暗面的影片,电影的口碑越好,我越怕看,因为场景越真实越容易卷入其中。要不是最近加入的电影小组把这部片子必看影片,我是绝对不会点开它的。
电影小组要求看完还要写点心理层面的解读,这对我来说太难了。看这部片子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各种情绪翻腾,胸口像压了块石头,好几次中断才努力看完。还要写解读,我可真是有些无能为力。既然如此,解读什么的姑且算了,我还是先整理整理自己看这部片子的一些联想吧。
先来说说主角陈念,她无疑是个善良的女孩,她能够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如果有能力,她也会帮助别人,这也是为什么胡小蝶会想和她交朋友,会和她说出自己被霸凌的事情,她甚至会责备自己懦弱,没有早点将胡小蝶自杀的事实告诉警察。可是,在我看来,她的懦弱更是自我保护,她潜意识里知道,自己的能力是不足以保护自己,也不足以保护胡小蝶的。而且相比沉默的大多数,她是勇敢的,她直面了自己内心的懦弱,最后选择告诉警察真相。
可也正因为这样,她成为了下一个被霸凌的人。陈念还是个孩子,她的背后本应该有父母,老师,学校。然而,这些未能让她远离被霸凌,最后她只能靠自己,她去找小混混小北帮忙,也是幸运,小北内在也是个善良的人,这才让她得到了不附带条件的保护。可现实中,若一个高中女生找小混混帮忙,是否能如电影所演的那样,得到无条件的保护和美好的爱情呢?大家都知道,这个可能性是及其低的。
善良的人们啊,要比恶人更努力,快快长大变更强大才行,这样才能保护好自己,也才有余力保护他人。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的主旨:长大成人。陈念以及她的同学们不断地说,再忍忍,高考完,考上大学,我们就是大人了。然而,考入大学就真的成人了吗?
何为成人?被校园霸凌、身处绝望的陈念哭着说出这句话:从来没有一节课,教我们如何成为大人。其实,别说没有课教这个,身边的大人们就真的是成人了吗?多少人只是在生理上,法律意义上的成为了大人,可社会以及心理上依然是未成年。
先看看电影中的大人。陈念的妈妈,一直用“赚钱给女儿”读大学为理由,卖面膜,别人追债就逃到外地,还对陈念说“你一个人在家反而安全”,她像个任性的孩子,不断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借口,这样的妈妈无法对自己做过的事负责,更无法站在陈念的后面,让她往前走,这样的妈妈不配称为“成人”,这也是陈念宁愿找小北帮忙,都不愿也不能对妈妈透露出一个字的原因。
年轻的警察郑易,人如其名,初生牛犊的他,很想主持正义帮助陈念,却被他的领导,一边吃火锅一边开导了一通,让他认清现实:“人长大后才学会同情,现在这种事情多了”。这句话,我及其不认同,人很小就会同情,长大后才变得麻木,因为事情无法很好地解决,才掩耳盗铃,假装不存在。但若是我们都能坦诚的去直面自己的无力,面对自己解决问题的不完美,去做点什么,哪怕一点点,世界都会更美好一点,不是吗?不是学会了圆滑,看到复杂就是成人。
警察王立,在前面审判魏莱的时候完全没有存在感,似乎只是个记录员,到调查陈念时,忽然就变得及其敬业,指责郑易情绪化,对陈念咄咄逼人的说:“如果你能更相信大人一点,来报案我们肯定会帮你的”,她难道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们之前的所作所为让陈念对他们失望,认为和他们说没有用,才不报警,报警帮助不了她,还可能会耽误她唯一的希望“高考”吗?不,她根本没有考虑过陈念的感受,她只会捡软柿子捏,毕竟魏莱的背后有很在乎女儿前途的,有钱有势的父母,而陈念的背后空无一人。
还有这部片子中缺失的父亲们,陈念的父亲不知道在哪儿,小北的父亲也不知道是谁,就连魏莱被叫家长,也只有母亲出面和警察沟通,魏莱的父亲只出现在最后她向陈念求情的时候:“我爸因为我复读,一年没有理我了”。
如此这般,在这部影片中,成人们无法承受的压力和情绪,无形中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孩子们就这样被迫提前长大,他们没有榜样,只跟随自己本能去行动,去应对,也引发了最后的悲剧。
河合隼雄在《长大成人的难处》一书中提到过,在原始社会,每个部落都有独特而残酷的成人仪式,孩子离开母亲,在一个特定的场所,经历一些身体上痛苦,熬过去才能成为大人,熬不过去的就被淘汰,这些痛苦是有一定的精神意义的,意味着长大成人所应具备的精神力和意志力,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身份固定,责任义务分明,成人和孩子有明确的分界线。
而现代,没有明确的成人仪式,正如电影中说的那样,高考完,从学校出来,我们就被扔进了成人世界。我们的职责多且杂,当你在工作时,公司希望你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公司,回到家里,家人又期待你全身心照顾家庭。我们都是带着未成熟的自己,勉力活在这个世界上,在各种角色中努力平衡。
也许这就是成为大人的代价,我们背负着各种责任和义务,不轻易说对与错,而是置身其中,努力对结果负责,各种权衡撕裂着我们的身心,在这种痛苦中,我们就这样成长着。没有明确的时间点,可是,总会有那么一刻,我们会坐下来,静静的和自己说:“嗯,我长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