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王篾匠是一个游乡的篾匠,没有固定的店面,靠串乡走巷谋生。
以前,农村里种稻子种油菜种大豆等农作物,需要晒席来晒粮食,因此篾匠师傅是很吃香的。再加上农户也需要晒箕筛箕,口袋中有几个钱的还会制造件竹凉椅用来解暑,刘篾匠的手艺杠杠的,不仅快,做出来的东西还美观耐用,只要下乡,请他的人基本上是排上了队。每天吃香的喝辣的,日子过得不是一般的滋润。
月圆则亏,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村孩子去了城市,种地的少了,竹制品的需求量自然少了,篾匠这个行业就成了鸡肋,有他不多,没他也不少。刘篾匠的脑瓜子活,不知是跟谁学会了打井。因此再下乡时,他不仅是篾匠,而且还兼职成了打井师傅。
当然,一般人对他的第二职业不感兴趣。后来有一个老主顾实在是他游说得不好意思,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刘篾匠为了打开市场,说了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友情价。谈好价钱后,王篾匠开始选择打井的地址,当地是山区,到处是石头,要打井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要在石缝中有泉水渗出的地方打井,主家又不同意。
选了一整天都没有适合的地方,主家没耐心不再和他一起去,说只要能出水就行。没有人说长道短刘篾匠选起地方来就舒心多了,很快就找到了打井的地方,经过两天的辛勤工作,井打好了也出水了,刘篾匠喜滋滋地请主家去验收,把主家的脸都气歪了。
怎么回事?原来刘篾匠把井打在一个废弃的猪圈旁边,而且这个猪圈还不是永远不用,只是暂时没喂猪空置的。主家问他:“这就是你说的造福子孙的井?”
“是啊。你看这水多清澈啊!”刘篾匠讨好地说。
“你自己看看,这水清吗?”不说还好,刘篾匠一说主家的火直冲脑门。也是,猪圈的污水就在井口边,再多积点的话就进水井了。你说主家能不生气吗?刘篾匠这时才感到大事不妙,急忙向主家赔罪,表示找地方重新打。
都是老熟人,主家觉得刘篾匠实在不靠谱,说什么也不答应,反正猪圈也要用水,就算是方便喂猪吧,把打井的工资递给刘篾匠。
井没打好,刘篾匠哪里还有脸收钱。但是他毕竟付出劳动,主家坚持给了他。
不过,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听说刘篾匠给人打井,一代打井大师就这样埋没在乡野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