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梅的签名版《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快一个月了,这读后感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实在是太看重了,偏就不知如何下笔。赞美的话自不必说,若不好,也不会连续多日在当当新书榜名列前茅。
与梅从简书上相识近四年,熟悉她许多文字,包括这本书里的一些文章之前也读过,她的文章热情、灵动,文如其人,特别是散文和随笔更能体现人的性情。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主谈家庭教育,我的娃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年多了,所以书中的内容虽常让我啧啧赞叹或拍手称快,却基本没了践行其中道理的机会。但一日做了母亲终生责任无尽,忍不住对照书中的观点反观我对我娃儿的教育过程,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如今追悔莫及的。
梅老师在书中很少讲道理,大多在分享自己教育一儿一女的亲身经历。千人千面,梅老师家里只钱小能和钱小雅两个孩子就已经性格迥异得令人咋舌,更何况天下那么多生长在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生长环境的孩子,所以教育方法没有定数,梅老师给大家的是方向。
在书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20年的育儿体验,加上无数被事实验证的案例,我发现,和谐自由的生长环境,父母的不断学习和內省,丰美的自然,广泛的阅读,体育运动,温暖敦厚的人情……,所有这些,无不是培育内驱力最好的土壤。
上述观点我都赞成,做为过来的母亲,其中父母的不断学习和內省以及广泛的阅读,我举双手赞成,同感颇深,我用我的经历为这两个观点的正确性再加一块砝码。
这两点结合着说吧。一点儿不夸张,从我娃儿张开眼睛认识我到如今,除了做家务,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读书。她小时哄睡觉必照着书本讲故事,以至于都五六岁了不讲故事晚上就不睡,常常把我困得书上的字都模糊了,她的眼睛还瞪得溜圆,恨自己呀,为什么要给她养成这个习惯?于是就想办法教她认字,自己会读书不就不用我给读了嘛!娃儿也很配合,幼儿园大班时就能完全脱离开拼音读书了。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郑渊洁还在写《童话大王》,每到出版日我就满街的书报亭去追期刊,娃儿的《童话大王》,还有什么我忘了,我的《散文》、《读者》……
娃儿读书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规矩不用我教,书都帮我教了,而且书寓教于乐,比我干巴巴地讲道理生动、形象、有趣,娃儿一边读故事一边就把见识长了。但选什么样的书给娃儿读,怎么能让她读下去,是我该做的,也下了一翻功夫。
特别佩服梅放弃工作,专心致力于钱小能的教育这一事。父母养大一个孩子不难,孩子养成什么样儿讲究就多了。用梅老师的话说:教育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是几个理念、几个行动就可以完成的,难在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赞赏,每一个嘲讽,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孩子。所以,做了父母的人,必须时刻保持自省。
对照梅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有两点做得不好,一是和谐温厚的成长氛围,二是在娃儿青春期来临时我明显地准备不足,做法武断,过于慌乱。第一点有客观原因,人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无法选择,但我还是在对孩子的影响这一方面没有进行积极的努力;第二点很多错误在我,太不相信娃儿了,没有选择正确的引导方式,在那段日子里娃儿心里肯定很受伤,今年在一次微信聊天中谈到这个问题我向娃儿道了歉,娃儿很大度地说没事儿。
我和梅还有一点契合,就是都喜欢大自然,我也认同毕淑敏所说的“你必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棵草耳鬓厮磨,你才会顿悟宇宙之大,生命之微,时间之贵,死亡之近。”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初夏,孩子们来到那片杂木林》。当初夏时节到来,端午节前后,尤其是钱小雅和钱小能站在家里的阳台上,隐约听见第一声布谷鸟叫时,他们俩都会呆一呆,出神好一会儿,然后跑向妈妈:“哎呀,您没听见布谷鸟的声音吗?妈妈,快!快!我们快到林子里去,野鸭子该来了吧?黑天鹅快孵窝了吧?山楂树开花没有啊?”孩子是自然的生命,永远都不会成为某个人的作品,家长要做的是引领和陪伴。教育孩子,可不是每次考试都得一百分就算成功。
自己的孩子,你不能交给任何人、任何机构,因为,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抵不上你对孩子的了解和爱。这是目前许多家长的教育误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梅的分享抛砖引玉,首先家长的思想改变了,才能去改变孩子。
感觉这读后感写得太零散,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回想我与我娃儿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做家长是要学习的,爱是最好的教育,如何爱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