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五舍的日子

作者: 晴空cs | 来源:发表于2017-07-26 12:34 被阅读24次

    如果不是偶然梦回师大校园,漫步在木兰路,醒后一番惆怅,也不会想到要写此文。毕竟过去十多年了。

    惆怅是因为遗憾,故而生出怀念。当然,值得怀念的人和事很多,让我至今牵绕的当属那个美好的十月。

    我们入校分配在五舍,那时刚结束大学军训,大约过了一个月,奉学校指令搬离五舍,入住三公里外的公寓,从此五舍渐行渐远。这一段起于五舍、终于五舍的开学生活,至今犹忆。

    五舍,是学校的第五栋宿舍,其南边还有四舍、三舍。五舍东面有一个广场,与学校图书馆隔路相对,名之为五舍广场。此广场来历不大,面积也不甚大,但似乎占据校园活动重要地位,是名副其实的“学生活动中心”和“对外宣传中心”。那时还没有校门,这里颇似师大的脸面,这种形象今天依旧。站在图书馆门前,俯视五舍广场这张脸,不经意间生出一种睥睨天下、舍我其谁的豪情,或许是身后万卷图书在壮胆。

    广场因五舍而命名,五舍却因广场而底气更足。它为广场定界,为广场垫背,坐拥着广场,在众多宿舍楼群中脱颖而出。宿舍本身条件简陋,仍是旧式集体宿舍,作为学生,可以不知三舍、七舍,却不可不知五舍。

    对于从县城中学走出来的学子,住进这里并不觉得压抑。只是怀着新鲜感和好奇心,什么都想探索。初来乍到,自然首先要对大城市和大学校园探索一番。我是从未出过县城的,在报到的当天,第一次凭着记忆,从高叶塘摸回了校园。这种寻路的感觉令人兴奋,从此天涯海角都不惧怕。后来又和朋友们步行绕长沙城一周,约莫走了20公里,除了发现几样小吃,并无所获。对城市的探索大概止于此了。

    好奇心使我们转而搜遍校园的每个角落,每多冀有奇遇。

    师大建校于1938年,为抗战而生。彼时校址不在长沙。战火中几经播迁,院系分分合合,实不算一个很古老的学校,建筑物有那么几栋带有民国风度,其他多是建国后所建。文学院建筑是我喜欢的风格,红砖外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那颤悠悠的木地板似乎昭示着它的岁月。它朝南而立,如同一个巨人横跨在校园的主路北端。我所属的学院正好在其背后,每天必要钻其胯下。不过文学院以其魅力,享誉三湘,自可傲视群雄,我们小辈只能仰望。文学院前面还有一个很大的环岛花坛,挡住人们的去路,于是只能绕着走。后来千百次都经过此地,闻有清香,我便艳羡不已。这里流淌着诗歌的芬芳,盛开着文学的花蕾,青春洋溢,朝气氤氲。

    还有一处也值得一说,那就是外语角。位于外国语学院西侧的一个小空坪,白天实在看不出有何特色,一到特定的某一晚,这里热闹非凡。原来这是学子们约定的,每周一会的外语口语练习地,当然主要还是用英语沟通。此处实在是个搭讪的绝妙之地。我至今还记得一位苏姓女孩,眼睛在昏淡的灯光下晶莹透亮,言谈举止,落落大方。来这里的也不全是学生,有时也有老师和外国人,遇到特别能聊天的,大伙围着提问,赞叹,鼓掌。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夜晚。

    夜晚探索,最令人兴奋的还是到各个学院蹭课,因为每晚都有新鲜事情发生,永远不知道下一次会碰到什么样的老师和同桌,会产生一段什么样的神奇故事。当时还未报名,我们先去听课,属于旁听。大学的好处就在这里,老师一般不驱赶旁听生,而且似乎也很少点名。听不听,留不留,全看个人喜好。在这里无拘无束,没人压迫着去学,也不用上晚自习,把课余时间完全解放出来,让你自由徜徉在各门学科知识的海洋之中,大概这就是和中学最大的区别。有一位同乡学姐,曾任学生会主席,说“读大学是要大学特学”,此言犹在耳。

    我们去过化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法学院等多个院系旁听,那些夜晚走在木兰路上,秋意袭人,似乎满心装着秋天丰收的喜悦。也许大学生活本该如此,除了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各门知识,面向世界,把视野扩大。

    当然那时只是出于好奇才去探索,并非出于求知欲。我对其他名校也做过类似探索,终不复有当年感觉。求知欲是一种心理欲求,自知无知然后生求知欲,越觉得无知透顶,此等欲望便越发强烈。一旦主动踏上求知旅途,此欲望终生不会衰竭。

    关于如何增强求知欲的问题,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可惜我觉悟的太迟了。

    那时每天的行动,终点是五舍,起点也是五舍,周而复始,仿佛大学生活的原点。多年后才发现,欢乐的时光如此珍贵,竟然和原点息息相关。

    数学上,原点动了,改变的是参照系。

    (2017.7 华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怀念五舍的日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vn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