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静 静 敬 精 境 镜

静 静 敬 精 境 镜

作者: 同缘公益 | 来源:发表于2022-05-13 09:17 被阅读0次

    外面的世界是一个看的见的大环境,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却有一个更大的环境,这个环境却是看不到的,只能在做到“戒慎不睹,恐惧不闻”时,方能让心境归于净。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静、净、敬、精四个字在修行过程中如何做到心境如明镜?

            静,静心养性。网上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静心养性,始于足下,才能静中寡欲,平静如水,温暖于心。宁静致远,安静方能修心。凡事都不能心浮气躁,沉思冷静,静能生慧。在吵闹中乱了阵脚,只能让自己失去本性。修心当以静心为根本,以静养性。心静,万物才能看透放下;心静,方能看淡一切。一个好性情的人,才能做到稳重得体,大度容人。”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修心真的要以静心为根本,心不静,会浮躁,遇事便会乱;而心清静,会生慧,遇事便会稳。所以心静自然能养性,会让自己学会放下,看淡一切,不贪不嗔。

          净,净心守志。《四十二章经》中,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当时修行时,沙门问佛陀说:“怎样才可以得到宿命通?怎么才能够亲自体证到至高无上的真理?”。佛陀回答说:“要是能够把我们的心灵净化,同时,还要坚守我们学道的志节,贯彻始终地修习佛道,这样坚持信心而修学,才可以体会到至高无上的佛道。这种道理,你可能还听不清楚,我举一个譬喻来说明吧!好像一个千年的古镜,被灰尘蒙蔽了,非常肮脏,现在我们时时把它擦一擦,这个镜子的灰尘擦干净了,他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以此类推,我们把烦恼私欲完全断除了,对外境无所贪求,佛性就显现出来了。”净化心灵,坚守志节,更是我们人生路上修行所必须做到的。心不净,会迷失方向,被私欲击垮,无法守志;而心净如镜,自然会为所立志向笃定前行,不会被私欲左右自己的心。所以心净自然会守志,会让自己意志坚定,看清一切,“允执厥中”。

            敬,敬畏修心。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里提出了关键的三种“心”:分别是羞耻之心,敬畏之心,勇猛之心。第二“心”中说:“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了凡先生说我们改过时要有敬畏之心。我们的头上有天地鬼神随时监察我们的行为,他们是不可能被欺骗的。我犯的过错虽然隐蔽,不容易显露出来,但天地鬼神却能看得十分清楚。如果我所犯的罪过非常重大,便会遭受很多灾祸,如果罪过很轻,也会折损现在的福报,我怎么可能不惧怕呢?阳明先生敬畏天地鬼神,相信头顶三尺有神灵,就像我们现在处处安装的监控,时时处处在监察我们的行为,没有任何的死角可言,不要以为所犯过错之事隐蔽的天衣无缝,无人知晓,一切自会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我们做事一定要时刻存有敬畏之心,不能心存侥幸;人生处世时刻恭敬待人,以敬畏之心修行,方能厚德后得。

            精,精一得道。阳明先生在《寄诸弟书》这样对弟弟说改过的要领:“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而阳明先生在送《送宗伯乔白岩序》中说:“精于道,斯谓之精。”“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精则明矣,明则诚矣。”“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学习过之后,才真正明白阳明先生的“学贵精”的真正涵义。我们人生大路的方向应该在“精一”于道上,以“精一”之功而免于过,才能“精于道”。《礼记》里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人生的最终方向是依道而行,“精则明矣”。所以“惟精惟一”,方能明道而得道。

            静心养性,净心守志,敬畏修心,精一得道。如此而为,方能我心光明,心静净敬,心境如镜。

                                  郭宇宙

                          2022.5.13凌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 静 敬 精 境 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jyy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