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的最多的还不是技术进步是人类直接面临的危险,而是务实的思想习惯,对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为谋生而学习会直接导致对伦理价值的损害,这种思想习惯回想致命的严霜一样压迫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青年离开学校的时候,应该不只是作为一名专家,否则他就如同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
前段时间看到爱因斯坦的这段犀利,一针见血的话,作为一名仍在求学的大学生,我感到如同被鞭挞般惊叹和感慨。一个我们都已经司空见惯的问题跳出来——我们读大学时为了什么?
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那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以后更好就业,挣更多的钱,为了养家糊口?
我的耳边闯入了一位老师痛心的话:“你们现在在大学学习知识难道就是为了以后去贩卖知识啊?”
静心思考一下,我们多少人的思想是被“务实”所裹挟。
如同机械般不断往自己的头脑灌入“有用”的东西,不断机械地训练,等到我们知识储备充足,训练达标后就让一些公司来挑选。
如此,真的如爱因斯坦所说的,与受过训练的动物无本质区别。
“务实”思想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而是长久以来渐渐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之中。
回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诞生后,民间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观念。把读书这一行为上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如此重视读书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做官,即所谓“学而优则仕”,做官为了什么,为了功名利禄,娇妻美眷,当然也不乏为民请命之辈。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能从中看出人民头脑中“务实”的思想。
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是一位英国历史学家,他提出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而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
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务实”的思想,发明创造出来的新事物绝大多数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确是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但也阻滞了近代科学的发展,致使近代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
到而今现代社会,“务实思想”仍是在许多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这种思想的另一个侧面是“功利主义”。
凡是只想着有没有用,能带来多少好处,而非怀着纯粹的心态,只是为读书而读书,为科学而科学,为艺术而艺术。这种狭隘的观念会窒息我们更高的思想层次,收束了我们更广阔的格局。
有位学者曾说,大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允许一群“无用”之人聚集在一起,争论些“无用”的话题。
大师们是“无用的”,他们探讨着抽象的话题,激烈的辩论,不务实,解决不了我们现实的物质问题,可正是这群“无用”的,不务实的人在瞭望,在守望这个世界,他们是指引着方向的人,是人类不至于因为埋头苦干而误入歧途。
如果说,有一种智慧叫大智若愚,有一种勇敢叫大勇若怯,有一种声音叫大音希声,那么有一种“大用”叫“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