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家乡贫瘠穷困,吃腊肉也像过年。饭桌上偶尔一见,单薄的岁月便陡增美好和期盼。】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01
天寒地冻,草枯叶落,萧瑟的天地间唯余冬阳的丝丝温暖。
家乡又到了杀年猪、熏腊肉的时节。
家家户户的屋檐上飘出一缕缕青烟,风中飘散着柴火炊煮饭菜的味道。
我很爱闻。
这浓郁、恬静的自然气息,是人和大自然之间最质朴的和谐。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02
母亲燃起灶火,大锅里烧着开水,人气腾腾,灶头上放着刚砍下的棕叶。人们进进出出,熙熙攘攘,一切都是为做腊肉做准备。
邻居们都来帮忙了,一顿诚心实意的杀猪菜自然不能少。
母亲不喜新鲜内脏的腥味儿,她把刚分切下来的腰花、猪心、猪肝放入凉水中泡去血水,再焯水、过凉,冷热之间,腥味儿散去,只留猪内脏的鲜香弹嫩。
拔一把翠绿新蒜,佐以金黄、酸辣的辣椒丝、姜片,热油爆炒,酸辣鲜香,下酒又下饭。
剁刀肉、五花肉也是通通下入大锅里煮熟,切片,再加入夏季晾晒好的土豆片干、豆角干,或红烧,或爆炒才是杀猪菜的好味之道。
常常是母亲在案板前切肉,我们姐妹三个站在一旁紧盯着刀起肉落,母亲一边切,我们一边捡了肉片送进嘴里,细嚼慢咽,齿颊留香!一整年的等待,就在肉入口中之时熨帖了身心!
排骨单独用一口大锅,加清甜的白萝卜放在碳炉子上慢慢炖了,酒过三巡,汤刚好熬至雪白透明,撒一把香菜碎上桌,萝卜清甜,骨肉香味浓郁,来一碗去腻暖身。
堂屋里炉火正旺,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一年来辛苦劳作的犒赏;吃饱的狗儿猫儿慵懒地趴在墙角;房顶上的炊烟袅袅四散……此刻,西沉的日头正把最后一丝光亮和温暖洒向大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03
不久,杀猪饭的热闹褪去,母亲又要开始忙活——做腊肉。
她把所有分切好的肉块堆放在一个干燥的大木盆里,拿出提前备好的盐、花椒、辣椒粉和其他香料,均匀地洒在肉的表面,再反复揉搓,让佐料均匀包裹住肉块,直至渗进肉里。
我曾经看着母亲细细地给肉按摩,觉得有趣,想一试身手,却不料一头栽进大盆里,弄得满头满脸的香料,沦为家人的笑柄多年,那个麻辣的味儿至今不去。
母亲把肉块码放整齐,压实在盆里,腌制三天,静待它进入成为腊肉的下一个旅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删。04
熏腊肉也是个技术活。父亲去山上砍来足够的柏树枝,找来往年攒下的橘子皮,堆在火炉里。
还要放一些易燃的引火柴,比如黄豆杆、麦草在最下面。
腌好的肉块已经用棕绳穿好,挂在火炉上方,点火,熏肉开始了。
柏树枝是新鲜的,烧不着,在引火柴的烘烤下,只飘着缕缕白烟;橘子皮在热力作用下,发出特有的清香味;肉就在这白烟和香气里氤氲着。
这样的熏烤常常要持续3——7天,如果想要焦香味、熏腊味更浓,可以适当提高温度,延长熏烤时间。
之后,再把肉移到通风处继续晾干。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05
因为家乡处于深山里,交通不便,平时人们吃到鲜肉的机会不多。
记忆里家乡人吃腊肉一年吃到头。
当时以玉米为主食,人们吃腊肉最简单的做法便是:煮玉米饭时,切上几片腊肉一起焖煮,一时香气四溢,腊肉的油脂渗入饭粒,口感粗糙的玉米饭顿时有了无与伦比的绵软和香甜。
儿时的家乡贫瘠穷困,人们吃次腊肉都像过年。
饭桌上的偶尔一见,便使难熬的岁月陡增美好和期盼。
腊肉吃法繁多,但都大同小异。
一块风干已久的腊肉,坚硬皱缩。
放在洗米水中刷洗干净,再炖煮个把小时,就可以烹制佐餐了。
即使是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人,加些青蒜、笋片炒炒,也一样浓香下饭。
或者直接切片来吃,也是绝好的下酒菜。
平时母亲煮好腊肉,还会特意让它在锅里泡一阵,吸收水分,散失多余的盐分。
这时瘦肉褪去了鲜肉的稚气,呈现出贵妇般的嫣红和贵气;肥肉也不再是呆板的白,变得透明、莹润。
母亲把煮好的腊肉切片,放一把发酵了一个冬天的泡辣椒丝和泡菜,热锅爆香,这成了一次次燃爆我记忆的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06
我上初中时,学校在七、八公里开外,为了上学方便,我只能住校,每周末才能回家。
每次去学校前,母亲都要给我准备两大罐辣肉丁炒豆豉带上,用来下粗糙的玉米糊,非常美味可口。
现在,每年春节离乡返城,父母亲都会用腊肉塞满我的箱子。
故乡遥远吗?
吃一口腊肉,它就到你胃里,在你心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