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充符》(二)

作者: 沙漠 | 来源:发表于2023-12-10 06:08 被阅读0次

《德充符》开篇即摆出儒家大圣人孔子,然而却不是写孔子的德行,而是借孔子的形象替一个与《逍遥游》礼提到的藐姑射神人相同的人王骀做代言。这个藐姑射神人强大到什么境界呢?原文是这样描写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即她居住在遥远的姑射山上,肌肤像冰雪一样洁白,姿容像处女一样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使万物不受灾害,谷物丰熟。那么王骀又是什么样的呢?其实王骀是丑陋的角度入手的。

王骀生活在鲁国,因为放过错误而遭受古代残酷的“兀刑”被砍掉了一只脚,即断足之人,可是跟随他学习的人却和跟随孔子学习的人差不多,但是他教学的方法却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大不相同。王骀的教学方法是,立不施教,坐不议论,其结果却是向他学习的人脑中空空而去,回来却满载而归——换言之,就是不言之教。

孔子的弟子常季就搞不明白了,于是孔子就把这个王骀一顿捧。孔子告诉常季,王骀这个人是个大圣人,我只是没来得及去拜访他,我都要拜他为师,更何况那些德行不如我的人呢!不止鲁国的人,我巴不得带着全天下的人跟着他学习。

常季又说:“王骀是一个断足之人,而能胜过先生您,他超出普通人也一定深远得多了。如果是这样,他运用起心智来将是怎样的呢?”

从常季的人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已经对“德”的理解尚浅,于是他就要将这个“德”告诉给常季。

孔子说:“死生是极大的事,却不能影响到他,即使天地翻覆,他也不会随之遗落毁灭。他洞悉无所凭借的道理而不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顺任万物的变化而固守万物的根本。”

即使孔子已经将“德”说的如此明显,德是不会随外物的变化而而改变的,即使天地发生翻天覆地的的变化,德仍然守其根本,给人一种德是自然法则的感觉,其实庄子在这就是借助孔子之口阐述“道”与“德”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德看成一种神秘的能量,一个的德行越高他的道行就越高,于是孔子又继续回答常季的问题。

常季问老师:“您刚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从万物相异的角度看,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相距那样远。从万物相同的角度看,万物都是同一的。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关心耳目适宜什么样的声音和颜色的问题,只求心畅游于德的和谐境地。万物只见其同一而不见其有什么丧失,看到断去一足就像丢掉一块泥土一样。”

孔子说到了这里,常季对德的理解有没有加深我不知道,但是我对德的理解却有所加深。肝和胆在人体之中是挨着的,所谓“肝胆相照”嘛,但是孔子却将它两与楚国和越国对比,从万物相异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距离相差就是两国那么远了,从万物相同的角度来看那么所有事物都是相同的,读到这里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一丝“齐物”的感觉,因此像王骀这样德行高尚的人丢掉一条腿就像丢掉一块泥土一样,他们就畅游在这种不分别的精神世界里。可即使孔子已经将德解释得很清楚了,常季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他,于是孔子就开始对“符”进行解释。

孔子说:“人不会在流动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子,而是在静止的水面照自己的影子,只有静止的水才能使众人停下来照自己的影子。植物从大地获得生命,唯有松柏禀自然之正,冬夏常青;众人从上天获得生命,唯有尧舜得自然之正,在万物之中为首领。幸而他们能自正心性,才能引导众生端正。保全本始的特征,具有无所畏惧的本质。即便是独自一人,也敢入千军万马之中。为了求名而能自己要求自己的人,尚且能这样,何况主宰天地,包藏万物,以身体六骸为寓所,以耳目为表象,天赋的智慧能观照所能知道的领域,心中未尝有死生变化的观念的人呢!他将指日达到高远的境界,这样的人,人们都愿意追从他。而他哪里肯把能吸引众人当回事呢?”

从孔子德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来“符”应该是不显露、不显摆,所谓“才全而德不形”。流动的水不能清晰的呈现人的全貌,而静止的水却能,王骀这样的人内心便是清净得像静止的水一样。自然界的松柏,人间的明王如尧舜都是人间正气的代表,他们能在纷杂的世界上保持原来的本性的同时仍然能使世人保持原本的本性,原本的本性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如同婴儿一样朴素,这就是所谓德“幸能正生,以正众生”。至于王骀这样的人,他能做到主宰天地,包藏万物,以身体六骸为寓所,以耳目为表象,天赋的智慧能观照所能知道的领域,心中未尝有死生变化的观念,即已经达到了“至德之境”,已经返璞归真的他们怎么能不使人亲近呢?现在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何谓至德,至德即不分别、不侵犯自由意志、遵守自然规律,可以用“离相”二字简单地概括——能离一切相的人便能称为至德之人。为什么要用“离相”二字概括呢?因为人类太容易着相了,如水漂亮一点、谁丑一点,是否健全等等。

相关文章

  • 读《庄子》// 德充符(二)

    庄子·德充符(雅译) 续 常季说:“此乃何意?” 仲尼说:“自事物相异处审视, 肝胆毗邻却如楚、越远隔; 自事物相...

  • 共读庄子12天《德充符》第一

    今日开始读《德充符》,德充于内,必然就要形之于外。一个人的容貌、言辞、器识,都是他“德”的标记,都是“德”...

  • 德充符

    文章结构 1.三个独脚人的故事,人虽残疾,但本性与常人无异。 2.丑人的例子,引出“才全”,“德不形”,应抓住根本...

  • 德充符

    我触摸的是现在的尘埃 还是昔日的城池 我濯足的是黄河的沙 还是沧浪的水 变幻的是天上的白云 还是地上的野草 永恒的...

  • 德充符

    德充符 德充于内,自有形外之符验也。 第一部分:兀者 1:兀者,王骀。兀者,受刖刑断足的人。 王骀,圣人也。...

  • 德充符

  • 读庄13 德充符之二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

  • 二组共读《庄子》德充符

    在庄子看来,无脚趾的人尚能追崇德,奇丑骇人者以德召众。德行天下者“才智完备”,“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

  • 二组共读《庄子》德充符

    庄子通过王贻、申徒嘉等身残而德全的人,说明形骸并不重要,而德才重要,其关键在于能真正的忘形,忘死,不为外物...

  • 读庄子(十三)内篇•德充符(二)

    文“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讲叔山无趾是一个被砍掉脚趾的人,可他还努力进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德充符》(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kiu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