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继续解读《了凡四训》中印光大师的序言。今天之后,从下一堂课正式进入了凡四训的正文,来看最后一页的第一段。
然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已愧作。谓为渺茫。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来看印光大师的这一段话,他前面说了很多,从致良知,就是诚与明,告诉了你格物致知,告诉了你知行合一。
也就是根本的修行就是格物达到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见性。
但很多人悟不到这个,就好比修大乘佛法修不了,那你可以修小乘,就这个意思了。然后他给你推了凡四训。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佛门高僧,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的。他不去推广佛法,他不去印很多很多的佛经,让这个佛经去流传于世,他反而大力地推广《了凡四训》,大力的去让这个了凡四训去流通,因为《了凡四训》讲的是因果,而是个因果呢?几乎所有人都能理解,但如果你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你讲一心三藏,你讲楞严经 法华经 心经这样的,很多人理解不了,就像金刚经或者王阳明的心学,很多人他听不懂。
为什么我现在欠着债,你不让我改变这个债务的状况,而让我去格物?这个不是不让你去做关于偿还债务的方式,是让你要在知行合一的情况下去做,所以很多人就不理解,就是不明白我现在外在的这个境遇,为什么你老让我格物致知,而且格物致知他也不会做。
说那个觉,又很玄乎。有的人就去到了境界当中,也就是神通当中,去到那里面反而走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无论你上中下什么根基,你几乎都能懂的是因果报应。这个一般都懂的,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所以印光大师,作为净土宗的一代宗师,他反而是让了凡四训去大量的流通,就是告诉你什么,你不论什么根基,如果你懂得了因果法则,也就几乎掌握了改命的法则了,你不必开智慧,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的大乘佛法,般若的智慧是让你开智慧,是让你具备般若智慧,明心见性,但你不明心见性,你只要功课做对了,你一样会有好的结果,所以大家讲,比如说自在人生的课程上半篇明心见性,他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开智慧,般若智慧。下半篇悟后起修,就是因果法则,主要修因果。
我们的狂野想象,赞赏感谢,格物致知,知行合一,都是在修因果。这是印光大师,他在这个序言当中跟大家去表达的意思,也是他极力推行了凡四训的一个初衷,那现在,这篇序文即将结尾了,印光大师在结尾是怎么说的呢?
就前面讲了诚与明德,讲格物,导致明明德,格物是格私欲,包括讲因果法则,因果通三世。有善因就有善果,有恶因就有恶果,但还是会有两种人,其实这两种人是一种。这两种是什么呢?
开篇就在讲,圣与狂在乎一念。这个狂就是凡夫,这个圣呢,就是菩提萨垛的人,也就是菩萨开悟者。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愚者防已愧作。
什么意思呢?因为让你持戒去修善因,有的人就觉得太受约束了。
现在没让您去持五戒十善,没让您不杀生不偷盗,没让您去不要说谎话,不要说漂亮话,不恶口,不两舌,但是也给了你一些约束呀,什么约束呢?你要学会感恩,你对你的生活要转变视角,就是原来每天都是抱怨,现在每天都是感恩,这个很多人都会说这个太约束了,不能由着性子来,我想抱怨还不行吗?你还非得让我去感恩。
让你去狂野想象,让你不要关注现实,那你在干嘛呢?去释放你的渴望,有的人会说这个东西这不是要强迫自己吗?这不是要违背自己的那个习惯吗?我就是喜欢盯着现实呀,我就是喜欢盯着我那个天天不回家的老公,我就是喜欢天天盯着那个不认真做作业的孩子,那这个不就是很正常的,人之常情嘛,那现在强迫你要知行合一,你不要去做你头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你头脑认为应该去牺牲,应该去做你认为很有价值的事情,可是你的心告诉你,她想去散散步,你的心告诉你她想去爬山,它想休息一下,它想去看电影,可你就是不听。
这就是强恕而行,勉强,勉励自己去做功课,活在功课当中。所以有一种人,狂者畏其拘束。谓为着相。
就是有一种人,其实还是凡夫,通通都是因为无明,所以他认为这个事情做起来反正不那么自在,就比如说,你吃饭的时候是右手拿筷子,那每天吃饭不自觉的就会用右手拿筷子,现在你要改了,你要改用左手拿筷子,你一吃饭你就不自觉的就用右手拿筷子,当你想起来,你改用左手了,你会不习惯的,你会觉得很拘束,不自在,因为你可能用左手夹个菜都夹不起来,一夹就掉,半天也没吃到嘴里,你心里就该发急了,这种其实一样的。是因为你的习惯,你的习气,明白吗?
所以存天理,去人欲。去你的人欲,去你的习气呀,你小我的习气不去除,你的真我如何显现呢?
所以有一种人呢,他是这么认为的,他说这个东西太着相了,太拘束了,这也是凡夫的一种,
告诉大家自在人生的功课,刚开始就像你用右手吃饭,你不会感恩,你不会想象,你不会格物致知,你不会知行合一,慢慢的你要换成左手吃饭,变成什么呢?你狂野想象变成你的生活习惯,赞赏感谢变成你的生活习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变成你的生活习惯,那就意味着你用左手练吃饭,练了几个月之后,你左手吃饭非常自然,这个时候就不是拘束了,它就变成一种自在,所以去你小我的习气,明白吧。
有的人就偷懒啦,这个现在我也不愿意去多说了,以前还为这个狮子吼过,有的人说不要疗愈清理,现在又有人开始讲不要去感恩,太繁琐啦。那你就是不愿意去你的习气,你的习气就是什么?这个太拘束了。
你想着有一个人能够加持一下你的能量,脉轮全部打通,然后自己就过上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方式,这怎么可能呢?
如果有这种神通的话,佛陀早就用啦,还需要等到现在的灵性老师告诉你吗?
如果这样可以的话,佛陀就不让弟子跟着他修了,直接摸一摸须菩提,舍利子的头。须菩提直接变成菩萨了,那就不用一步步的去修了。不要自欺欺人,这是一种人,就是认为太拘束了,因为这个东西还得让自己去想,这个格物致知,不高兴就要格物致知。
每个当下都要问自己做什么最开心,能不能知行合一,每天还要想着去记一些感恩日记去感恩,每天还要想着去狂野想象,白日做梦15分钟有的就不愿意做,那更不用说,让你持戒,让你不杀生不偷盗,他更觉得那个东西太拘束了,我们这个还相对好多了,而且跟你说,这个更究竟。狂野想象,赞赏感谢,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比那个持五戒十善究竟得多。
希望你不是那个狂者,这是一种人。
第二种人呢,愚者防已愧作。谓为渺茫。还是无明的人,就愚痴,也就是说,他自己对自己看得很低,他认为这个不是我能做到的,他认为那些某些人可以做到。
某些人,比如说佛陀,老子,孔子,六祖,或者现在的某些灵性老师,或者他认为心想生能做到,其实都可以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佛陀一直在这么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心和佛和众生是一个。你就是觉,你就是造物主,王阳明也说满大街都是圣人。个个人心有仲尼,每个人都是圣人,你为什么要妄自菲薄呢?
有的人会说,比如说,你可能就是说被上帝拣选的,基督教里会有这个话。被上帝拣选的,所以现在你才解脱了,那我万一没被上帝拣选呢。
你操那个心干嘛?
王阳明从龙场悟道之后,又回到北京做了官,有一个人来拜访王阳明,王阳明在大门口迎接他,就说了这么八个字,此学久绝,子何所闻。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圣人之学已经绝迹失传很久了,圣人之学就是孔孟之后一直到王阳明这个地方,2000年都失传了,我现在刚刚悟道,你从哪听闻,知道我知道的呢?你从哪听闻的呢?你来见我?就是这样的。
此学久绝,子何所闻。现在自在人生给你传递的这个圣人之学,就可以用王阳明这句话
就是你来学圣人之学自在人生,你怎么知道的?你想没想过这个问题?你怎么知道的?你没有一定的福德,你能知道吗?
你说王阳明被拣选的,那他碰上了,所以他就成了圣人,他就继承了圣人之学,现在你也碰上了,你是不是在听自在人生啊?你是不是在听了凡四训,如果是,此学久绝,子何所闻。
这是失传已久的圣人之学,被你碰到了,那就表示你命中有,就表示你积累到了一定的福德,那你干嘛妄自菲薄呢。
妄自菲薄,觉得别人行,我不行。看到有钱有势的人,其实金庸那句话说的很好,当今中国大陆,很多人很有钱,有权,有名,有利,但普遍缺乏一种东西叫良知,我们很多人自己匮做,他就是因为觉得有钱人比他有钱,有权人比他有权,有利的人比他有利,有名的人比他有名,告诉家人们,那叫洪福。
其实那个福,分两种,鸿福和清福。有的人他有鸿福,但他没清福。
鸿福是什么?福报比较好,他可能比较有权,比较有名,比较有利,但是他没有清福。意味着什么,他会超级忙碌,他是赚了很多钱,但他忙的马不停蹄。
他是有很大的名,可他已经迷失了自己,自己的心在哪都不知道,那意味着他并不是很开心,它就成了一个机器,不停的转。
而清福是什么?清福是时间自由,财务自由,情感自由,健康自由,有钱有闲。
鸿福什么,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我却没时间。
而清福是什么?我想去桂林,我又有钱,又有时间。就是不会案牍之劳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所以你不要认为,那些人他比自己有钱,比自己有名,它就一定比我强,他可能是鸿福,你是清福。
清福能享清福呀,可是比鸿福不知道要高多少倍。
有个传说,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就是一个人每天向神仙去祈祷,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神仙的护佑,祈祷了几十年。终有一天,一个神仙都被他感动了,就下到凡间说,我的时间很短,你有什么愿望告诉我,我帮你实现,那个人马上就说,我的愿望很简单,我就想什么事情少一点,赚钱多一点,然后身体健康一些,然后呢疾病少一些,然后呢时间自由一些,然后就是烦恼少一些,我就想要这些。
那个神仙一听,哎呀妈呀,你这个愿望太高了,这是天上的神仙才能做到的,人间是做不到了。你这个我帮不了,这就是清福,这什么意思呢?
你说你想时间多一点,然后财富多一点,事情少一点,烦恼少一点,然后呢自己的开心多一点,你想要的就是,事情还少,钱还多,时间还多,可以周游世界,可以到处玩,这个神仙就告诉他说,你在这个地方,在人间,我帮不到你,所以对不起,我满足不你,什么意思?你在人间可以享鸿福,但也很难享清福。
而自在人生带给你的是清福,比如说现在心想生他享的就是清福,你说我辛苦吗?我每天就讲课一个小时,就早上8点到9点,实际现在也可以不讲的,但是就是一种喜爱,一种责任,有一种使命感。确实讲这个很喜欢,所以我一直在讲每天一小时,但充其量我每天就这一个小时在工作,其他时间也在工作,那是什么?读书。
但读书是我的兴趣,我走到哪儿都会带着书,读书不是一种责任,读书不是一种累赘,是因为很喜欢,我不读书,好像别的事情更没意思,电视不看,手机现在也很少看,就喜欢看书,那就这样了,所以这就是一种清福,我不需要去求任何人,我不需要去应付任何人,就这样,理解了吗?所以自然人生给你的是清福,佛陀真正叫福慧双修。
福慧双修。福你的福报,慧你的智慧。这叫两足尊。所以佛陀有个称号叫两足尊,福和慧都够才叫两足尊。
所以你不要自己很匮做,认为自己能够过上自在人生的机会很渺茫,如果你是这种信念系统的话,你就会离这个自在人生很远,这个地方讲这么多,是告诉你,此学久绝子何所闻,就是说你今天能听到这个四川一九的圣人之学,你还妄自菲薄什么呢?你还瞧不起自己什么呢?
很多人他都没这个福报来听,他根本就不知道圣人之学是什么,所以你在这个地方,你的福德就很大,你是来享受清福的,你不是来享受鸿福的。
清福不代表说你有亿万资产,但是你不缺钱,不代表说你一定银行里有很多钱,但你是心自在,行自在,这是天人才能享得福报。
在人间很多人是有钱,但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不要那种生活,我们要的是,你可以悠然自得,你可以像古人一样纵情于山水,就这样。
这是跟大家说了两种人,一种狂者,一种愚者。总之都是无明。除了这狂者愚者这两种人,印光大师说除此二种人。有谁不信受。
就是除了这两种人,还有谁不信受。至少信因果法则的,至少会信受这个世界我过程这个样子是因果法则导致的。
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梦东是一个禅师,所以梦东禅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离弃于因果。所以印光大师,用另一个佛门高僧的话来说,善谈心性者必不离弃于因果。
善谈心性就是谈本体,谈真相,谈这个宇宙万物的本体。要谈这个不能离因果,离开因果,这个心性本体是谈不了的。
本体有5个法则,其中一个就是因果法则,所以你离不开的。5个法则,第一个是,意识存在,意识是真相,意识的内容是幻相。这是第一个,本体第二个,意识即一切,一切即意识。就是你是一切,一切是你。
你现在体验不到你是一切,是因为你自己被封装了,自己给自己加诸了一个限制分离遗忘。
但其实每个人都是你,每个人都是来反应你这个人对你好,是因为你自己对自己好。这个人对你不好,是因为你自己对自己不好。实际上他们都是你的镜子,所以一切都是你这是第二条,是本体的结构。
第三条是一切都存在于此时此地,一切都存在于当下,所以没有时间和空间。
那也就意味着一切都得你自己体验,你给出去什么,你必须自己体验,所以都在当下。把时空拿掉,一切都会被你瞬间体验。
第四个,你给出去什么,你就接收到什么。这就是因果法则。
因就是你给出去的,果就是你接收的。因就是你给出去的感觉,果就是你接受到的现实
所以当你明白这个之后,你就知道我的现实不是我的行动带来的,我的现实是我的感觉带来的,你的感觉如果是和平的,你的境遇就会是比较丰盛的。你的感觉如果是不和平的,匮乏的,你的境遇就会是比较让你觉得不那么满意的,你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大量的行动是无效的,第五条法则,除了以上四条法则不变之外,其他都在改变。
第一 二 三 五条,跟你关系不大,但第四条跟你可是分分秒秒的关系,三生三世的关系
你给出去什么,你就接收到什么。这个肯定是分分秒秒的关系,前世今生的关系,所以这就是因果法则。
因就是你给出去什么,果就是你接收到什么。你给出去的是频率 是震动,这个频率震动就是感觉。
所以你给出去的是一种感觉,你接受到的是一种现实,告诉大家,所有的修行,现在的灵性老师他不管怎么讲,他从各个角度来跟你讲,一会讲放下呀,你会讲臣服呀,一会讲顺流啊,一会讲线上啊。一会讲宇宙法则呀,一会讲吸引力法则呀。
总之,就是给你从各个角度,各个名词来给你阐释,最后都是这个因果法则的一个变形。最后都是这个,你给出去什么,你就接收到什么。这个法则的一个变形的阐释,一个延伸就是这样的。
所以善谈心性者,必不离弃因果,所以你现在到各个地方学灵性,他无论是家排让你释放你的能量,无论是让你去高兴,无论是让你用各种方式给你信心,让你跳禅舞宁静,这些统统是在作用一个东西,就是改变你的感觉,改变你的心,明白吗?
全是在改变你的心,在那个场里面,你在那个当下,你的感觉会变好的,身体会感觉和平一些,会开心一些,暂时忘掉了生活中的烦恼。
这个时候,你的因就改变了一些,但这个的不彻底呀。你回到现实生活中就又不行了。
所以很多追课的人,那几天感觉会很好,回到家几天就打回原形,是因为没有开智慧,因为是靠外力让自己开心,来让自己感觉好,这是不行的。
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所以所有的这个灵性的教导,甚至说所有我们修行的这个,就是包括佛法的修行,包括道德经,包括王阳明就是儒释道三家,都是让你在改因,那你改因,只不过,你改因的方式有很多,这叫很多法门,但法门可是有高下的,在你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法门是有高下的,在你明心见性之后,法门没有高下,因为什么?都是一个觉。但你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法门绝对是有高下的,很多人修不出来,原因就在这。
所以善谈心性者,必不离弃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夫心性。就是最终都会明明德,为什么?
因为很简单,你信因果,你就会去认真的做我们讲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尤其是格物致知,你信因果,你会认真的做格物致知,你就能让自己的因,你一直在改变,着什么呢,你让自己的情绪一直在释放,在释放你的人欲一直再去,再去。
你去得一分人欲,便赋得一分天理,令人欲去到一定的阶段,就叫跨过彻底解脱点,明白吗?所以跨过彻底解脱点,那个点叫什么?就是人欲去到了一定的阶段,你的天理开始占主导了,你的良知开始占主导了。
这个时候,你离明心见性就很快了,也就是讲这个时候,你反而可能啪一声你就开智慧了,就变成了般若的智慧。原来很多不明白的东西,你一下就明白了。
所以你在做功课的时候,你也是可以导致你去明心见性的,明白吗?你说我现在没有明心见性,老师你讲的我证不到,我头脑悟到了。
没关系,认真做功课,去人欲 去人欲 去人欲,你人欲不断的去 不断的去,你的天理就不断的恢复,不断的恢复,这个时候你的镜子越来越明,镜子越来越亮,有一天你就可能明心见性了,所以深信因果的人啊,他有一天将来也一定会明心见性。因为深信因果的人,才会照着这个因果法则去修,也就是才会认真做功课,所以呢,印光大师说,此理势所必然也。须知从凡夫地。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
他说这是理势所必然也,这是在情里之中的事情。因为从凡夫一直到菩萨到佛,都是因果。佛为什么也是因果呢?佛不是跳出因果了,而是佛改了因。也就是说他可以做到无因。
无因是什么意思?就是他每个当下都在觉,他只要给出去一个频率,这个频率就被他给消融了,就意味着他好像不给出因了。你只要一觉,这个负面情绪就没了。你只要一觉,这个恐惧就消失了。
就好比你镜子上有一点点的灰,这灰就被你去掉了。这个镜子可以自己做净化的。
这是很有意思的,你一旦光复良知,你一旦让你的镜子明了,这个镜子可以自我净化,这个良知可以自我净化,这个本体会自己运作的,是本体自己在净化自己,所以当你修到一定的阶段,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一切的你给出的那种恶的因,你一觉,它就没了。它很快,它不需要你常年累月的。
所以你即使成为佛,佛不是跳出了因果,佛是跳不出因果的。因果是无法改的。佛都说了他有四个不能,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无缘不可度,真法不可说。因果是不能改的。本体造物法则,除了以上四条不变之外,其他都在变化。
那如果佛把以上四条法则改变了,佛说我成佛了,所以我把因果法则给改了,那还叫因果法则不能改吗?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佛告诉你,什么都是空的,唯有因果不空。
意味着佛也不能改因果。就是因果法则一直存在的,就是他是不能变的。造物法则就5条,除了以上四条不变之外,其他都在改变。四条是,1我存在 2我是一切 3我存在于当下 4我给出去什么就接收到什么。这四条永远不变的。要记好。
第四条因果法则在这其中四条之一,他改不了的。那佛为什么跳出因果呢?他不给因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所谓的给了因,我们给的是善因恶因。而佛是什么呢?它就是在觉当中,他只是在本体当中。
这个时候他不起恶念,所以几乎没有恶因了。好像在外在表征来看他跳脱了因果,而是他自因自果,他很快把因果消失于无形。就是说,他给出去的因,他很快给消失掉了。所以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所以你就是成为佛也是靠因果。越是菩萨,越是知道因,否则菩萨不会畏因的。凡夫不畏因,是因为他不知道因,他才改那个果。
所以说你越是明心,你越是修,你应该是越明白因,你越是在因上下功夫,也就是王阳明说的致良知。致良知就是在因上下功夫,致中和,允执厥中都是在因上下功夫,所以,从凡夫乃至圆证佛果,悉不出因果之外。有不信因果者。皆自弃其善因善果。而常造恶因。常受恶果。
很多人不信因果,不信鬼神,不信报应。但问题是你开心吗?你的振动是如何的?
他并不是他不信他就一直活在喜悦当中,他不信了他还一直抱怨,他还一直抵制不住,抱怨很多,抱怨国家,抱怨社会,抱怨单位,抱怨家庭,他什么都抱怨,抱怨天气,连天气都抱怨,怎么又下雨了?怎么今天又变冷了,还让不让人活了,你看看,他是不信因果?可是他不信因果并不代表,他给出去的因就是对的,他不信因果,但给出去的因,是恶因。这个感觉不好,他抱怨国家国家不公平,他能感觉好吗?他抱怨社会社会没机会,他能感觉好嘛,他抱怨单位单位排挤他,他能感觉好吗?
他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在抱怨,所以导致的是单位不公平,社会没机会。
而不是社会没机会单位不公平才会让他抱怨,而是因为他一直抱怨,结果是社会就没机会,单位就排挤他,是这样的,所以他不懂因果,不代表说因果就不作用,不是因你懂不懂为衡量标准的,每个人地球上没有一个人是例外的,因果一直在起作用,这就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说你懂了他才起作用,你不懂他还起作用,这就叫无明造业,无明造业,无明才会造业。所以一旦你懂了,你就能消业,你就不造业。
你不懂呢,你有可能无意识的,你可能不造业,有的人能做到,他不懂,但是他先天很快乐,这就是福报比较大,但大部分人是他不懂啊,他不去修。不懂肯定不知道修嘛,他不懂就一直在造业,他还一直都不知道,所以可怜呀。
所以不信因果,这个地方告诉你,你就自弃善因善果,因为你就绝了那个改命的机会,你在无意识的造业,无意识的抱怨国家,抱怨社会,抱怨邻居,抱怨同事,抱怨父母,抱怨家庭。
你自弃善因善果,你常造恶因,所以常受恶果。你老在抱怨 抱怨 抱怨,抵制 抵制 抵制,总之你老在不开心,你老在造恶因,所以老在受恶果,你自己还不知道。
即使你不知道因果法则,一直在作用,没有一刻不在作用的。你知道他在作用,不知道他也在作用。
你知道你可以和他一起造善因,受善果。你不知道,你可能就一直在造恶因,就遭受恶果。
所以,经尘点劫。轮转恶道。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尘点劫也是佛法里的说法,就是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们一说都是八万四千劫,一个劫就是很多很多亿年。
所以,尘点劫,就像沙尘一样,多的不能多的那种劫。你想你抓一把沙子里面,这一把里面都有多少粒沙子,你数不过来吧?
所以尘点劫,就像微尘一样多的劫,那就意味着你经历亿亿亿万年,你都轮转恶道。那就是意味着你生生世世过得不好。
所以济公活佛才会说,前世不修今受苦,你怨什么呢?今世不修来世苦,你怨什么呢。所以一日不修,世世苦,那你怨什么呢?
这就是经尘点劫,轮转恶道,就是你无数的劫,亿亿亿万年你都超脱不出来,你每次投胎,你都是活在难民营,每次投胎你发现你的人生都很艰难,自己没办法,这就是因果报应。所以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通三世。
末由出离之流也。哀哉。
就是你再也出不来了,就是你在恶道里来回轮转,再也出不来了。经尘点劫,亿亿亿万年,你都无法让自己丰盛起来。
所以不信因果你就无法改命,信了因果才能改命。而任何的修行,宇宙法则,吸引力法则等等,告诉你的都是因果法则。
只不过他们变了个说法,他们都是因果法则。他只要教的不是因果法则,你也不用听了,因为只有一个因果法则,其它都不是真的。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返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圣贤千言万语。儒释道三家,各个的古圣先贤,他们说了很多很多的话,无非就是让你干一个事情,反省克念。
怎么反省?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格物致知。克念,这个念是恶念。
人欲就是由恶念来的,贪嗔痴慢疑,总之就是让你在格物致知,总之让你在改因,就这个意思。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
明德就是你的明心,明心见性,就是这个道就是这个本体。就是让你这个本体恢复,不致埋没,让这个本体他恢复,亲得受用。
什么意思呢?恢复你的良知,让你的良知光明,让你的良知运作,良知怎么能运作?古圣先贤都告诉你了。
用佛法来讲叫应供,一旦你良知光明,一旦你恢复你的佛性,你就被天地供养,你还怕什么呢?
被天地供养,就是说你的财富,情感,人际关系,你一切一切的都有天人来给你供养了,一切都来供养你了。这是佛法里讲的,那《道德经》里讲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什么意思?
你小我不作为了,你的真我全给你干了,让这个本体他开始运作,所以你亲得受用。你好像做的很少,但好像你得到的很多。
按儒家的说法,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你只要致中和,让自己良知光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那就是天地鬼神各负其位,各司其职,开始为你工作。
所以良知本神,本能变动周流,本能开悟成务。你的良知他自己就是智性的存在,他就在自行运作。
我们在讲一心三藏,在讲何其自性,在讲空生妙有的时候都讲过。这个本体,他是个智性的存在,他会为你显化你想要的一切。
所以当你恢复了你的明德,当你明心见性,本体自行运作,让你的天赋才华开始显现,或者说让你这一辈子能想清福,那你这辈子能享清福,其实那些洪福齐天的人,如果他明心见性了,他一样能享清福。他没有明心见性,他能享受一些鸿福,可是清福他无缘,所以有的人可能很忙很忙,比如,现在一些去世的一些名人,你说一些很有鸿福吧,像李咏很有鸿福吧,但没清福呀,一辈子操劳,是有名有利,但50岁就走了。
就是他们没有命去享清福,但他有洪福,但如果他能明心见性了,他就成为两足尊,鸿福和清福都有了。所以说我们要清福。
如果你不能致良知,那本体就无法受用。本体无法受用,你就无法彻底解脱,自在人生,所以让本体来工作。让本体工作,你就必须明明德,也就是做功课,做自在人生的四个功课。
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
不知因果,所以他为所欲为,就这个意思了。因为不知因果嘛,它肆意纵情,他不相信有因果报应,所以胡作非为。
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这个也是很普遍的一个事情。纵毕生读之,很多人在读经典,现在很多学校也在开经典的课程,孩子是可以的,
可问题是,我们大人现在也是这样的,现在大人在读这些经典知识,学其词章。
什么意思呢?他根本就不明白王阳明这个话背后的意思,他根本就不明白孔子这个话背后的意思,他用各种学术来研究,把它归类。把它归为唯心主义,要把它归为辩证唯物主义,把它归为哲学的一个类别,王阳明的心学是哲学的一个派别,孔子的学说也是哲学的一个派别,就跟黑格尔 马克思 康德,甚至把宗教把佛法也归为哲学的一个派别,就用头脑用小我去研究,那就变成了什么呢,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
就根本没想过佛陀为什么能成为佛陀,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王阳明?老子为什么能成为老子。他们说的这个东西到底能不能帮助别人?为什么说每个人都是佛?为什么每个人都是圣人,搞不明白啊,然后,认为王阳明佛陀,这只是一个给大家信心的说法,这只是一个让大家能够有自信的说法,但是认为成为圣人成为佛,怎么可能每个人都做到了,而且都不相信有圣人和佛存在,这就是干嘛呢?在学了一些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
所以的每一天,读圣贤的经典,每一天与圣贤失之交臂,每天读圣贤的经典,每天圣贤也没有到你的面前,跟你交流一下。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懂他。
现在很多的学传统文化的学校,都是让你干嘛?纵毕生读之,亦止学其词章。
只是让你在学他的词章,你是懂了很多,背了很多,但你根本不懂这些古圣先贤,你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古圣先贤的讲的核心是什么。
所以呢,你与我们的古圣先贤当面错过,失之交臂,很可惜呀,很可惜。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这些讲的人他都不懂因果,那些教传统文化学校的那些老师,有几个是深信因果的,有几个是懂因果的,有几个是相信因果的。
他自己都不相信因果,他自己都天天在那贪嗔痴慢疑,自己天天都充满了嗔恨,充满了抱怨,他只是在教你学文章,教你来背四书五经,他自己的因都不对,你知道吗?他自己就在抱怨指责挑剔,你跟他讲因果法则的,他可能嗤之以鼻。
这个时候他怎么能把古圣先贤的核心给你讲明白呢,他就是让你来学其词章而已,不是让你来希圣希贤的,所以与古圣先贤当面错过,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流通。祈予为序。因撮取圣贤克已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实云。
最后一段说的是什么呢?就袁了凡先生的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这是前面印光大师说了这么多,最后给你找到一个地方。什么呢?
了凡四训,他就是讲因果的,他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你读了就会觉得很积极很亢奋,所以呢,它是一本教育人的非常好的书。
洵淑世良谟也,这个话就是说,它是一个非常有益于人的一本书,非常有助于社会,有助于大家的一本书,一本著作,他就这么来给你总结了一下,就是袁了凡的了凡四训,他能够把因果给你讲的很清楚,能够让你懂得因果法则,能够让你懂得命和运是怎么回事,印光大师给了个总结。
永嘉周群铮居士。发愿流通。祈予为序。
就是有一个居士,永嘉人叫周群铮,他想流通了凡四训,就让我给他写了个序言,就这个意思。
因撮取圣贤克已复礼闲邪存诚之意。以塞其实云。
印光大师说,那我就勉强答应了,我就取古圣先贤他们克己复礼,闲邪存诚之意,克己复礼就是克人欲复天理。闲邪存诚就是防止你的邪思妄念,恢复你的诚意,就这个意思啦,以塞其实云。什么呢?我就勉强交差了。
最后他落脚点在《了凡四训》,他说《了凡四训》这本书呢,就是一个讲因果的一本很棒的书,洵淑世良谟也是讲因果的,很棒的书,读起来呢,还非常顺畅,让你会有欣欣向荣之感,然后有人想要流通,让我写序,我就能取了我们古圣先贤的存天理,灭人欲,然后去私欲,正诚意的这个意思,写了这么一篇序,然后来交差了,这就是印光大师他的序言。
这篇序言讲了很长时间,是印光大师的序言很棒,所以我们才会讲这么久,他给我们讲明白了很多东西,也希望这篇序言能够让您真的有所顿悟,能够让您我们一起去更明白了凡四训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从下一堂课开始进入了凡四训,第一篇立命之学。
每日一解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中庸》
今天的每日一解,是中庸里的一段话。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今天的这段话,是结合在上面的一段话,
就是说什么?我现在很富贵,我就活在富贵的状态,我现在很贫贱,就在贫贱的状态,不会让自己去抱怨,不怨天尤人,而是让自己心如如不动,是这个意思。
这个话对上一段话,又做了个补充。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
我不管处于什么状态,就是素其位而行。我不会说在上位,我就气势凌人。
就是我是领导,你是员工,我就气势凌人,我压你一头,我处处显示我很有权威,现在好多人不就这样吗?现在连学生都开始了,能当个学生班干部,那就觉得自己老大了,当个学生班干部都觉得自己老牛了,在上位,不陵下。就是我不欺负下面的人,我不盛气凌人,我不觉得自己高人一头的气势。告诉你的就是什么?内在如如不动。
如果你在上位,你总是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你当领导,你总是有高高在上的感觉,这就是你动心,就是你富贵淫了。
你叫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孟子说的。
富贵不能淫。就是你居在高位,你有权势,但你不会因为这些东西,让你的心乱了。
所以你的心乱了,就是如如有动了,你不是如如不动了,就是你动心了。
所以富贵不能淫。你在高位你是平常心,你是如如不动,今天别人夸奖了你,今天别人赞美了你,今天你得到了很多很多的权势,很多很多的好处,你都是平常心,都不动心,
此心不动,要修到此心不动了,所以不只是说此心不动是面对困境,你面对顺境的时候,你能不能此心不动。
这也是很考验人的,你面对顺境,就开始想贪污了,一会儿就开始想要点权,想要的利,都是此心动了,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能做到这个吗?这叫君子。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就是我现在我是个科员,你是个科长。我不会说巴结你,我不会天天想着讨好你。
如果我这么想就是我动心了,就不是如如不动了。这样我就失去了我的佛性,失去了我的本心本性。
这样的话,我就会感觉不好,我就会给出一种匮乏,自卑,不如人的频率,那么就很难做上科长。那么人生就丰盛不起来。
所以在下位,贫贱不能移。
贫贱不会让你乱了方寸,贫贱不会让你心动,都是不动心,要富贵不能淫,心不动。贫贱不能移,心不动。所以这就是佛的境界,
如如不动就是孔子说的,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我无论在什么环境当中,我都不动心。
我现在过的很困顿,我也不动心。我现在过的很顺利,我也不动心。如如不动,这个时候,你就赢了。赢的是什么?看后面。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在这种状况下,我不求人了。正己就是正心。正心怎么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就是我现在好像不能齐家 治国 平天下,就是所谓的我不能在外王,我不能在外在好像获得自己想要的那种人生结果,但这个时候我要向自己求,我要正心,而不是求人,而不是每天掏空心思的去讨领导的欢心,不用的。
正己就行了,告诉你,那些领导也都是你的镜子,
如果你自己的镜子擦得亮,你自己让自己良知光明,他们都会反应过来,干嘛呢?反应你自己对自己的感觉。
你自己自卑,他对你一定不好。你自己很自信,自己感觉很好,自己如如不动,他们就会对你非常好,而且你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你会有很多很多的财富,是这样的。
所以正己而求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就是不怨天尤人。这里好像有个上下,就是刮风下雨抱怨,没带伞也抱怨,这就是怨天了。尤人就是这人怎么对我不好呢,飞机怎么晚点了呢,公交车怎么这么多人,怎么没人给我让座呢,这就是尤人。
君子是不怨天不尤人的。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就是此心不动。这就是感觉和平清静。怎么做到呢?格物致知。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俟命就是等待,等待命运的光顾,等待命运的安排。那怎么等呢?居易。
怎么居易呢?修身以俟之。
这就是孟子说的,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
我是在等着命运的安排。可是呢,我不是这样傻的等,我怎么等?
我修身,我怎么修身?我要正心。我怎么正心?我要诚意。我怎么诚意?我要致知。我怎么致知?我要格物,也就是说我格物致知以俟命。
就是说我是在等着命运的光顾,命运的安排,命运的垂青,等着机会的到来。可我不是坐那傻等,我是格物致知,我正心修身来等着命运的垂青。
我居易,居易就是平常心。我以如如不动的心来等着命运的安排,如如不动就是居易。就是平常心的过生活。
要达到平常心的状态,就是要正心,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所以我格物致知,我等着命运的垂青,小人行险以侥幸。小人不甘心。我现在处于下位,我现在没有得到自己要的机会,小人就是不明心见性的,他就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
是不是巴结一下张三啊?是不是去告一下李四的黑状啊?是不是去偷鸡偷鸡取巧啊?是不是专营啊?他会想各种各样的办法,他可能侥幸得到了一些东西,但最后告诉你,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早晚会报,所以你早晚会报,你这一世没报,下一世就得报,跑不了的。
有人说把他贪污了2000万,贪污了一个亿,一直到他死都没出事,他这一世没出事,他下一世遭报应,你说他钱也没花,他遭什么报应呢?他的几十年都活在担惊受怕当中的,几十年给出去的是一种负面的频率,这个频率,他没有平衡。下一世就是业力。
所以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早晚会报,而且很多时候是现世报,他风光几年之后就没了,所以小人他不居易,他不俟命。他干嘛?行险以侥幸,就是我希望我做一些事情,能让我侥幸脱离我现在的境遇。就开始赌运气了,开始投机倒把了,开始想着万一我是漏网之鱼呢。
告诉你,万法皆空 因果不空。即使暂时社会的法则,比如公检法没发现你,老天也不会漏一个,老天爷因果不会漏一个的。不要和因果较劲,因果不会漏掉任何一个人,你放心好了,所以你也逃不脱因果,所以小人行险以侥幸,君子是修身以俟之,居易以修身。这就是做功课,等着命运的垂青。你做功课,命运一定会改。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所以孔子就做了个总结。说君子在射箭。鸪就是箭靶子。你没有射中箭靶子,应该向自身反省下。自身反省的是箭的问题吗?是靶这个问题吗?那是你射箭技能的问题,孔子就说什么?你射不中靶子,别怪别人,你自己的技术不高,是这个意思。
所以,你命不好,别怪别人,你自己的因不对,就这个意思,所以如果你射箭没有射中箭靶,不要怨靶子,不要怨箭,只愿你自己技术不精。
一样的。你自己命不好,不要怨社会,不要怨别人,只怪你因不对。什么因不对呢?你的频率不对,感觉不对。所以君子求诸自身,小人才会向外去求,向外攀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