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想生老师解读
解读《了凡四训》1

解读《了凡四训》1

作者: 自在学院 | 来源:发表于2019-06-04 08:53 被阅读0次

    解读《了凡四训》,一起知命改命造命。

    美好的一天把美好的祝福送给大家,祝大家一天好心情一天奇迹不断。和老师一起习圣人之学过自在人生,一起正诸先觉考诸古训,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但自己过上自在人生也帮助更多的家人自在人生。

    今天的分享是印光序言,印光师祖给《了凡四训》写的序。老师看了很好,感觉有必要解读一下。

    民国四大高僧:印光,弘一,虚云,太虚。

    印光法师是其中之一。半世风流半世空,时间再无李叔同,这个弘一法师。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弘一法师,净空法师,曾国藩都推荐了《了凡四训》,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是改命的奇书。特别给佛法的初学者推荐看的。

    这本书蕴含着极深的价值,要不然不会有这么多的古圣先贤推崇的。由其这篇印光法师的这篇序言。

    圣贤之道,唯诚与明。这就是修行的根本。第一句话就告诉了人生修行的秘诀。要成为圣人怎么做?王阳明问老师,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说做官。王阳明说做圣人,别人都觉得他很狂妄。

    王阳明一辈子都在寻求圣人之道,一直找不着。大家都告诉他的是,你要去读书,你要去博学,你要去就是增长自己的见闻,了解万事万物了然于胸,豁然开朗的时候。王阳明也是这么做的,但一直没成为。

    直到1508年他36岁龙场悟道,说了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圣人之道是成佛之道。唯诚与明两个字。明是明心见性。大学里说的明明德。古圣先贤的每个字都有关联。关键在于明。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就在让你明,真相就一个,意识。就是希望大家明心见性。佛陀讲的《法华经》也是明心见性,最后告诉你真相就是一心三藏,就是一心三藏啊,孔子或者说王阳明的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也是让你明心见性。

    为什么明心见性?心即理,龙场悟道。第一点就是心外无理。所以圣贤之道,首先你要明心,明心见性,就是你明白你是怎么来的,我是谁?狗是怎么来的?风是怎么来的,地球怎么来的,天怎么来的?病怎么来的?神仙怎么来的?鬼怎么来的,地狱怎么来的,外星人怎么来的?你必须明白就明心见性了。

    第二个要诚。诚意。儒家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诚就是悟后起修。自在人生上半篇是明心见性,下半篇是悟后起修诚意。

    格物致知是诚意。你感觉不好,你得如实的面对这个感觉不好。知行合一是诚意,为什么,因为你内在就是想做这个事情,你为什么不做呢?这叫知行合一。你狂野想象还是诚意。因为你就有渴望了,你就有憧憬了。你赞赏感谢还是诚意,你得到这些美好难道不值得感恩吗?感恩的。

    如果想平天下请先治国,如果想治国请先齐家,如果想齐家请先修身,如果想修身请先正心,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

    如果想正心请先诚意,正心的关键在于诚意。如果想诚意请先致知,让良知光明,如果良知不光明,一定无法诚意。如果想致知请先格物。最终落实到还是格物。

    把中间环节省掉,如果想平天下请先格物。作为个人来讲,能不能把个人财富,健康,情感的天下给平了?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诚意。

    城实的面对自己很重要。不自欺的人。达摩祖师来中原就是找不自欺的人。很恐惧,很愤怒,不愿面对,逃避就是自欺。这就是不诚意。这是宗萨仁波切的这一段话,他讲的其实就是诚意。

    你看起来是个特别好的佛教徒,满腹经纶,仪表堂堂,过午不食,持戒精严,修行精进,看起来安静又慈悲,人人对你交口称赞而充满信心。

    你满腹经纶,所以你懂的很多,仪表堂堂也特别重视自己的仪容,你还吃戒,比如过午不食,也很精进,又很慈悲又很安详。

    这就是很多修行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而且是以这个为荣为傲,以这个为目标。但宗萨仁波切是怎么说的?但是这些是汉地或显宗才格外重视的规矩。汉地是中国。显宗是个宗教。

    他说大圆满不是这样的。大圆满就是究竟涅槃,彻底解脱。大圆满就是你敢不敢承认自己就是那个混蛋。其实你很猥琐,卑劣,贪婪,嗔恨,其实你很愤怒,纠结,恐惧,就是这样的。

    你敢不敢去面对自己内心你认为的那些肮脏的欲望和恶念。你好色吗?好财吗?好名吗?都会通过情绪体现出来,你敢面对吗?直面自己的肮脏,敢不敢如实的把自己从里到外一切晾出来,完全裸露暴晒。敢不敢打破一切对与不对的界限而树立起本然清静的定解。

    任何阻碍我们与真实的自己交锋的伪装皆是过失。这些看起来良好的我执,横亘在我们与上师,与我们本然心性之间。为什么说大圆满根基者甚少,因为对于人们来说,最难的是放下对自己的欺骗。

    后面的总结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为什么得大圆满的人很少,为什么能彻底解脱自在人生的很少。因为什么?最难的是放下对自己的欺骗,最难的是做到诚意。不愿面对自己。

    这就是格物致知做不下去的原因,不愿面对自己的阴暗面。一边格物致知,一边逃避不面对。格物致知才能诚意,只有诚意才能正心修身。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必须明与诚。袁了凡不究竟但修行境界很高的。修行就两个字,明心和诚意。老师解读两本书《你值得过最好的生活》流程就是诚意,《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就是明心。

    圣狂之分,在乎一念。一念凡夫,一念佛。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一切都是念。一旦明心就是圣人,活出圣人,就得诚意。

    圣罔念则作狂,狂克念则作圣。罔就是迷惑。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不思考则容易迷惑。圣人的思想混乱迷惑了,就变成了凡夫。如果真的跨越了彻底解脱点,这种情况很少发生的。如果变成了,那就根本没有成为,跨越。有个摇摆的很短阶段。佛一迷雾就成人,人一开悟就成佛。

    狂就是凡夫,克念就是把自己的无明给克服掉,变成了佛。全在一念之间。一念是很多很多的。首先是我执。承认我存在就是我执,认为赚钱要通过方式就是法执。只要起念都不是真的。动念即拐。

    其操纵得失之象,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刚开始修行,需要精进。后面就会习惯成自然,不自觉的就会我是觉,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这不是真的。不自觉去做功课。

    精进。道家老子说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听到真相,听到般若智慧会拼命做功课。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下士闻道大笑之。下等人听到根本不相信。

    释迦佛陀让你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信愿行证。儒家王阳明立志 勤学 改过 择善。心学四点。立志发愿,勤学精进。儒释道三家都让你精进。不进则退的。昨天两位家人去年没有听课,没有认真做功课,认为都会了。现在要重新报课。不跟也要做功课。

    知道格物致知,也做功课。做错了,有期待执着妄想,为什么要有它应该如何反应的模式,他的模式也是你的念头创造出来。不要一味做功课,因为没有明心见性,做功课有可能出不来。对方对你的模式回应你,你负百分百责任,你还是认为外在有东西能左右你。

    精进指的是两个,一明心见性,二悟后起修精进可不只是做功课。明心见性更是精进做功课。佛陀让你把般若智慧放在最重要的。六度波罗蜜最后一度是般若。只有般若才能度你。没有般若,布施持戒有可能在无明当中,只是摆设了。

    不可不勉励操持,而稍生纵任也。勉励操持就是精进,稍生纵任就是不要放纵自己。特别是在前期,一旦跨越彻底解脱点后就会好很多。

    要把这个当做人生头等大事来对待。你认为上学,工作,其他的能改命吗?如果自在人生和《了凡四训》能让你彻底改命,为什么不认真对待,玩命做功课呢?

    如果还是吊儿郎当,不认真就是还没有痛到极点,还没体验够你所谓的痛苦,还不想改变。来看第二段。

    须知诚之一字,乃圣凡同具,一如不二之真心。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从凡至圣之达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须知诚之一字,圣凡同具。诚意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佛陀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每个人都有佛心佛性。

    一如不二之真心。好比说在凡夫不诚意,在圣人诚意。好像是两个诚意和不诚意,其实是一个。一个真心两个妙用。就跟色空不二一样。好像色是色,空是空,实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觉的对象。一切都在意识内部经验的,物质世界不是真的。

    一切都是在意识内部经验的,物质世界不是真的,物质世界是你在意识内部经验自己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就是频率低的世界怎么来的,降低振频结晶结晶在结晶。

    还是以水为例,H2O是水的本体。当个频率提升,加热,水就变成水蒸气。供能提升气化。这个相当于提高能量提升振频。

    这个时候水蒸气就是最可变的,因为水蒸气无形无相,他可以遍布于各个地方,可以成为各种形状,可以显化为各种形态,这就是水,可以显化为冰,可以显化为水,可以显化为露珠,显化为霜,显化为云。

    那把水蒸气比作那个无形的你,你可以显化健康,可以显化财富,可以显化情感,就好比显化了冰霜雪雨,是一样的。但如果这个水降温,冻到冰箱里面,就结成冰块结晶了。

    它还是H2O。但他已经从无形无相的水蒸气变成了有形有色的冰,但其实是一个。水蒸气就是冰,冰就是水蒸气。色空不二。

    形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气。轻者上扬,浊者下沉。越是降低自己的振频,人生就越结晶固化,这个物质世界就越显现。

    身体和墙壁都是固化的显现。但你的思想情绪都是无形无相的,他们的频率就比较高,你的思想瞬息万变。

    《楞严经》里会讲,想升情坠。情绪会拉低你的振频。但想象频率很高,想是从本体发出来的。当你想象时至少你是真我,振频就会及其高。但你如果是陷入恐惧焦虑压力失望担心这种情绪当中的话,就是在拉低你的振频。

    拉低就会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结晶固化。那就是你的境遇会越来越顽固,越来越难改变。那你想改命就改不了的,为什么?

    你要让水蒸气显化为云,冰霜,它很容易。你要把一个冰,让它显化就很难了,那怎么办呢?让这个冰加热,冰变成水蒸气。

    你要提升能量的,和给冰加热供能,是一样的道理。当你想象,你的振频就很高。当你一直抗拒自己的那个恐惧 焦虑 失望 担心一直处于这里面,不把它溶解掉。

    当你在格物致知就相当于加热供能,他就消散溶解掉了。从此就消失,变成水蒸气了,就显化为你想要的那个物质形式了。如果不去格物致知,冰就在身体堵着,它就不通。它老在那固化着,你人生就变不了。

    所以想升情坠,一切的有形物质世界全是振频最低的结晶出来的。如果想要你的世界变的很容易改变,就必须提升振频,没有第二条路。所以一切的命运都在提升振频。

    提升振频有两种方式。第一改变信念。把负面变为正面,但不是最究竟的。最究竟的就是觉,真相,超越信念,无信念。从负面信念变为正面,好比说从冰变为水。如果想变为水蒸气,请来到无信念。无信念就是明心见性。

    这是用冰和水,来阐述一如不二的真心是一个。就是所有的妄 假都是真的一个幻相。

    明之一字,乃存养省察。每天觉察自省。明就是觉,明到最后见到的性就是觉。明白宇宙万物的真相,我是觉,这一切都是我创造的,这不是真的。

    从凡至圣之达道。从凡夫到圣人就是诚与明的光明大道。然在凡夫地,日用之间,万境交集。一不觉察,难免种种违理情想,瞥尔而生。此想既生,则真心遂受锢蔽。

    凡夫地就是普通人。日用之间就是日常生活。万境交集。一天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你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假我是来体验和感受的。通过五感产生感受情绪。看到听到会引起感觉好与不好,这就是万境交集。一睁眼到睡觉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想法。一不觉察,各种各样的情绪瞬间就产生了。

    瞥尔而生。瞥尔就是瞥了一眼瞬间产生,形容很短。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一旦念起就有情绪,马上觉它,它就消融没了,就这么简单。就是王阳明说的,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它多少邪思妄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

    此想即生,则真心遂受锢蔽。私欲把真心给蒙蔽遮挡起来了。私欲就像乌云,真心就像太阳。《传习录》核心就存天理去人欲。诚意也是去私欲。一觉就是致良知。

    而凡所作为,咸失其中正矣。若不加一番切实工夫,克除净尽。则愈趋愈下,莫知底极。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真心一受锢蔽,你的所作所为就是处于贪嗔痴慢疑了。咸失其中正。中正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失去了本体,你的作为不是知行合一的作为,这个作为就是假我的。想和真我一同协同创造?让你和本体合一。如果念一起,真心被锢蔽,被私欲给蒙蔽了,良知不光明,就会失去本体的支持,你就得不到你想要的,这就是失其中正。

    中是天下之大本。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必须致中和,才能让万事万物生发出来。中正是天地之本。

    如果没有把私欲去除掉,私欲会越来越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是头。在无明当中,如果没有把私欲去除掉,不断贪嗔痴慢疑,情绪业力越积越多,有天不知道莫名会离开了。

    情绪在身体的三个阶段。第一感觉不好。第二身体生病,第三死亡。得病和死亡统统是情绪引起的,百分之百都是。

    如果不把这情绪格物致知 疗愈清理掉,不下一翻切实功夫,克除净尽,愈趋愈下,你的人生身体会越来越糟糕,所以莫知底极。不知道底线在哪。

    所以徒具作圣之心,永沦下愚之队,可不哀哉。 你一直具备想让自己活的好的心,你会发现出不来,永远在痛苦纠结,不得已的地方呆着,好可怜。印光法师做的序言高度极高,讲的很好,一开篇把大家带往极高的意识状态。

                                                      每日一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朱熹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王阳明

    今天的每日一解,内容有点多,想说明些问题。大学是什么?大学是儒家的经典,就是我们讲的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所以儒家很经典的这种传世的著作。

    大学开篇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其实大学之道在于修心。

    我们现在很多都说读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世界顶级的名校大学。那大学之道是在教什么?教的是修心。不是现在的分门别类的分科,语文,数学,历史,英语,计算机不是这个,这是现代西方的。

    我们古圣先贤的大学可不是西方这样的。什么是大学?大学,朱熹说,大人之学也。大人之学,可不是现在18岁以上的人。这是年龄的划分,可不是这个。

    大人是什么?孟子说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佛法说,大人者不失其初心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是本心。赤子之心,是几个月的婴儿就是,脸蛋红扑扑的孩子的心。所以他那个时候是无分别心,还是无善无恶的,还不忘初心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人生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大学是培养大人的,而大人是什么?是不失其赤子之心。所以整个大学,是培养圣人的。培养明心见性的。

    不是来让你培养专业技能的,那是技工学校,蓝翔技校,挖掘机技术。现在的大学都成了学挖掘机的了。而王阳明说的更直接。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一切都是我。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才叫大人,大人如果能够明心见性,就是,看我是佛陀,看我是狗屎,看我是鲜花,看我是牛粪,一切都是我。意识即一切,一切即意识。

    我即一切,一切即我。这是大人,达到这种状态,天下是一家,中国有一人,中国13亿人就像一个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这就是佛的境界。

    但如果你分尔我,尔就是你,我就是我。如果分你 我就是小人。所以小人就是不明心见性的。

    现在很多的大学就是蓝翔技校。所以不要在乎孩子学什么专业,孩子能考上哪个大学,最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这是关键。明心见性的人,赤子之心的人,不忘初心本心的人就是大人。大学是培养大人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明德,就是明心见性的德。这是最高的德。最高的德是什么?就是道。 失道而后德,如果你明德了就回到道了。大学之道在明道,在明心见性。

    亲民,全中国就一人。亲民不是用道德,口号,伦理,规矩来约束你,让你去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照顾孩子的。亲民是由内而外的。

    心即理。当这个心这个理发出来到父母这个地方,就成了孝顺。这个理发出来到了兄弟那个地方就是友,就是朋友那种友情。所以这个理是没有什么规则的,它是由内而外的发散。

    所以要做到亲民,就必须像王阳明说的这个,你必须是你和万物合一,看万物都是你,全中国就你一个人,你才能亲民。佛陀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这时才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要不然你做不到的。在止于至善。至是最高终极极致。最高的善是中性的,无善无恶,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

    所以大学之道,就是明心见性,悟后启修。将来如果有机缘的话,我教育我的孩子一定是在明明德,明明德之后他一定会亲民,止于至善。就是让他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如此就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即使什么都不会,他也能做得非常好。

    告诉大家,你的平天下和你能力没关系,和你口才没关系,和你才华没关系,只跟你格物致知有关系,就这样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明白最高的善是良知,做到就能定。止于至善才能定,否则你定不住。止于至善,就是无善无恶了,你才能定住。定住后就能静,静就很和平。静而后能安,安就是不恐惧了,心无挂碍了。安而后能虑,虑不是你虑是直觉灵感,真我就给你指引了。虑而后能得。你人生就能得到你要的美好的东西。

    那个安是处于和平亲民的状态,虑就自然而然到来的。这就是真我给你的指引,这就是喜悦之道 知行合一,如此就得了。你跟着这个虑跟着真我的指引,灵感直觉去走,你的人生就一路开挂。

    我们古圣先贤的大学教导,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让你明心见性,悟后起修。做圣人。不是让你学技能,古时管这个叫手工艺者。现在很多大学是教这个手工技能的。所以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让你的孩子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了凡四训》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nwk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