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婚姻育儿
2-3岁亲子共读,你真的做好了么?

2-3岁亲子共读,你真的做好了么?

作者: 嘉小家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14:21 被阅读8次

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妈妈,对于亲子共读,私以为做得还不错,最近读了一本书我才意识到,我总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觉得有意思、有用的绘本塞给孩子,不管她喜不喜欢,总觉得只要多读,总会学到什么,真的学到了什么?我也不懂,其实这种共读不过是在竞争社会里父母的自我安慰而已。

这本书就是粲然的《骑鲸之旅:2-3岁共读不可不知的演绎、涂鸦和手工》。

正如作者所说,“这并不是什么“教养”幼儿的宝典。它只是一个普通妈妈和她的孩子老老实实一个晚上接着一个晚上读下去、玩下去,并把如此多成长的日子记录在纸上的产物,充满了惊喜、失败、惶急、安静、遗漏以及收获。”

而就是这么老老实实、日复一日地经验、体会、总结,才有了对亲子共读如此细腻、全面的思考,对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角色才有这么深的领悟。

一、顺应孩子发育特点才能有效引导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对2-3岁幼儿发育指出有以下几点特点:

一是身体发育速度变慢,运动发育逐渐倾向于肢体协调性、身体平衡性和动作精确性的发展。

二是语言发育迸发式前进,亟需积累更多样的表达方式,并逐渐喜欢诗歌等有韵律感的文字以及语言游戏。

三是思考能力和想象力大发展,与之相比,对因果等逻辑关系的理解发育稍显落后,同时由于其强烈的主观思维,导致其难以理解客观存在的因果,分不清楚幻想与现实,对于一些“大道理”,理解有限。

四是从自我出发看世界,认为周围发生的一切起因在于本我,同时热爱末放与“假装”,学习能力极强。

五是情感发育在冒险精神与安全感之间摇摆不定,亟需更加细致的情绪体验和疏导。

2岁是很多人遇到的第一个叛逆期,很多原本很乖的宝宝突然变得非常不听话。所谓叛逆,不过是孩子的意愿与我们的意愿不一致,如果知道了孩子的发育特点,顺其道而行之,T2是不是能够缓解很多呢?

顺其道而行之不是对孩子完全的服从,而是尽可能地采用孩子的角度看待世界,顺应孩子的能力发育,以其能够理解的方式,逐步“引导”他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系。毕竟作为父母,我们才是和现实世界有多年斗争经验的那个啊。

而亲子共读,恰恰就是其中一个温和而小有成效的手段。

那么读什么?怎么读?

二、共读带领孩子进入安全的“冒险之旅”

哪危险去哪,怎么危险怎么干。这是因为孩子正在雄心勃勃地闯荡着这个新鲜的世界,通过不断试探安全的底线,开疆拓土,不断扩大自己的自由领地。这时候被说“不可以”,他愿意吗?我想你也不愿意。

《美国儿科协会育儿百科》提出我们可以设定合理的安全边界,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冒险需求。那么亲子共读恰恰就能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满足他。

骑鲸之旅一书中提到,2岁之后共读最大的特点是:那些有情节逻辑、有简单的碟盘起伏,并带有情绪渲染的历险类读物大受欢迎,包括大名鼎鼎的《我们要去捉狗熊》、《第一次,上街买东西》、《神奇的水彩》等等。

两岁多的孩子困在对自己的两种极端理解之中,有时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急需独立闯荡江湖,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有时面对着这广袤多变的世界,他们又愈发觉得自己过于渺小。他们在冒险精神与回归安全之间摇摆不定,而这类故事恰好能够满足他们的梦想与安定,故事里倾泻而出的勇气、幽默和坚韧伴随着他们颤颤巍巍地踏上陌生领地。

三、共情让孩子体会更细腻的情绪

情绪管理是两岁后孩子发育的另一大主题,孩子对所有情绪显示出巨大的好奇心与理解力,对他们的呼应也展示出了巨大的需求与好奇,他们的情感需求更加细腻、多样。

如何面对自己的脾气?说教之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好的“情绪管理”绘本可以选择。比如《菲菲生气了》、《你从哪颗星星来》、《生气的亚瑟》等等。

另外应对孩子细腻的情感需求,一些系列绘本可能能够告诉你答案。大名鼎鼎的就包括《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和《情绪管理绘本》等等。在这些绘本里,我们可以一起体会失败、孤独、痛苦、爱、思念、惊喜、承担、勇气、恐惧、嫉妒等更加多样化的情绪,这些共读积累能够保证在孩子生发出这类情绪时,有方法可以去辨别他、表达他。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在应对孩子情绪的时候,共情也是一个很好沟通方式。

第一次共情就是对孩子行为进行解码,大声地询问他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让孩子明白他的心情你想了解,而且你也了解了,再为孩子提供一个既能满足他需求又能满足父母需求的行为选择方案;

第二次共情就是在解释孩子正在做的行为为什么不合适的时候,《大卫不可以》等绘本的力量就体现出来了,以绘本中孩子做了某事的结果来劝说孩子,远比苍白的阻止更加有效。

第三次共情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示弱,努力缩小自己的自我感受,把自己变成另一个孩子,示范希望让他做的事情,让他明白那样做,大家会更舒服。

四、共玩让孩子的幻想走得更远

贴纸书、填色书、折纸书。。。2-3岁开始,锻炼孩子精细动作的“桌游”丰富了起来,孩子对这类书籍的狂热也令人难以想象。但有没有发现,孩子的玩法往往和书上设计的以及你引导的他的玩法不大一样,有时甚至是拒绝你的安排。

针对这点,粲然在《骑鲸之旅》中就提到了,在陪玩这类书籍的时候,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大人的抽离与留白,需要我们大人静下心来与其共同体会这其中的幻想。

《游戏力》一书就曾经提到过在孩子的世界,父母应该是个帮手的角色,保证安全、提供陪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就已经足够了,在我们急着告诉孩子应该怎么玩之前,不防让他的想象力飞一会,这种放手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粲然提到的例子与涂鸦有关,指出米尼在即将30个月时,全面进入边喃喃自语边拿着画笔涂鸦的“边说边画”时期,他在用之前共读绘本中的种种片段来解说自己的画,涂鸦与原来的读图有了细节上的联系和延伸。

这种联系和延伸其实是孩子内心对信息的思考和解读。说明孩子的内心在对个体情绪、线条、因果、逻辑展示非凡的、力求细节的探索力,不同的绘本片段正在他们的脑中互相连接、整合,他们正在构筑自己的幻想王国。

但是这个幻想王国往往是原有的信息输入在孩子心目中形成的一套符号、惯例、假定和诠释,所以有时候对同一张图,孩子的理解与谜面有偏差,才会出现在读《我爱洗澡》时,嘉嘉总是指着正在闭着眼睛洗澡的河马说:“他睡觉”。

因此,粲然说“给予绘本绘图基础之上,不断进行‘现实演绎’,是我所能想到的,辅助婴幼儿解谜之‘家长策略’——把混沌位置的孩子带到万事万物面前去,带到世上的色声香味触感中去,鼓励他们取得自己的结论。”

这就是“演读”,“演”就是找到绘本内容在现实中的参照物,通过绘本角色的演绎和代入,把孩子带到更广大的世界面前,鼓励他们不断探索和理解新面向,为孩子的幻想王国与真实世界取得联系,为心灵成长提供新的视觉和感受。

如书上所说,共度指向幻想王国,涂鸦成为幻想王国在实相中的体现,而手工,包括贴纸书、折纸书,甚至是黏土、积木,在幼儿手上演变成一种非常缓慢却坚韧的蚕食能力,一点一滴进行着所有细节的堆砌。

这三者组成的“钝角三角形”在用坚实的结构,照拂着内心的成长以及幻想王国之稳定性。这是孩子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系统学习能力,无需我们过多干预,我们只需要保证他的内心有足够的空间去容纳这多样的感受,去向多样的可能性延展。

五、听读与无字书带领孩子追溯过往、构筑未来

与其他能力相比,对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稍显落后,但当逻辑理解能力发展起来时,就是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如果说之前的幻想王国里充满的是二维、三维静态动作,那么从逻辑理解能力引申出来的“追溯”能力就是将这些动作连贯起来粘合剂。此时,情节真正得以解构,幻想王国真正得以搭建,再无无法到达之终点。

听读、演读则更适合这个时候的孩子,他们能够由书出发,却能脱离绘本图片的束缚,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感性动见,尝试着利用自己的理解去解构语言文字中的情节和情绪。

如粲然在书中所说,“我始终觉得,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至关重要,但还有比这个更为重要的事。如何让他们经由书、放下书,用阅读中得到的感受力和专注度感受此世界——这才是对人生而言珍贵无比的礼物。”

那么怎么开始听读?怎么开始演读?从原来共读中已经熟悉的书本开始吧,当然就像粲然所说的,有时候只需要等待那本命定的神奇之书,对于米尼来说是《小狐狸买手套》,对于嘉嘉来说,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红帽》。

无字书则更上了一个台阶,需要的是孩子独立看着书本,依靠自己的理解讲述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这就是他凭借着微薄之力走向陌生天地,主动向现实世界敞开心扉,展示自己。

这种尝试并不容易,开始仍然可以从已经熟读的书本入手,再延伸到陌生书本,这次父母不再是演讲者,而成为了孩子的帮手,在他的逻辑连接有所缺失、细节把控有所遗漏的时候,稍作提醒,多问问怎么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合格的观众,捧场、鼓励是基本的素质。

六、引导孩子产生问题远比给答案重要得多

作为父母,我们确实需要引导孩子去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运转的规则,但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在孩子的想象力腾飞,而逻辑思维能力稍显落后的阶段,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粲然在书中就提出“慎选幼儿科普类、哲学启蒙类读物。引导这个时期的孩子产生问题,远比给孩子解决问题重要得多。”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开始“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哪种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他们有一个“自满自足”的阶段,没有疑惑,没有迟疑。只有对外部世界的顺应与接受。

品尝到蛋糕,他们会想,蛋糕真好吃,我要吃,但他们不会想,为什么蛋糕这么好吃?

所以这种引导就需要家长更加细致耐心地观察、演绎和剥离。

书中就提出最有启发性的示范,就是如何让知识“淹没”进孩子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话题、兴趣点、行动源泉,成为他们成长需要的“空气”。

不妨再借助感受力的力量,带着孩子去感受自然的变化,感受万物的变化,不必急着告诉孩子变化的缘由,只是“变化”自己,进入自然,帮助他由“身”的感受,过渡到“心”的领悟。

作者说“我经常觉得,亲子共读就像一场骑鲸之旅,父母再生命的海滩遇到一只通具韧性,却无法表达的小鲸鱼,互相之间一见倾心。但它有自己无限无垠的好奇心与大海,而交驰而过的世界也终将渐行渐远。”

孩子,这个奇妙的智慧个体,带着体内无穷的生命力量而来,父母只不过是有幸成为了这个智慧个体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桥梁,有幸能在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里,向其逐渐展示这个世界的美妙与不幸,“引领”着他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和谐相处。

但是如何“引领”?始终是一个世纪难题,关键就在于对待法则(亦或是真理)的态度。规矩与自由,规矩意识与想象力,是不是能够齐头并进?我想粲然的这本书,能够给我们一点点思考和借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3岁亲子共读,你真的做好了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aq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