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了《战争论》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的六个章节,由于编辑和翻译的问题,同时这也是谈一些纯理论或者历史性的东西,所以这一部分比较枯燥乏味,逻辑性、趣味性差一些,比较难梳理。在这里做一个整体介绍。
01 和往常一样,首先介绍一下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军事艺术的分类。
按照书上的理念,军事活动不是一种科学,也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所以将军事活动称为军事艺术。狭义上是指,战争中使用现成手段的艺术,或者是做作战方法。广义上还包括建立军队的过程,包含征募、装备和训练等等。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应该以狭义的军事艺术为研究对象。
具体而言,作战方法可以从战术和战略两个角度来分析。战术是指,具体战斗中军队的使用学问。战略是指,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运用战斗的学问。然后,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战术和战略的内涵、要素等等。
第二章 论战争理论。
本书首先阐述了战争理论建立的背景,以及建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特别指出,在触及精神因素时理论就会遇到困难,然后列举了战争理论建立的若干错误方向。具体而言,面临的困难因素有三种:一是精神力量及其作用,包括敌对感情、勇气、危险、其他感情因素和智力等等。二是活的反应,战争中计划往往被意外打乱,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三是一切情况都具有不确定性。
解决上述困难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充分认识军事活动的复杂多变、影响因素众多的特点。二是不能建立死板的理论。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令人满意、有用、与现实没有矛盾的作战理论。
接下来,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的考察对象应该是战争的目的、手段及其作用和相互关系。从战术角度看,手段是训练有素的军队,目的是取得战斗胜利。从战略角度看,战术成果是手段,可以直接导致媾和的因素才是最后的目的,战略只有胜负之分。
然后,克劳塞维茨也指出了战争理论的困扰所在,包括如何把手段和目的详尽无遗地列举出来,以及理论对手段的分析应该深入到什么程度等。
最后,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理论不同于作战知识和能力。
一、知识的实质应该是简单化。了解所有细节对统帅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因为人的智力是通过接受的知识和思想而培养起来的。有关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可以使人成大器;有关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假如不拒绝,就只能使人成为小才。
二、不同职位需要的知识是不同的。
三、知识必须变成能力。必须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它不再是某种理论上的东西,才能随时随地的加以运用,在必要时做出迅速准确的决定,方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第三章 战争艺术或战争科学。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既不是真正的技术,也不是真正的科学,应该属于社会生活领域,是一种巨大利害关系的冲突,解决用的是流血的方式。单纯以探讨知识为目的的是科学,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是技术。由于难以区别二者,克劳塞维茨把战争理论称为战争艺术。
第四章 方法和常规。
书中首先讲了什么是法则,原则,规则,细则,守则,方法和方法主义。
方法是指,从若干可能的办法中选择出来的一种常用的办法。
方法主义是指,根据已确定的具体方法,而不是按照一般原则或个别细则来决定行动。
由于战争中情况的瞬息万变和极为复杂,固定的法则在战争理论中是多余的,而原则、规则、细则和方法则是真理的呈现形式。
克劳塞维次特别指出,战争中按方法办事是非常有效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很难按照原则、细则等推进。特别是,越到下级越不能指望人人都有独立见解和成熟的判断力。由于战争随时变化的特点,在经验特别有用的领域,胡思乱想反而特别危险。职位越低,能够使用的方法就越多,作用就越大,就越不可缺少。职位越高,适用的方法就越少。最高的职位,方法是完全派不上用场的。所以,方法在战术中比在战略中有更大的作用。
在战争中,方法主义不可缺少,某种程度来讲,也很有好处,反复运用同一种方法,可以达到精确、熟练、可靠的程度,从而可以减少战争阻力。
当作战研究还不够完善,没有令人满意的理论时,职位较高的人有时也需要用方法主义。当他们在不切实际又充满矛盾的理论与批判面前无所适从时,在必须并且独自处理问题的场合,他们就会有意无意的袭用从经验中得来的方法,自然而然产生了方法主义。
方法主义在战争中有它的价值,但是特定情况下方法很容易过时,需要批判的使用。比如,1806年,普鲁士路易亲王因为沿用腓特烈大帝的斜形战斗队形,导致全军覆没。
第五章 批判分析。
批判就是把理论上的真理应用于实际事件,通过反复应用,使人们更习惯于这些真理。批判论述历史事件包括三种智力活动:考证、从原因推断结果、对手段进行检验。
本书接着用了大量篇幅,讲了批判分析的困难和复杂性。接着指出了,批判中容易存在的三种弊病:一是把某种片面的理论体系当做金科玉律,二是滥用名词、术语和比喻,三是滥举史例。
第六章 关于历史范例。
这一部分重点强调了历史范例的重要价值。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例最具有说服力,是战争理论的重要内容,它的作用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帮助说明作者的某种思想,二是说明思想的运用,三是证明自己的观点,四是吸取某种教训。
人们在史例引用上存在滥用的倾向,甚至将其作为掩盖缺点和错误的遮羞布。实际上,通过史例引用教育别人学习战争,需要大量付出,必须要像忠诚的教徒一样,以虔诚的计划做好一切准备,不惜时间,不怕艰苦,不畏权势,克服自卑心、虚荣心。就像法国法典上讲的一样:讲真理、只讲真理、完全讲真理。
02 接下来谈一下这一部分的读后体会。 由于本部分体系比较庞大,这里仅从五个角度谈几点局部认识。
一、关于勇气。
书中讲到,勇气不是智力的表现,它和恐惧一样,是一种感情的表现形式。恐惧是害怕身体受到伤害,而勇气是为了维护精神的尊严,勇气是人类一种高尚的本能。这里讲的恐惧是战争战争当中的恐惧,但其他方面我们的恐惧也包括心理上的伤害等等。
勇气是人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之一。正如在今年疫情之中,全国医护人员逆流而上,向死而生,驰援武汉,这就是一种勇气。白衣天使也是一个一个的平凡人,他们的勇气从何而来?雷军说,勇气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对于每一个人来讲,我们身上都有勇气的品质,当你具有了强烈的责任感,再弱不禁风的个体,也都会鼓起迎接巨大挑战的勇气。
二、关于个人成长和修炼。
书中关于大器和小才的论述有其背后深刻的道理。生活中,我们多数人都是后者,太过于计较细枝末节的知识和思想,这是我们难成大器的主要因素。
按克劳塞维茨的思想,想成大器就要学会拒绝细小和枝节的知识和思想,多用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武装头脑。中国“道法术器”的古老智慧也是这个道理。追求道和法,有助于人培养宽广的心胸,形成大的格局,认清大是大非的道理。而追求术和器,则容易使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器量狭小。所以,除了专业上要精进,做深做专以外,在看待事物、处理关系上,我们要以道驭法,豁达包容,不拘小节。
三、关于能力。
掌握很多知识,学会很多道理,并不会自然而然成为我们的能力和本领。工作中,很多人都像战国时期的赵恬一样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生活中很多人都像韩寒讲的一样,懂了许多大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背后不外乎克劳塞维茨所讲,知识没有融会贯通,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必须要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反复实践训练,不断思考、批判、吸收,进而修正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有时候甚至需要深刻反省和自我否定。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实践过程,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我们在能力的打造上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除了某些天赋外,能力的获取绝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四、关于方法主义和路径依赖。
书中的方法主义与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颇为相似。路径依赖是指,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由于规模经济、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和既得利益约束因素的存在,会导致该体制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自我强化。应用到个人和群体领域,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其实方法主义路径依赖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我们尚不熟练或刚起步发展的时候,它们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打开局面,尽快熟练和适应环境,有助于我们的生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环境的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随时创新和发明新的方法路径,它们又会成为我们前进的制约,成为我们失败的根源。现实中我们随处可见,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还是沿用十年甚至几十年前的样子,很多人的工作模式也是与十年前没有差别。今天,他们都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
这一点,克劳塞维茨的论述给我们很多启发。很多时候,人们的失败不是理论和方法的问题,而是个人应用的问题。理论包括法则、原则、规则、细则、方法等等。方法只是最具体的手段,越具体其限定条件必然越多,在应用上必须考虑周全。
摆脱方法主义和路径依赖的根本在于创新,在于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并回到事物或事情的本质、原则、性质、目的、目标上去,从根本上思考方法和路径本身是否适应今天的形势,如何进一步调整改进,而不能一味地沿着过去的路径去走,按照过去的方法去做。
五、关于成就的取得。
在史例的运用上,克劳塞维次讲,要不怕艰苦,不惜时间,不畏权势,克服自卑心、虚荣心。其实,每个人任何成就的取得,无不均是这样的过程。没有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成就,有多大的成功,背后必然有多大的苦难。成功没有秘诀可言,如果有的话就是三个词:坚持、坚持、再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