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06年的时候写一篇关与电影音乐赏析的文章,但事实上写的时候却偏重于电影文学,不是很好,今天无意中翻看到,第一次放在这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拍砖。
一、引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今天看来,曾经的杀戮、战争或是非人道的暴力都已经被称之为历史。电影这样一个媒介,却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体味另一个时空中曾经发生的一段历史故事。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就是这样一部综合运用音乐、色彩等现代技术手段,从历史的角度去重温人类历程的影片。该片是由好莱坞著名的犹太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博格在1993年拍摄,并成为轰动世界影坛的巨作。那么,这部电影何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呢?我认为,一切缘于影片的真实,一种对人性的呼唤、历史揭露的真实再现。该片深刻揭露了的德国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恐怖罪行,而导演本人作为犹太人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是他长期以来的心愿。
首先,导演以黑白摄影为主调,采用了记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极为逼真的影象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值得肯定的是,导演并没有以历史的仇恨或历史批判的眼光来处理这个题材。他不是去揭开历史的伤疤,加深它的痛楚,而只是想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在充满敌意和荒谬的世界中挣扎的超道德的故事。从而,通过这个故事来检视这个事件,以及它对当事人,乃至整个时代的影响,并且将这个影响化为忠诚的记录和对人类的忠告。从某种意义上,影片传达着这样一个主旨:安慰着逝去的灵魂,警醒着幸存的生者,传递给不曾经历的人,并希望悲剧不会在历史上重演。
其次,影片能获得成功,极为重要的一点得益于音乐在作品中发挥的作用。我认为,任何一部影片,如果仅仅是画面与情节的完美结合还称不上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过是一幅没有生命美丽的拼图,而音乐则是影片的生命与灵魂。现实观赏中,人们往往被镜头中的画面所牵动、感怀,欢乐或悲戚的时候却不经意地留意哀伤的音乐从何时响起,是那样的沁人心脾,瞬时间的将心中所埋藏的最真实的情感迸发出来,如同涨满血色的气球,轻轻一扎,刹时溅开,没有收回的余地。影片中小提琴的演绎温和细腻,不是对人间悲剧的诉说,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深思,充满了省思和缅怀的温存气质。因此,欣赏该片,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起点,摆脱固有的一些艺术风格,只有用一束深邃的目光和一颗不平静的心才能找到整部影片中音乐的精髓所在。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小提琴的表现风格内敛而深沉,交响乐的部分则追求尽善尽美的烘托陪衬,让音乐成为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深情独白,这就是影片中音乐带给人的一种不可言语的震撼力。此时,《辛德勒的名单》让所有人为之感动,只因为它不是一个框架或是拼图,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历史重现,它告诉人们:战争已经结束,光明已经来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世人都应该谨记犹太人为了感恩而送给辛德勒的戒指上的那句古老的希伯莱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二、音乐的史诗:生命的见证,人性的反思,历史的名单
(一)冷静的史诗——生命的见证
接下来,让我们聆听小提琴演绎的强劲主旋律渗透到心灵深处的声音,纵身于历史的洪流中,看导演是怎么样谱写史诗般的巨作。
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既熟悉又陌生,但是惨痛的过去就是历史吗?答案应该说既是又不是。当我们用“惨痛”这个词来强调它的伤害时,过去已经变成一种历史感。镜头画面尽管给我们呈现了那一段过去,但没有强调历史的惨痛。影片弦音中的古典情绪是一种悲调的情景,这惨痛是我们的体会,不是影片本身。这段历史在影片中已超出背景,所以,不管德国人也好犹太人也好,导演既不批判他们也不歌颂他们。事实上,当信仰和现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选择些什么?当生命在我们眼前逝去时,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历史和记忆相比较,哪个会更容易被相信?历史是不稳定的,是容易被改写的,但记忆是永远不会被抹杀的存在。良心才是最重要的信仰,人生的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正如在影片中大多数展现法西斯暴力画面中,导演总是采取一种冷静的方式史诗般地记录。
例如:一位独臂老人被拉出铲雪的队伍,随着一声闷闷的枪声,老人倒地而亡;一个试图逃出集中营的男子,被一名士兵开枪击中,他所穿的棉衣后飞起一片棉絮;一个“不识时务”的犹太女工程师,被当场枪毙;刚从床上爬起来的集中营头子高斯无聊地站在阳台上,随意射杀在院子里干活的犹太人;一群充满恐惧且不断惊叫的犹太妇女被赶进一间大房子,等待着使她们结束生命的毒气的降临……这一幕幕发生的如此安静,没有音乐陪衬,没有言语烘托,没有一点征兆,人们面对死亡,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导演用最冷静的拍摄给了我们最大的震撼。生命?生命在此时如此卑贱!生存的意义?生存的意义只能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用麻木的双眼扯出几滴眼泪。试问,此时的感动放在人性良知的砝码上用什么来平衡?
我们还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更多生命的见证。影片中有一个特写镜头: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挥舞着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员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出现了一个穿行于暴力和屠杀却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这情景使观众受到极大的震动!很显然,导演将小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的画面背景中只有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而当她再次出现时,她已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作,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影视作品。
与此同时,此段经典片段所用的音乐是在短短的引子之后,小提琴如泣如诉的奏出主题乐段。观众感受到剥离了感情以外的一切,随着旋律节奏的起伏,心也开始抽离、抛起、跌落,无法自控的思绪在琴弦上生成丝、谱成线、织出一幅画:一点红化成一个面,扑天盖地的遮住眼幕。这贯穿全片哀婉动人的旋律,完全游离于画面之外,飞向空中,似乎要飞到约旦河边,诉说着这个民族的悲伤和无奈,刻画出一个灾难沉重的民族的心理历程。音乐旋律中,主音在高八度上以明亮的音色反复和扩充之后,进入中间段,像是一种无奈无言的承受,小提琴继续在低音区继续倾诉着。听众可以想象出演奏者此刻灌注在弦上的激情——小提琴家帕尔曼所属的整个犹太民族的那种饱含苦难的难以言喻的激情。结尾处主题在高音区上热烈的再现,最后消失在竖琴深沉的主和弦分解音型上。虽然所有的音乐并不非常激烈,但却异常惊心动魄,从而使影片产生急剧艺术冲动的效果,且包含了深层的艺术内涵,更向世人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失去生命时的震撼。
(二)人性化的人物性格——追寻生命的象征
辛德勒作为故事主人公,他的一生没有在影片里完全展开,但最为全面和最为重要的部分在战争这一放大镜下,我们已经看到了。历史背景之下,辛德勒是作为一个商人而出现,其实他的命运在此处已埋下伏笔,注定他是一个徘徊在国家与道德之间的人。他是一个纳粹党员,当然他信不信国家社会并不重要,尤其在酒会上他突出地表明了一个投机分子的作用。他对犹太人没什么感情,在历史的机遇到来时,他敏锐的抓住了机遇,巧妙地榨取着犹太人的血汗,发了战争财。影片中的音乐描述着辛德勒开始策划帮助犹太人的《辛德勒的名单》,故事中展现出的是在危机中透露着生机,在阴霾中透露着人性的曙光,而他与秘书之间的一席对话十分感人。“给我你的名字”则是主题曲的变奏,它从另一个层面上,使我们对主题音乐的语言有着全面的感知,也对辛德勒作为商人的有一种重新认识!另一段描写集中营被剥夺了遗物时的犹太人的音乐,而这些遗物与音乐都成为历史的见证!导演在成堆的生活照片上做了刻意的取景,照片上的每一张面孔,每一个笑容,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纳粹剥夺的何止是身外之物。末尾以吉他弹奏的主题,描写辛德勒帮助一名犹太女子从集中营将其父母带入他的工厂。辛德勒起初百般不愿,尽管每一次的救人都在道德和自身安慰的取舍中挣扎,然而始终无法违昧自己的良心。音乐阐释的是可怜的犹太人就像是罪孽不赦的民族,他们在想什么?寻找着什么?当阳光普照蔚蓝自由的海上,他们还煎熬在地狱深渊中;当幸福铺满世界上那美丽的家园时,他们还在生活在噩梦里,依靠一点点幻想寻找和平的气息。一首带着犹太人传统气息的主题成了整片中的主轴,描述的正是辛德勒走在法律与利润的边缘。
影片中辛德勒出现在山顶上是一场偶然,表现的是德国党卫军不仅仅是在对肉体上对犹太人进行暴行,那象征的是整个人类也包括德国人自己,理由是所谓的辨证思维。他的心灵的重创和他妻子的恐慌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一刻,他开始重生,所谓的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音乐旋律也演奏出明亮色彩,有种张开的希望,仿佛又回到那个象征生命的红衣服小女孩身上。此时,他看见红衣服小女孩,终于找会自己的灵魂,再回到那个年代,还需要做回一个真正的人。红衣女孩无助的穿过无情的杀戮,消失在城市的一角,这一幕如此的震撼着他。于是,辛德勒心灵深处的不忍和怜悯,成为他记忆中抹不去的永恒影像!此段的音乐以传统的犹太乐器塑造出屠杀仍未结束的漫漫长夜,犹太人信仰的上帝,既创造了善良,也创造了魔鬼,是否他在做一个残忍的游戏?在毒气室中与死亡擦身而过撼人心弦的一幕。小提琴的演奏的是整个作品的灵魂,恍如让人置身于面对死亡的不安与恐惧,仿佛是魔鬼的狞笑,狞笑着丧失了理智的灵魂,变成可怕巨大的野兽,每日每夜地吞噬善良无辜的灵魂来延长他们疯狂的喘息。
(三)战争的考验——历史的名单,不完美中的完美
战争就是那细细的红线,考验着人与非人,在历史的名单中展现着不完美中的完美。宗教为什么信奉原罪的说法,为什么戒杀人?难道单单考虑的是600万与1100人之间的道德砝码?辛德勒救命的伟大就是历史吗?影片仅仅是呈现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义?他最初的动机是十分市侩与惟利是图,包括在音乐中,观众可以感受他性格中除了商人的现实,也带有一点恻隐的仁侠色彩。命运如此神奇,他的小聪明让他发了一笔不光彩的战争财,却让他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奇迹。小提琴时起时落,时而不协和的二度碰撞不正在讲述他矛盾的内心。悠长的高音和断点式的琴声讲述这一路上,固然有人性道德的觉醒,却也有些骑虎难下、无心插柳的心态。高音瞬间的下滑,以及强弱的搭配,像是在挪动着深浅不一的脚步、无奈而疲惫的行人。大提琴与小提琴的相辅相成巧妙的阐释他内心矛盾的挣扎的两个声音,是争辩?是徘徊?还是厌倦?这也是这个角色引人玩味之处,他的救人有“为人”也有“为己”的动机,而在整个过程中两者的比例一直在省思调整着。导演不曾将他神化,而是置身于历史人性化,也许这是为什么这个角色让人更觉得真实的原因。我们希望他可以更完美一些,希望而已。《辛德勒的名单》目的是救命!名单上的是生命,以外的则是深渊,除了音乐。
三、沉思的音乐:探索与发展人性的轨迹
(一)神话与史诗的结合,探寻与讴歌艺术的魅力
有人说,《辛德勒的名单》是斯皮尔伯格把英雄的神话与社会的史诗糅合在一起构成属于自己的电影史诗。不论怎么说电影中那一幅幅表现犹太民族遭受残忍的非人道折磨的残害画面,在那悲怆的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总会让观众心灵震荡,电影也可以定义为“光和影的艺术”。的确,光和影是图象的两个必备元素,颜色和光的反射有关,只是人们常常忽略了音乐这个元素,音乐不是不重要,而是非常重要,至为关键。
影片主题曲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这部影片的配乐是近年来少见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音乐之一。《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当中的音乐也不仅仅是配乐,这是犹太人为自己和世人留下的警世之作!世界级的音乐大师约翰·威廉姆司也通过此片证明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地位,倘若没有帕尔曼这位犹太籍小提琴家的演奏,或许威廉姆司的乐曲只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章节,他将其中的真味诠释的如此之淋漓,堪称音与画的完美结合造就的天才导演的电影巨作。
威廉姆司与导演多次合作,深切地体会着他在身体中流着犹太人的血液以及创作此片时的心情。他吸取了犹太民族音乐的旋律特点,采用了小提琴的方式突出主题,将残酷战争阴影下犹太人凄凉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配乐中的两个主题旋律的小提琴独奏,编曲平实而情绪深刻。他在担任多年指挥职务的波士顿流行管弦乐团中特别邀请小提琴家依兹霍克帕尔曼和竖笛演奏家洛拉费得曼,他们的演出温而不腻,哀而不伤,充满了温淳的气质。作者在这部影片中使用了与过去那种力求音画同步的写实主义相反的创作手法,在风格上他采取了浪漫派音乐的传统写法。不言而喻,在全片总长约60分钟的14段配乐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是广大电影音乐耳熟能详的那段主题音乐,情节波涛汹涌,气势悲壮,一幅幅换面都以黑白的拍摄为主调的记录片的写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灭杀犹太人的恐怖,其惨状催人泪下。不是为人间悲剧的控诉,而是对历史错误的沉思。
除了上述最富于感染力的主题音乐以外,还有一段音乐具有明显的“写意”倾向,在作者所有的作品中可称得上“超凡脱俗”。这段音乐跨度很大,长达10分钟,名为“辛德勒的劳动力”。其主要部分是从可拉科夫的犹太人在党卫军监视下搬出家门,而辛德勒同时迁入“新居”开始的。他几乎不为人知地悄然响起,在镜头不断地切换和场景不断更替的过程中,音乐始终在相对固定的节奏上反复变奏着一个动机。独奏单簧管鸣淹般的音色不时的插入,这里音乐在进行中与画面保持了一种平行发展的同步关系。正是这种写作手法,使音乐始终游离于画面之外,在获得相对独立的品格之外,得以更深刻地揭示画面内涵。作为民族与个人,都无法逃离命运的轨迹。音乐里那固执的显得不近人情的柔板节奏,正像历史承重的脚步,没有怜悯与同情,一切只留给后人,驱使人们无奈、无助的一步步走向不可知的未来……
这一切都开始于半个世纪之前的那个寒冷的季节。那是一个色彩单调只有黑白两色主宰的世界,而这两种颜色对于那个年代也已经算是奢侈了。在昔日富足聪颖的犹太人眼里世界已经变成了炼狱,掠人姓名的死神正在不远的前方对着他们狞笑。他们每天虔诚的祷告无处依附,即使上帝也躲在一旁暗自冷笑“犹太人”?他想:“当年出卖我的犹大不也是犹太人吗?就让他的子孙来偿还这笔孽缘吧”。被神遗弃的犹太人开始了如蚁蝼般轻贱的命运,每天睁开眼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该如何躲避随时可能袭来的凶险和杀机。在纳粹的眼中,犹太人早已沦为非人,他们必须毫不留情的被割除。
(二)无法忘怀的哀伤,无法释然的忧郁
那首听一次再也无法忘怀的旋律再次响起,如果说那跌宕起伏、沁人心脾而又如此质朴的曲调传达出的是一种忧郁,那么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忧郁;如果说她表现了一种哀伤,那也绝不是我们作为个人能够体会到的哀伤。因为这是影片的主题音乐,音乐所注重的不是“景”而是“情”,所表现的不再是画面本身,更多的依然是人物复杂的沉重的内心世界。最明显的就是辛德勒与他的犹太人分手时一场景中的配乐,这时音乐尽管保持着写意的功能,在段落上面也恰如其分地与画面保持同步,伴随此段称为“我该救更多的人”。随着辛德勒在犹太人簇拥下一边缓步走向汽车,一边向会计施泰恩交代最后一些事宜。在温暖的弦乐背景上,长笛、单簧管、英国管,先后形象的吹奏出了人生对话般的亲切旋律。在犹太长老向辛德勒递交那张所有被救者签名的证明书时,弦乐再次以温暖的音乐奏出了一个充满深情的主题变奏,顿时让所有人血液沸腾地涨满身体的每个细胞。而当会计郑重恭敬的向他们的守护神辛德勒献上那枚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感恩之情的戒指时,随着辛德勒接过戒指时的动作,主题再次响起,将画面中感人的气氛推向高潮。其后他离去时移动摄影机透过车窗拍摄他的侧面特写镜头中,玻璃上叠映出了依依惜别的人群。画面以形象精练的电影语言表现内涵的同时,音乐也从主题发展出悠长绵延的旋律线表现了辛德勒与他倾尽全力救出的这一千多个生命之间结下的亲情。曲中最为凄恻的描写辛德勒在战争结束后论为战犯,开始逃亡,临行前“辛德勒的犹太人”送给他一只金戒指,上面烙着“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小提琴此时感人肺腑的演出令人动容。
(三)在古老的曲调中学会人性的尊重,生命的坚韧
这样的一部作品谁都不想用感动和哀痛此类的字眼来形容,因为它带给的固然有着与全人类共有的哀伤,但并不尽然。对个人而言,有着对历史悲剧的同情怜悯和无奈,而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尊重,生命坚韧的感动。琴声像是一种生命的阐释。若抛开影片,只在音乐中体味,或许单单只是忧伤。细腻的内心释放,将音乐归还历史内容,历史将赋予他浓重的一笔情感。这种情感只能在世间最宽广的心中去释怀。从影片开始到纳粹宣布投降,都是以黑白摄影,目的在于加强真实感,也象征了犹太人命运的黑暗,此时的音乐像魔术,将人的感情全部蓄在心中打了一个结,压抑再压抑,痛苦再痛苦。小提琴的琴弦,一丝一丝将所有的一切情感连起来串成线,将所有的痛苦与泪水抽到身体之外。影片终曲中,主题是钢琴和舒缓的弦乐,在犹太墓地的长道上徐徐流动着——这是一条屈辱先人的小径,虽然无言而沉默,却让人感受到了一个民族的悲伤和坚韧,令人百感交集。虽然没有华丽伤情的乐章,但这种对观众情绪的烙印,却呼应了记忆的追思与感念,深刻而绵长。
阳光明媚的原野上,存活下来的犹太人排成一列从地平线上走来,代表着自己那苦难深重的古老民族,一改过去屈辱压抑的形象,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充满希望与光明的未来。与此同时,残暴无比的集中营司令被处绞刑。人类历史上那段人性极度扭曲、最为恐怖血腥的一页翻过去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在这组镜头中,音乐也第一次表现出了轻松与欣慰之情,在独奏吉他的小调分解和弦上,口哨吹出的前奏,令人感到一种适度的愉快与活泼,引出了民歌合唱曲“金城耶路撒冷”:
钟声和松柏的芳香
在空中弥荡
沉睡的树从和石埂
还有那横桓的城墙把这孤独的城池
送入梦乡
黄金之城,青铜之城
耶路撒冷到处充满光芒
我用我的琴声
永远为你歌唱
这首三拍子的用自然声演唱的歌曲、词曲作者并不是威廉司,而是犹太籍作曲家淄米谢默,而且这首希伯来语演唱的颂歌也并非为本片而作。此歌最早出现在1991年由法国和以色列合拍的影片《为了撒拉》中。这首颂歌以其质朴的旋律、虔诚的情感,表达了犹太民族对金城耶路撒冷的无比崇敬和无限希望。在《辛德勒的名单》里,对于作曲家约翰威廉司来说,它还是配乐创作的基石——主题的主导动机就出自这首合唱曲的第一小节。正是这一小节下行五度的短小动机上,作曲家创作出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充满激情的全部音乐。明亮温柔的色调,刻画出辛德勒的犹太人,重获新生的感慨和骄傲。那通往天堂的高高的烟囱,那是一个哭泣的民族,那是一个绝望民族无数的灵魂,化成烟,排着长队,沉重的飘向乌云不曾散开的天空,在天空里寻找。我们将在和平的天堂里,用泣着血泪的眼睛关注,在这个炮火连天的地球上,恶魔还能笑多久?拯救!靠那些同情的心,悄悄的把他们从深潭里拉起,橄榄枝仍然活着,绿在和平者的心里。当生命在地狱里燃烧时,是人性的历练,人性的光辉,终有一天会刺穿黑暗的天空,让太阳的光芒再次普照大地。用正义的圣火铸造长剑,斩断黑暗中妖魔的恶手。
四、结语:人性的反思
一个沉重的题目,一份历史的感悟,将我置身于黑暗的世界当中,突然间似乎有一种历经沧桑的感觉。很多人都曾经说过喜欢这部影片的音乐,可经常不能“享受”其中的感伤,心情很容易被凄楚的音乐影响,在片中它做了一个感情释放的载体,为影片的意义与感悟加强了渲染的色彩,这看似无华平实的作品却蕴涵了很大的情绪感染力。往往承载了历史的音乐,总不容易让人忘怀,可以跨越时空,不会委顿,不会消亡。让所有的感情升华,将人性的光辉做最好的诠释。
今天,在一个以和平为主题的社会回首历史时,或许会发现,人性的道德与良知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或群体当中都是不可抹灭的。从战争中我们看到,所以在远离战争的时代,不要再将它遗忘。此时不禁想起雨果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在那缺乏人性的世界里,施益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一个历史!然而,历史的伤疤不是为了等待被批判而残留,而是留给后人原谅与感激!为了一个和谐的世界,让一切结束在犹太法典上的那一句希伯莱经文中“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