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刘俊芳)
这是郝晓东老师写的一本书,郝老师是新网师的执行院长,朱永新教授的学生。在这本书里,他用四章进行了解读“未来教师”是什么样子的——“读写击溃虚无”、“创造突破极限”、“精进守护初心”、“求知彰显生命”。
“读写击溃虚无”,关键词是“读与写”。教师如何读书?郝老师提到一个词——“啃读”。什么是“啃读”?就是像啃硬馒头那样一点点的反复啃。“啃读”的过程有三重:一是通过勾画、批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达到“人与知识”的对话,即个体与文本的对话;二是通过与他人交流、研究性阅读达到“人与他人”的对话;三是通过批注、写作达到“人与自我”的对话。
啃读什么?啃读经典,啃读高于自己的水平的,需要跳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己才能弄明白的书籍。
啃读有什么意义?啃读是一种持久深入的探究。在探究中,一方面抵达了世界的深处,另一方面提升了以我人格的深刻性。
为什么提倡啃读?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阅读浏览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真正内化的却很少。这是一种蜻蜓点水般停留在表层的学习,是“过目即忘”的假学习。朱光潜先生说:“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以夸下海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多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娇的习气都有耳食肤受所养成。”
教师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深度学习,探究性学习。如何做到深度学习?一是自己读书+践行操练,二是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所谓输出教授,就是输出成果,通过言说或书写去教别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0234564/3a55679c6b276d3e.jpg)
未来教师应该具有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的素质和能力的。新教育实验认为: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阅读能积累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情感,完善认知结构;专业写作能提升思维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促进教育反思,提升教育实践水平,激活存在感。
学习需要源动力,来自内心对学习的渴望和正确认知。我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学生? 对我来说,读书和写作只是自己想做的事,是想让自己过的更幸福。郝老师说“为学生和为自己是统一的。”我想是的,只有教师自己不断地学习、成长,才有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和更远的远方。
阅读与写作是专业成长的两支翼。加入网研社,加入孟江涛名师工作,加入新网师,让我走上了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之路,但刚刚开始。
如果有人问我,未来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可能会说,应该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科素养、浓厚的教育情怀。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应该说,这是理想中的教师的样子,是我终生努力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