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千百年来大家都叫我“散文”,我深得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眷恋和喜爱!我曾无数次问自己有何德何能又有何等魅力尽能从上古殷商时代被宠幸至今?

世间的万事万物皆因缘起,我的迷妹欧阳灵桐为探究其因,开始深入阅读查询相关古今书籍文献,终于顺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找到我受宠幸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欧阳灵桐:散文,你受宠幸一事,其历史渊源还得追溯到殷商时期。当时,商朝的甲骨卜辞、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便是你早期发育的依据。到了先秦春秋战国时期,你得到迅速蓬勃发展并被分成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种。
历史散文代表之作是《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其中《左传》代表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而诸子散文以儒家为主,也称儒家散文,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
《左传》不但是一部史学价值极高的重要典籍,它除记载政治大事外,还广泛记载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包括诸侯国之间的会盟、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历法时令等,据说对凡是可以借鉴和劝诫的事都进行记载。
《左传》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优秀文学著作,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它的叙事能力惊人——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它从鲁隐公元年记起,止于鲁哀公27年。

《论语》是传统儒学的经典著作,它是一部记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内容涉及到做人、学习、教育、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国与安邦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它蕴含的哲学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北宋政治家赵普曾高度评价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部书至今对于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短短的三句话得到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极高的评价,说此篇章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原文】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宋·程颢、程颐:“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于中,则说也。”
宋·朱熹:“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已矣。”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解读】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即使人们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就是君子吗?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
说了这么久,散文的魅力到底何在?归根结底是因为散文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形散”而“神聚”;“形”是指题材、写法、结构,形散是指题材的广泛性、写法的多样性、结构的自由灵活性,总之散文可以不拘一格地写人、写事、写大自然等等。但是,散文又能从写情感的根本上做到“神聚”,也就是从人的灵魂里迸发出的聚光点始终贯穿全文,正如《学而》中的“学”说。
散文的魅力
它或许不像浩瀚的宇宙星空散发无数的光芒,或许没有大海那样惊涛骇浪,又或许没有大草原辽阔任君驰骋......但是,一篇优秀的散文却可以让我们像是和一颗至纯至美的心灵在交谈,让自己感悟和渗透人生的哲理,去享受文化的熏陶,体悟蕴藏其中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沉淀。
若你品读林清玄的散文集《金色般若》中的“日日禅定镜”就能感受得到。
日日禅定镜
时时般若花;
处处清凉水,
月月玻璃月。
生命虽然短暂,一切的缘起缘灭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但一个人不可能撇开生活的镜花水月,只在“功课”与“仪式”中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在镜中关照真实,在华丽看见美好,在水里体会清凉,在月色中开启光明,在在处处、时时刻刻不都是最庄严的仪式、最重要的功课吗?
我对学佛修行从此无疑了,照看自己的心,开启美好的向往,不断提升美好的境界,以慧眼慈心观照世界,则即使睡觉、吃饭、喝茶、散步这些人生最基本的事,也都是修行的一部分呀!
散文的魅力
是它拥有宰相肚子能撑船的大度和包容。它可以诠释生命的真谛,可以讴歌自然的美好,可以描绘世态炎凉的真实,可以透过一切事物的现象深入本质,去揭示还原真相。
《秦牧散文》中的‘豁达’篇提到“豁达”的境界究竟是怎么一个样子?文中写道:有不少人从高位退下来后,门庭冷落,常常因而扼腕长叹,感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但是诗人黄雨不是这样看,他生前写过一篇《门庭冷落赞》,很有深度。“......门庭冷落并不是什么坏事,甚至还可以说是一大好事。门庭冷落了,你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例如,你要写《回忆录》,读《红楼梦》,听音乐,看电视,就不会经常受到干扰。门庭冷落了,你就不用勉强去会见你不想会见的人,不用去面对皮笑肉不笑的怪脸......”“门庭冷落了,你就可以随时去说亲戚之情话。来往的人不多,但都怀着宝贵的真情实意,可以说是社交生活的净化......门庭冷落,如此美好,求之尚且不易,何必因之而兴叹,感慨呢!”
黄雨这些话鞭辟入里,可圈可点。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唯有理性清明,看通看透,然后可以达到豁达的境界。
凡事豁达的人,一般总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做物质的主人,不做物质的奴隶)。豁达者并不是与世浮沉,随波逐流,不是宿命论者,不是无所作为。他们也都热爱生活,也都会和困难战斗,但在面临不可逆转的命运的时候泰然自若,或者掌握时机,仍然保持主动罢了,他们是具有哲人风格的。
散文的魅力
是它像生活里的万花筒,可以说家国大事、抒写乡情、记人叙事,我们可以看见它绚丽灿烂阳光的正面,同样可以面对它阴霾忧伤的负面。
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在他写的散文《美》中有这么一段话:“认识美需要克制和艰苦的探索,空虚的欲望宣扬的美是海市蜃楼。”当我们完美地认识真理时,我们才真正地懂得美;完美地认识真理,人的目光才纯净,心灵才圣洁,才能不受阻挠地看见世界各地蕴藏的欢乐。
“美”的确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要用心去发现。
散文以其“形散神聚”的特殊功能及其独特的魅力,体现了它的轻灵与自由;顾此,从上古殷商时期迄今千百年来深得广大文人墨客的宠幸,无可非议。
文/辰鑫chenxi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