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几年之后,发现同学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明显,本来以为拐点是在大学毕业,但仔细思考之后才发现在我们出生的时候,这个差距就确定了。
大学毕业之后,同学们的选择无非就是工作、考研、出国几种。有的人在大城市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有的人回到了老家,有的人考上了国外的大学,当然也有少部分待业。
看起来就是毕业之前的一种选择,但深入分析之后发现,考研的人大部分在上大学之前就大概知道自己要考研了。出国的更是,大学只是一个阶段,上哪个大学都行。而选择工作的人,留在大城市还是回家,基本上都是很难改变的,都是在上大学之前就确定的事情。
我说是大部分,所有的选择中,有很多人是上大学之后才知道或者有选择的,比如说考研和出国,偏僻地方的学生,上大学之前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
基于上述的前提和逻辑,考研的人在出生时就确定了他会有研究生学位,出国的人也是一样。选择工作的人,在大城市还是回老家也是出生就决定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家庭教育,家庭认知和文化氛围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受我们身边人的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中,认知层次最高的人是当地的公务员,我们小辈向他靠拢的可能性会高很多。如果家庭中大部分都是研究生,留洋回来的,那就更不用说,那是他们圈层的门票。而换做是生意人,全国各地到处跑,风风火火,那么家里后辈出四海为家商人的可能性也会高很多。
“老鼠儿子会打洞”,如果没有自我意识,不会自我觉察,那就没法脱离这个怪圈。看似是某个关键时段的选择,但其实他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看就是一种必然。
而那些突破自己,选择一种看起来另类的生活方式的人,就是突破了这种家庭文化怪圈。可能是因为遇到了贵人或者看到了一些好书,让他一激灵。
想到这里,我想多圈层学习,让自己的固有三观突破,不断更新,才能让自己的下一代有更多自然而然的东西。突破重建再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