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天气非常好,带儿子去野外的草地,他看到小树枝就很想折,我告诉他,小树枝会疼的哟。我总是灌输他万物皆有灵性,所以我们要善待每个生物的思想。不过这次突然想到如果总是这样教育,他确实会非常具有同理心,非常具有佛性,但在这个社会上,一味的做好人, 有时会被人利用,也容易吃亏。我是不是应该教他更现实的一些东西,让他更好的生活呢?
于是我又开始思考我们教育和培养孩子的目的和方向是什么呢?
大致想想可能有三种情况。
1、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了延续香火,延续产业,延续自己的理想而培养他们。
这在上一代是非常常见的。在那个略动荡略封闭的年代,很多人都是被时代耽误的。读不到大学,使大学梦成了家族永恒的话题,于是下一代就承载了家长的这个期望。
我家就是典型的例子,从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就被灌输读大学的思想。幸好,我从没有当成负担,因为我一直坚信读书只是为了获得知识,而不是为了读大学,但是父母的这个念想,导致的结果就是只要我能读上大学我可以不做学习以外的任何的事情,什么做家务啊,社交啊都不是重要的,这种教育对现在的我的一些能力特质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为了传承家业和传统也是令一批孩子都非常痛苦,医学世家的孩子一定要学医吗?他们偏偏喜欢艺术怎么办?于是与家庭之间必定会有一番抵死对抗。如果家长不那么执着还好,如果都互相执念,那结果要么是孩子郁郁寡欢在自己从事的职业里苟且,要么就是在父母心中种下了心病。
2、希望他们成为适应社会,被社会需要的人。
这其实对父母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你如何能了解这个社会对一个人的期望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上过得好?你自己有多少眼光和格局,能看到十几年后的社会需求?
现在大多数家长的做法都是拼命地让孩子学各种才能技艺,认为这样可以增加孩子以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而不被社会淘汰。但我不理解的是,光是那些才艺,能令他们增加什么竞争力?现在都不是一个颜艺至上的社会了,何况是将来?花那么多时间精力考级考证搞得自己和孩子压力那么大,真的没觉得有多明智。如果是艺术熏陶,适可而止。
相对漫长的人生,童年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应该让他们多花时间在体验生活上。我们应该多花时间关心他们的性格培养和心理建设,这才是真正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这也不是几门课,能教会他们的。我们成年人可以通过付费课程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方法论,从而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可孩子本身没有什么生活经验,无法通过抽象的教程去理解道理。
他们最需要的是我们引导他们一起体验,去感受生活,去试错,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在不自控的社会能够自控的人。一个充满自信和自控的人,是不会患得患失于是不是会被社会所需要,社会会主动拥抱他。
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种情况。我们不该以自己的标准来训练他们,也可以不按社会需要来培养他们。我们可以默默耕耘,静待花开,让他们享受一个独立的人该有的自由选择。
我们的孩子,其实只是另外一个生命依托我们的肉体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独立于我们的灵魂,我们只是负责把他们带到这个社会,引领他们认识这个世界,体验这个世界,知道水是什么样,蓝天是什么样的,体悟快乐的甜和悲伤的。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独特而美丽。我们要花心思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遵从他的本心加以引导辅助。
不过小时候的他们,可能是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此刻社会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是必须教导的,比如诚实勇敢、善良守信。而且我们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记得《无问西东》里的沈光耀的母亲,用情至深外加眼泪加码的要求他不要参战,因为他家五代三将,他想要的前人都已经得到过,在我看来这个要求残忍又自私又不可能,如此精忠报国将才门风熏陶出来的孩子,你要他只顾小家不顾大家,怎么可能呢?最后光耀忠孝难两全的时候,还是选择了本心。
这都是无法改变的,门风和打小的教育已经深入骨髓,此时父母应该放手去让他们做觉得对的,值得的事情,就算跌倒失败,也是成长历练的必经之路,不是有句话说过,赢的早不如输的早,越早尝试失败,越有机会立于不败。
另外我们也可以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原生家庭教育很失败,对自己的父母总有不少诟病,没事,我们长大了,可以自我管理去改变了,父母的这些失败的教育方法反而成为我们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根据父母当年的教育方法和自己当时的感受表现,来推导到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上,选择更好的方法。比如我常觉得自己没有主见,是当初父母不太给机会说不,只能被动的接受所致,那么如今一定不能靠强压政策去教育孩子。
总之,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一定不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感,可能也是为了社会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成为他自己。
让我们成为他寻找自我的明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