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是这样学习“课例研究”的

我是这样学习“课例研究”的

作者: 甘肃李鑫 | 来源:发表于2017-05-02 21:55 被阅读0次

    我是这样学习“课例研究”的/李鑫

    前不久,我校与另外一所学校之间搞了一个教育联盟,方案要求联合搞教研工作。对方在工作计划中写进了一个新名词(对我来说)——课例研究。我以前没有听过,不解其意。别人既然这样提出来,就是假定你明白甚至认为你还在行,况且这些东西确实属于学校教研工作的范畴,作为“教研工作者”应该有所了解。

    教研活动

    不会、没听说过。这是我第一次面对“课例研究”时的现状,但是为了工作,我需要对“课例研究”进行研究,而且还得将自己打造成一个熟悉“课例研究”的教研工作者。以下是我的学习过程,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百度查找。

    这一步算是扫盲。是我对“课例研究”的感性认识。对于“课例研究”,百度的解释很简单,只有如下这两句话:

    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

    不过就这两句话,让我明白了两层意思,一是“课例”,即关于一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二是围绕课例的“研究”,围绕课堂教学的各种研讨活动。就这样扫盲工作完成,我不再对“课例研究”这个概念陌生。

    二、知网搜索。

    通过关键词模糊搜索和精确搜索,我有了这样的初步认识。关于“课例”一词至少在九十年代(1994年)就已出现并使用,而“课例研究”登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已经是2001年的事儿了。从近三年的情况看,2014年、2015年、2016年分别有25篇、20篇和9篇,呈递减趋势。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该有关“课例研究”的研究已比较成熟。有人曾嬉言,说中国的大学生搞科研,水平决定了搜索平台的选择,大专生用百度,本科生用知网,研究生限定在SCI范围,反过来说明范围越窄水平越高。当然我已不是学生,不过,以我现有的水平,查找文献资料,只能依赖中国知网这个平台,而且只能读中文文献了。

    文献搜索

    三、文献下载。

    通过模糊和精确搜索,知网为我列出了近三年有关“课例研究”的相关文献,由于“课例研究”概念出现较早(1999年),所以又选择了一些早期文献用以了解这一概念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这样确定下载的文献将近100篇左右。从理论上来讲,占有的文献越多越有利于研究,只是我关于“课例研究”的这次学习侧重点在于具体操作和近期教研活动,并不是什么深度学习行为。再加上下载文献篇目有限制,于是便进一步筛选了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文献近20篇,予以下载。

    四、顺序分类。

    下载的文献虽然不多,但也需要一个阅读路径。先读什么,后读什么至少应该有个基本思路。我的做法是,先读概述类的文献,再读评价类的文献,然后细读操作类的文献。这样,读的过程就与我的需要充分结合起来,能够解决我关于“课例研究”的系列疑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彼得原理:

    “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具体来讲,就是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所以说:“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

    我的工作岗位决定了我有时候不得不一边学习一边“指导”别人工作,也许有人觉得,你在这个岗位,应该懂得。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刚换了岗位,人肯定还是那个人,能力和水平还在原来的位置,只是岗位要求变了,能力和水平的层次不一样了。这个时候,如果这个人不努力学习、不积极适应新的要求,说不定就会出现“能力撑不起岗位要求”的局面来。

    在别人眼中早已是一种常态教研方式的“课例研究”,对于我来说却是“新鲜事物”。要使用它,就得迅速学习并掌握它。以上便是我的学习过程。

    感谢阅读,欢迎批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是这样学习“课例研究”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luh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