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乐的对外传播
今天的话题也比较小众,其实说是小众也不太恰当,因为现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如火如荼,相关研究也都紧随其上,但是文章却没有搜出很多。或许是我要探寻的这个主题有点宽泛,围绕这个话题也得立于一个具体的事件才能有更多叙述价值吧。
搜索过程中有篇文章题目与我自起的主题大致相似。《试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乐的对外传播》作者为官奕聪、王鑫。文中写到,音乐作为人类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的独特语言,在文化交流中有着增进理解和超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等隔膜的重要作用。民乐的传播方式现如今大概可以分成两种,一是现代化、娱乐化、西化;另一种则是坚持民乐自身个性和民族性前提下的改革。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乐国际传播还是要坚守民族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世界认识到真正具有中华传统精髓、民族风格的民乐精品和民乐文化。
作者提出了3条民乐对外传播的策略路径。1.运用外国受众熟悉的方式介绍和传播具有包容性、时代性的民乐文化。在解释这条路径时,作者以谭盾于1996 年创作的胡琴协奏曲《火祭》为例,说来惭愧,我并没有听过这首胡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是通过强化“乐队剧场”的演奏效果来赢得外国观众的喜爱。负责人将唢呐、笙、拍板分布在观众席两侧,音乐与人声相互交融、彼此呼应,期望将观众带到神秘的祭祀现场。作为一场“走出去”的成功案例,该剧效果突出,广受好评。
2.整合传播,融音乐于故事、情境之中,让受众感染并领略中国民乐的精神特质。这里举例是用长城脚下的“居庸书苑”,该书院倡导全息理念之下情境传播。书院会按时举办各种雅集,有古诗、诗词、萧笛等,这种类似“还原现场”一般的艺术实验是一种民乐推广颠覆性的尝试,作者认为其回归本源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民乐的对外传播。
3.运用现代科技推广民乐艺术、强化民乐对外传播的效果。因为作者本身是学习录音工程专业,所以在现代音乐科技方面很有发言权。民乐因其产成的自然环境、音色特质、音乐意象上都有独特的地域性和人文内涵,所以在某种情况下需要表现出疏朗、淡远、飘逸等特殊意境。正因为这些特点,我国传统音乐为了准确表达出内涵情感,所以对听音环境、声学环境等也有相应的需求,进而对如何借助现代科技保证演奏质量、强化传播效果也提出了更高更特殊的要求。
看过这篇文章给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启发,未来的民族音乐的推广和发展仍需我们音乐人的长期共同努力。作为一个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传统音乐学习者,我为能帮助民乐这颗璀璨华星更加闪耀而骄傲。
[1]洛秦. 丝绸之路琵琶行——文化大使吴蛮的世界音乐叙事[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7(01):5-16+2.
[2]官奕聪,王鑫. 试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民乐的对外传播[J]. 今传媒,2017,25(07):164-165.
[3]张伯瑜. 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的意义[J].音乐研究,2016(03):5-11.
[4]杨君. 通道经济的实质是流量经济——论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宏伟战略加快建设新民乐[J]. 今日中国论坛,2014(01):60-61.
[5]何玉人,何燕漪.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历史影响——丝绸之路乐器的传播及在戏曲中的运用[J]. 艺术百家,2013,29(01):164-16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