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悲伤情绪是基于亲人的苦难,还是基于自己的损失呢?
兔死狐悲可以解释我们对于陌生人苦难生活的感触,但兔死狐悲是一种同情(共情),具有代入性质、共鸣性质,代入性悲伤不能排除自私因素的干扰。
试想一个人在刚懂事又不能完全自立的年龄阶段失去双亲,他的悲伤一定超过人生中其它任何时刻(除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的悲伤中隐含了对人生的绝望,看不到前路的绝望。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乖巧也能说明此点。
青春期,青春期时翅膀刚硬起来,好奇心重总想张开翅膀瞎扑扇,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老一辈无用了,就长脾气了。
大学毕业,面临人生第二难题(第一难题是顺利长大成人),这时候就不情不愿的向老一辈低头了。买房结婚,老一辈价值几乎耗尽,由他去吧,不要打扰二人生活。
生子,老一辈又升值了,等把孩子看大再说。
成年后对老一辈感情投入减少,除了翅膀硬依赖性弱,还有感情圈子扩大的因素。
四五十岁上就开始防老,老一辈成了老家伙,小一辈才是心肝。
老一辈入土时,何人最伤心,老一辈带走的资源越多者越伤心。
人生第一最悲伤时刻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人是越老越怕死,毕竟体会了人世间的诸多美妙)。眼看着大半辈子的心血毁于一旦,悲伤至极,这悲伤中又掺着无以为继、无人养老的绝望。这时有两个孩子的哭起来就不如一个独子的,有养老金的哭起来就比不上无钱养老的。
最后,以上推断过于片面不可尽信,为什么呢?这篇文章你读起来要么生气要么觉得有些道理,可是世界上真正有道理的东西读起来最没滋味。读那种东西不会生气不会开心不会恍然大悟,因为还不到恍然大悟的时候你就读不下去了。那样的东西读起来只会心烦气躁,因为它太全面了。它一会儿说这个对一会儿说那个对,又说这个不对那个也错。所以我说写文章如果不管中窥豹不偏执一词,怎能写出让人深有感触的东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