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个世界我无处容身,但你无法审判我的灵魂。”
故事的前面描写了主人公作为一个工薪族,某天接到母亲逝世的电报,到养老院为母亲安排后事。
书中细节描写的主人公默尔索表现与他人不同,没有明确要求看母亲最后一眼,在母亲下葬时也没有落泪,守灵的时候喝了咖啡牛奶。大量篇幅描写了炎热天气给他带来的不安。第二天返回工作的时候,还与一个女子寻欢。正是因为这种脱离世俗做法的情景,为后续故事情节埋下了伏笔。
因帮忙邻居写一封信,与阿拉伯人结下仇恨。某日与邻居几人一同去海滩游玩的时候,与阿拉伯人发生了冲突。冲突解决了一次,但他再次返回沙滩,碰到阿拉伯人,因为太阳太火辣,惹得情绪心烦意乱之际杀害了阿拉伯人。
在案件的审判过程中,检察官和监狱牧师一度试图感化他,但是他有自己摒弃世俗价值观的认知。后来,在审判中,检察官一致认为他“正是因为他漠然的态度精神上杀害母亲,才导致他杀人的结果”,他们试图挖掘他对母亲的态度,印证了他杀人的可信性。
在监狱中,他思考逃狱的情景,思考过去,漫长的监狱岁月里,等待自己已知的死亡判决。
作者试图描写了一个有别于世俗价值观的人物,他的处事做法不同于大众。他很直率并相信如果两个人没有共同话题,那么在他能力之下,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他选择淡定接受事物结果,比如母亲的死亡。他选择在处理完生活的事情后回归生活,不被影响。他乐于帮助友人,也满足需求;他的情绪也坦率地因为环境而改变。他相信人死后,一切都将归零。他最后做了自己没想到的事,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也甚至没有意识到。但是正因为是自己不入主流的思想价值观把他送上了断头台。
我想,书中想表达的就是,在大众思想和行为当中,往往那些选择不同之路的人会承受更多怀疑、质问,甚至无处容身。
但大众潮流中并不足以审视一个特立的灵魂。世上的每个个体有自己灵魂的寄托和引领方向,或许大家需要留一些空间,不要一味判断。小众性并不代表错误价值观,也不应该被归类为罪。谈不上欣赏的话,我们至少意识到小众价值观和活法的客观性。
批判性思维来看,这也恰恰是个人挑战majority的一道题。没有获得成功,也被majority给审判了。但灵魂底下,不随波逐流,它是一种客观性,也用代价警醒人们去做一个更深入的认知。
印象比较深刻的点是,监狱牧师问默尔索,是否真的相信人死后一切归零。
他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想,很多时候我们接受或者试图被接受,人死后有灵魂,会有来世,是因为在现世我们得不到满足的点我们希望有一个出口,这个出口便是来世。我们期盼有更好。带着这么一种想法而离开,会让人的心理多少有些安定和安宁感。
然而,假若我们淡然地相信一切归零,又有何妨呢?
我们将义无反顾,没有退路,用尽全力地过好这一生,不留下任何后悔。
到离开之际,回顾,我们曾勇敢过,拼尽了一生,去交了一份答案。
那一刻,应该也是心无牵挂地走吧。
网友评论